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洶湧澎湃,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湧現,廣泛應用到文化和旅遊發展的各個領域。文化創造與增強現實(AR)、虛擬實境(VR)、虛擬數字人等人工智慧技術的互動融通,提供了更具吸引力、更有沉浸感的全感官體驗,為文化繁榮發展創造了新機遇,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新路徑。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個專業深奧的行業名詞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成為這個時代新的語言和文化符號。
這些名詞是科學、經濟和教育等知識在語言中的結晶,它們承載著時代的烙印,也是反映社會進步的重要載體。應用到文化和旅遊領域,有哪些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名詞,為公眾描繪出了怎樣的發展畫卷?我們選出多個新名詞,透過案例的形式呈現它們給文化和旅遊發展帶來的改變。
普職融通:為學生成才提供多元路徑
本報記者 賓 陽 文/圖
普職融通指職業教育、普通教育透過教學資源共享、培養成果互認、發展路徑互通等方式,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樣化路徑選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素質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 職業學院學生在文旅活動中體驗植物拓染
今年9月,第六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廣西選拔賽在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舉辦。在比賽現場操作環節,70名參賽選手開展了紅茶製作、毛茶精製、茶樣拼配等技術專案大比拼。
作為我國茶葉主產區之一,廣西製茶工藝歷史悠久。其中,六堡茶製作技藝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國家“雙高”專業群特色優勢,牽頭組建行、企、校、研多元主體的中國茶業職業教育集團、全國茶葉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產教融合平臺,為社會培養和選拔茶產業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助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普職融通教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最大的特點就是為每個學生提供差異化教學。”該校相關負責人說。
2020年,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與南寧市第十四中學簽訂普職融通課程合作協議,明確雙方以“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雙高’專業群”開展課程合作,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主動為普通中學學生職業教育選修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做好服務。
今年4月,南寧市第十四中學700餘名師生到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主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學院組建了18個主題實踐課程教學與志願服務團隊,設定了採茶、手工製茶、陶藝、扎染、插花等實踐課程。參與的同學表示,在專業老師指導下,他們瞭解了中國茶葉的發展簡史,體驗了鮮茶採摘過程,學習製茶技藝和茶道禮儀,從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也感受到了收穫的喜悅。
與中職學校建設基地開展普職融通教育服務不同,廣西一些中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設立了普職融通班。如柳州市第九中學透過分流,一部分學生準備高考,另一部分學生選擇高職單招組建普職融通班,結合學生實際開發豐富的校本課程,在教學中融入職業教育的內容,構建起區別於以高考為目標的“高中—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這一模式注重學生個體發展,促進學生更有目標地學習和生活。”柳州市第九中學一位老師介紹,普職融通班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除九大科目外,學校還開設了體育、編導、音樂、書法、美術、禮儀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個人興趣和審美能力。每週一節的生涯課向學生介紹單招政策、職業選擇、學校選擇,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職業教育、學習職業技術。“只要找準屬於自己的賽道,普職融通班的學生也可以收穫成功。”該老師說。
在廣西,曾經隨到隨讀的中職學校正成為香餑餑,一到升學季,口碑好的職業學校早早就開始接待前來諮詢的家長。業界學者表示,從給學生免學費、提供各種獎學金,到近百所學校、上百個專業被列為廣西優質中職學校和專業立項建設單位,廣西以就業為導向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透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與社會接軌的技能人才,不少中職畢業生可直接到對口企業就業,甚至成為核心骨幹人才。
