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千里迢迢來到瀘定,毫無疑問又碰到下雨,好在本就準備在這裡休整一天,所以安頓好後,趁著短暫的陰霾,還是把瀘定橋和周邊幾個景點“走馬觀花”了一番。而瀘定橋頭的觀音閣,這座屹立於大渡河畔石壁上的古建築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不僅是川藏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更是中國革命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川藏茶馬古道作為連線內地與西藏的重要通道,其路線的每一次變遷都深刻地影響著沿途的城鎮與村落。當古道從明朝起改道經瀘定後,這裡便逐漸成為了商賈雲集、人文薈萃之地。而這座觀音堂,便是這一時期應運而生的宗教建築,它不僅是信徒們祈求平安與福祉的聖地,也是過往商旅歇腳避風的港灣。
時間流轉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的建設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座橫跨大渡河的鐵索橋,不僅解決了兩岸人民的交通難題,更成為了川藏茶馬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隨著瀘定橋的建成,觀音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其規模不斷擴大,建築更加宏偉壯麗,並最終改稱為觀音閣,成為了瀘定橋西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觀音閣不僅為瀘定橋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莊嚴,更在不經意間成為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者。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艱難險阻。飛奪瀘定橋一戰,更是成為了紅軍歷史上的一段傳奇。在這場戰役中,觀音閣成為了紅軍炮兵和機槍陣地的重要依託。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下,紅軍勇士們冒著敵人的炮火,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成功奪取了瀘定橋,為紅軍的繼續北上開闢了道路。觀音閣,也因此成為了紅軍英勇無畏精神的象徵。
然而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觀音閣也未能倖免於時代的動盪。這座承載著無數歷史記憶的古建築曾經遭到嚴重破壞,還一度被改名。但即便如此,它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卻始終如同大渡河的流水一般,永遠流淌在人們的心中。1985年,為了紀念飛奪瀘定橋勝利五十週年,觀音閣的名稱得以恢復。這一決定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與緬懷,更是對紅軍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如今的觀音閣,早已成為瀘定縣乃至甘孜州的一張重要名片,不再是那座孤獨屹立於大渡河畔的古建築。它不僅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觀遊覽,更成為了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分享轉發、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影片素材可約,謝謝。)
觀音閣的具體位置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勇士路瀘定橋廣場西側約170米”,個人不建議自駕前往,因為周邊道路確實狹窄。公共交通挺方便,有瀘定2路 ; 瀘定4路 ; 瀘定4路[民院專線] ; 瀘定6路 ; 瀘定7路 ; 瀘定8路都能直達,到“瀘定橋下廣場”下車再步行100多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