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螄粉文化展覽館一隅郭凱倩 攝
在山東青島啤酒博物館體驗啤酒的多種玩法,到四川成都“東郊記憶”文化園區趕時尚潮流,在內蒙古伊利健康谷景區見證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蛻變,到廣西柳州螺螄粉產業園手工自制一碗又香又臭的螺螄粉……作為融合發展新業態,工業旅遊正以獨特魅力蓬勃發展,在豐富人們出遊體驗和內涵的同時,也傳遞著工業文化的魅力。
工業廠區成為“詩與遠方”
工業和文旅的“雙向奔赴”,是傳播工業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更是推動工業和旅遊業供給側改革、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創新途徑。
各地不斷挖掘工業旅遊價值內涵,探索工業旅遊創新途徑,使廠區變成令人嚮往的“詩與遠方”。
柳州的螺螄粉為什麼那麼讓人“上頭”?柳州人嗦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久之前?螺螄粉還能玩出多少新花樣?在柳州螺螄粉產業園,每天除了產銷400萬袋螺螄粉,這裡還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遊客和研學者。遊客可以透過工廠遊覽通道,清晰看到螺螄粉從原材料清洗、分揀到烹製、包裝的全過程;產業園的文化展示館透過多種形式展示了柳州人與螺螄粉的不解之緣;在自助餐廳,還能親手製作一碗螺螄粉。“為一碗粉赴一座城”成為柳州旅遊“出圈”的流量密碼。
擁有百年工業歷史的湖南省,透過工業廠區與城市更新、文化創意、公共服務等的深度融合,打造了湘鋼文化園、湘見·建湘工業文化街區、湘窖生態文化釀酒城等工業旅遊專案,讓廠區變景區。如今湖南擁有6家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和117家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形成“處處芳華、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局面。
工業和資訊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表示,我國工業旅遊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截至2023年,全國共有工業類博物館714家,包含工業遺產、工業博物館、產業園區、工業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水電設施、礦山、碼頭港口、工業街區與景觀等多種型別,可從“可觀、可玩、可學、可購、可閒”5個角度進行探索和延展。
創新推動工業旅遊迭代更新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驅動工業旅遊要素髮生著重要變革。”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琰說,工業旅遊正在從單一的文旅新場景、新業態轉變為與服務製造強國戰略的“雙向奔赴”;從“說走就走”的走馬觀花轉變為“蓄謀已久”的沉浸式體驗;從城市空間展示和利用轉變為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面對這樣的變革,工業旅遊企業和景區也在不斷探索融合新路徑、創造新場景、培育新動能,實現工業旅遊的迭代更新。
“‘來了還想再來’是許多遊覽過伊利健康谷遊客的共同感受。”內蒙古伊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經理黃成說,伊利的工業旅遊已經走過了20年。當前,伊利工業旅遊4.0篇章已經拉開序幕:伊利健康谷專案整合了草原乳文化博物館、敕勒川智慧生態牧場、健康谷智造產業園、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出工廠即活態博物館、生產場景即旅遊風景、品牌產物即旅遊商品等全新旅遊發展體系。
2023年,成都“東郊記憶”迎來了近千萬人次的遊客熱潮,其中外地遊客和年輕遊客佔比過半。成都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景區運營服務中心負責人李芷萱說,園區緊盯新國潮、新文創為特徵的新消費趨勢,個性化消費已經成為“東郊記憶”的一大特色。李芷萱舉例,園區的原創沉浸式漢唐宋文化餐秀“蜀宴賦”,開業3個月接待消費者3萬人次,從線上的話題升溫到線下的預訂爆滿。此外,園區還積極引入中國原創頭部科幻IP,包括三體沉浸式藝術展、科幻大會等,形成以音樂展演、數字文創、國潮時尚為主賽道的國際時尚產業園。
未來旅遊發展的富礦
工業旅遊區別於傳統旅遊,不僅具有旅遊發展潛力,同時也能為工業發展帶來更高的關注度、創新性和增長點。
“每一次場景、業態的創新都能為工業旅遊帶來收入。”青島啤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方說。他介紹,青島啤酒將年輕人喜歡的新業態、新玩法不斷融入工業旅遊中,開發了劇遊《覺醒的釀造師》等,不僅受到年輕人的歡迎與好評,也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效益。2020年,青島啤酒將青啤人世代守護的百年德國啤酒酵母揉進麵糰烤成麵包,並開辦了第一家麵包坊,當年營業額就突破了1000萬元,開啟了青島啤酒博物館工業旅遊的嶄新篇章。
在柳州,工業旅遊的賦能作用更為明顯。每到週末節假日,柳州工業博物館都會迎來不少參觀者。今年國慶假期,柳州工業博物館日接待量超3萬人次,位列廣西博物館之首。以柳州工業發展為題材創作的音樂劇《致青春》從2021年首演至今,累計開展全國巡演73場,成為柳州的一張靚麗名片。螺螄粉文化旅遊的不斷壯大也賦能了該產業的發展,2022年,廣西柳州螺螄粉的文旅特色品牌宣傳推廣活動獲評文化和旅遊部“2022年度國內旅遊宣傳推廣十佳案例”,帶動螺螄粉產業年銷售收入達600多億元。
2023年,柳州接待國內旅遊8066.53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883.89億元,增速位居廣西前列。柳州鋼鐵、五菱汽車、柳州螺螄粉這些工業資源透過業態創新、產品創新、場景創新,成為當地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2024年12月7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文化賦能 工業旅遊“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