2021年,廣西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5.76%。近兩年來此項資料均在98%以上,實現了從“能就業”到“就好業”的轉變。在此基礎上,廣西持續推動職業教育多樣化發展,從單純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升學+創業”並重,搭建一條“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的教育“立交橋”,讓中職生也能圓大學夢。業界認為,普職融通是“生涯輔導模組”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知識、專業技能、綜合素養等方面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首發經濟:形成文旅發展新引擎
本報記者 蘇 銳 文/圖
首發經濟是指企業釋出新產品,推出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新技術,開設首店等經濟活動的總稱,涵蓋企業從產品或服務的首次釋出、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開設門店、首次設立研發中心,再到設立企業總部的鏈式發展全過程。
▲ 山東省臨沂市紅嫂家鄉旅遊區沉浸式演出現場
今年,山東省臨沂市的“夜畫琅琊”演藝專案廣受熱捧,吸引周邊河南、江蘇等地的遊客前去觀看。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臨沂市主城區的高層建築外牆紛紛點亮,引來遊人陣陣讚歎。這是“夜畫琅琊”的一部分,以涑河水系為依託,以臨沂歷史文化為內涵,以歌舞表演、裝置藝術、水特效、視覺藝術、科技化秀場為表現形式,在遊船的行進中實現情、景、人相互交融,讓遊客穿越古今感受歷史的厚重。
這是臨沂市發展老區演藝產業的代表性專案,也是貫徹“首發經濟”理念、搶佔產業風口的實踐。
紅嫂家鄉旅遊區《沂蒙四季》《臨沂往事》,天上王城景區《王朝盛宴》《祈福大典》,琅琊古城《國秀·琅琊》《只此琅琊》……來到臨沂,遊客面對的不僅是當地豐厚的歷史文化,還有讓人應接不暇的實景演出。
臨沂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鍾呈春介紹,遊客對出行體驗提出更高要求,是臨沂市大力發展實景演出的重要推動力。特別是在主城區,藉助聲光電技術打造的演藝專案,讓遊客彷彿置身一個沒有邊界的大景區,對於“老區新面貌”有了直觀體會,提升了對城市的好感。
旅遊業發展上,山東也是首發經濟的早期受益者。2008年,山東正式推出“好客山東”旅遊宣傳品牌,將山東百姓的熱情好客與旅遊推廣結合起來,帶動全省旅遊業持續增長。
郵輪旅遊是當代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青島因海而生、憑港而興,是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遊城市,發展郵輪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為在藍海領域實現新的突破,2023年《青島市郵輪旅遊高質量發展扶持措施》釋出,提出自2023年1月1日起,對第一家以青島郵輪母港作為始發港運營航線的郵輪公司或包船企業,第一家引進國際郵輪載客來青島訪問的郵輪公司、旅行社或船代等企業,均一次性給予30萬元獎勵。
“下一步我們將引進更多總部企業,發揮集聚帶動效應,在物資供應、船舶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突破,延伸做強產業鏈,推動郵輪旅遊高質量發展。”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服務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青島郵輪母港在2023年9月成功復航,今年已確定郵輪航次超20個,預計全年接待出入境旅客5萬人次,其中外省遊客佔比持續提升。
2023年,山東省文旅虛擬實境科技融合發展中心揭牌,中心由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等單位共同籌建,依託多方技術資源和產品優勢,搭建濰坊及全省文旅元宇宙創新研發平臺,配置專業團隊開展元宇宙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應用。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炳春介紹,未來,山東將積極佈局全省文旅元宇宙類專案的策劃開發和落地建設等業務,科技賦能,助力全省文旅行業高質量發展。
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雙建議,各地應當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在審批、融資、宣傳推介等方面為首發經濟提供便利服務,為文旅企業發展提供高效的配套服務。同時進一步強化消費領域質量監督,政策上由對文旅產品質量的“硬保障”拓展至對消費全過程和消費場所的“軟提升”,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消費環境,引導首發經濟健康發展。
數智技術:賦能文旅新玩法新場景
本報記者 朱 萌 文/圖
數智技術是數字化和智慧化的有機融合,可以理解為“數字化+智慧化”,是在數字化基礎上融合應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智慧技術的過程。數智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徵,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 山西武鄉縣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
在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凌空而行”,場景瞬息萬變,讓人彷彿日行千里;“打卡”山西博物院的古建築數字藝術展,光怪陸離的奇幻世界處處給人驚喜;夜晚走進平遙古城,150米的超長“畫卷”上,古城千年前的盛況重現……在數智技術賦能下,山西文旅新玩法、新場景不斷湧現。
近年來,山西省牢牢把握數字文旅發展趨勢,利用新技術、新能源、新裝置打造數字化、智慧化旅遊新場景,探索開啟數字時代文旅品牌的創新之路。如今,數智技術在山西文旅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比如文旅部門、企業和景區普遍使用的大資料平臺。雲岡石窟、平遙古城、皇城相府等景區的遊客服務中心數字大屏實時顯示景區接待情況,便於景區分流和處理遊客反饋;旅行社、酒店等涉文旅企業運用大資料發現使用者的行為習慣、旅行趨勢,提供更加個性化和精準化的服務;文旅部門透過大資料進行行業監管、產業監測、綜合執法,在產品、服務等方面進行創新。
