靴子終於落地
11月27日晚,美國國務院網站將“美國公民赴華旅行提醒”的等級,由三級降為二級。
其實這項操作,美方早已說了大半年,只是現在才終於實行:
早在今年4月,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Kurt Campbell就說,考慮放寬對公民前往中國的旅行提醒。
他當時就坦言,旅遊警告提醒可能限制了美國和中國民眾之間的正常往來。
美國的旅遊警示分為四級:
風險最低為一級“正常防備”
二級則意味著“更加謹慎”
三級則代表“重新考慮是否前往”
風險最高為第四級“切勿前往”
如今,赴華旅行的提醒等級下調到二級,就和法國德國等的“待遇”相同。
2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對此表示:
中方注意到美方做出的這一調整,認為此舉有利於兩國人員正常往來。我們歷來反對人為製造“寒蟬效應”,希望美方繼續為促進兩國人文交流創造更多便利。
針對此次“赴華旅行提醒”的降級,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稱,此舉為“極好的發展”,將有助於緩解緊張局勢,並促進更多美國人前往中國旅行。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羅伯塔·利普森(Roberta Lipson)表示:“此前的三級警告導致了商旅、學生訪問和學術交流的減少,而這些對於促進更清晰的相互理解至關重要,對健康正常的雙邊關係也至關重要。”
除了有助於解除“寒蟬效應”、促進兩國正常旅遊交流,此次美方對赴華旅行的提醒降級,還有其他實際的影響嗎?
有觀察人士表示,不排除部分的旅遊保險公司,會參考這些“提醒”調整保費。對一些風險等級較高的國家和目的地,甚至可能會拒絕承保。部分大企業的管理者,也可能盯著這份“旅行提醒”:如果警告等級過高,則考慮不讓其員工前往該國出差。
對於與中國高校有著緊密合作關係的美國學者而言,他們也認為此前的警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
賓夕法尼亞大學未來美中關係專案主任Neysun Mahboubi指出,此次警告級別的下調顯示出一個積極訊號,“個人間的互動,仍然能夠保持其獨立性。這樣的變化有助於促進雙方更深入的理解與合作。”
總的來說,此次“提醒”等級下調,對中美雙方都是積極的一步。
但也有分析人士擔憂,隨著特朗普重新上任,未來兩國之間的交流合作是否有其他變數,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