今年下半年,以“數智賦能 晉見中國”為主題的2024數字文旅品牌創新大會在太原市舉辦。山西與北京、天津、上海、河南、山東等地共同啟動“暢遊中國 幸福生活”文旅推廣共創計劃,攜手打造跨省域文旅數字化推廣新模式。在大會的活動舉辦地太原植物園內,圍繞“大院遇上園林”“飛天遇上非遺”兩大主題,數字化展示山西文旅創新成果,每天配合開展不同主題的表演活動。
人們在山西旅遊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更多瞬息萬變的數字化場景。SoReal煥真·平遙科技藝術館是平遙古城景區的重點科技文旅專案。場館利用擴充套件現實、多媒體互動投影技術、反重力噴泉裝置等科技手段,融入古城建築、民俗風情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讓遊客透過參觀、體驗、互動,不斷穿梭於虛擬和現實的交替之中,進行一場科技與感官的碰撞之旅。
在皇城相府景區,明清院落大型實景融入演出《再回相府》以古人、真事、原景為核心創意,輔以聲光電特效等多種呈現方式,呈現了清朝一代名相陳廷敬的家傳風尚、個人經歷。據悉,數智技術已經在皇城相府景區的旅遊產品創新、旅遊服務提升、旅遊業態升級等方面得到應用。
今年8月,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釋出首批“山西省數字文旅創新案例”,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晉祠虛擬世界探索之旅”虛擬實境體驗、長治市振興小鎮智慧景區、晉城市大陽古鎮夜間互動投影、晉中市桐峪1941博物館穹幕影院互動體驗等眾多數字文旅體驗專案上榜。這些優秀案例囊括了人工智慧、元宇宙、虛擬人、智慧旅遊平臺、數字展陳、沉浸式演藝等領域。展示了山西在數字化、智慧化旅遊新場景方面的探索與成就。
“透過案例釋出,可以更好地強化科技引領,加快推動形成旅遊業發展新動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旅遊產品和服務需求。”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銀髮經濟:滿足銀髮族對“詩與遠方”的嚮往
本報記者 譚志紅
銀髮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其中既包括滿足老年人就餐、就醫、照護、文體等事業範疇的公共服務,又涵蓋滿足老齡群體和備老人群多層次、多樣化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各類市場經濟活動,如智慧健康養老、老年旅遊服務等。
▲ 旅行社組織老年人到佛山開展休閒旅遊 廣之旅旅行社供圖
2024年被稱為“銀髮經濟元年”。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大力發展銀髮經濟”;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關於強化支援舉措助力銀髮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從8個方面支援銀髮經濟健康發展。
廣東是經濟大省,也是人口大省。預計到2030年,全省戶籍人口老齡化係數將突破20%,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當前,廣東正抓住銀髮經濟的風口,推廣老年用品和服務。5月16日,廣東省工業和資訊化廳釋出《關於2024—2025年“產業助老 粵造粵強”推動老年用品提質增效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規模以上老年用品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
當前,廣東各地正面向萬億規模的銀髮經濟新賽道全面發力。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已形成5個千億級、3個百億級產業叢集,銀髮經濟產業規模超500億元,未來3年計劃實現聚集銀髮經濟企業超1000家、銀髮經濟規模破千億元的目標。9月23日,佛山市以“銀髮經濟發展”為主題,舉辦了銀髮首席專家活動日。據統計,佛山60歲及以上的常住人口為99.96萬人。佛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朝志介紹,佛山市區兩級已有2300多名銀髮專家入庫,打造銀髮專家工作站12個,開展活動百餘場,參與人數4萬多人次。
文旅康養產業是銀髮經濟產業鏈條的重要一環。各地正整合旅遊資源,培育文化體驗、休閒度假等產業,激發銀髮經濟發展新動能,滿足銀髮一族對“詩與遠方”的嚮往。肇慶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肇慶有優美的自然環境、紮實的中醫藥基礎、豐富的綠色健康農產品,未來將開發更多康養旅遊路線,迎接越來越龐大的老年旅客群體。為滿足“6275”(指1962年至1975年間出生的人口)新老人的消費需求,珠海市斗門區蓮洲鎮打造嶺南大地田園綜合體,首期專案以中醫藥文化趣味體驗館和二十四節氣沉浸式場景為核心,吸引老人前往旅遊體驗;金灣區三灶鎮木頭村開發海島日記沙灘營地、鶴道示範段、珠璣·山海間民宿等文旅專案,規劃開發康養住宿區,年帶動客流約20萬人次;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在傳統酒店商旅、低空觀光和水上活動的基礎上,打造了結合海島特色與康養主題的旅遊產品。
陽江市陽西縣依託東水山、程村紅樹林、天然溫泉等長壽養生資源,以及月亮灣、沙扒灣等濱海旅遊資源和特色康養美食文化,大力發展文旅康養產業。該縣沙扒鎮月亮灣景區周邊的民宿、旅遊餐飲經營者設計和推出適老旅遊產品,2023年吸引了3萬餘名“候鳥老人”前來“築巢”。今年,中國長壽產業經濟發展大會在陽西縣舉行,該縣又獲頒“銀齡遊學基地”“增齡健康科普基地”牌匾。與會嘉賓認為,陽西是頤養天年的長壽福地,做強做優銀髮經濟前景可期。陽江市新農莊種養專業合作社創始人陳世亮介紹,合作社將把南藥種植與銀髮經濟融合在一起,推出南藥產品深加工、銀齡遊學等新專案,建設康養保健館和田野民宿。
責編: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