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越風情 · 蒼南金鄉梅峰古道】
文&圖葉望慶
金 鄉 衛
金鄉衛,位於蒼南縣江南垟平原地區,瀕臨東海灣,是明朝在浙南沿海設立的一個重要軍事重鎮與抗倭衛所,距今已經有630多年曆史。衛所制是明朝重要的軍事制度,“衛”直屬“五軍都督府”,歸“兵部”管。金鄉衛與溫州衛兩個概念,層級不一樣。金鄉衛初設時級別為從三品,較溫州(永嘉)五品高出許多,與天津衛、威海衛一個檔次,是全國四大衛城之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金鄉古稱瀛州,宋設“金舟鄉”。瀛洲系三國時代周瑜訓練水軍的“橫嶼船屯”(平陽萬全)範圍之內,屬“回浦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為抗禦倭寇侵擾,命信國公湯和在金舟鄉置衛築城,改稱金鄉衛,統轄蒲門、壯士、沙園3個所,下設廟背、嶼門、舥艚、大岙、炎亭、大濩、小濩、石塘、石砰、大漁、小漁等11座寨城,布控防衛蒲門至沙園長達200多公里的海岸線。
金鄉衛城圍十里,護城河環繞全城,呈八卦乾坤佈局。城牆巍峻,獅嶼、球山雄踞,修水門四座,建城門四座,東迎旭門、南靖海門、西來爽門、北望京門,城外有完整的護城河水系環繞,河上架設有吊橋,一人一馬依次透過,極大的保障了安全性,具有嚴密的築城科學性和鮮明的軍事特色。
金鄉人民在抗倭鬥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性格特徵。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幾度在此紮營練兵,抗擊倭寇。 鄭成功在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和十三年(1656年)兩次到蒼南金鄉衛籌措軍餉,如今在金鄉鎮鄭家垟村建有鄭成功紀念館。
金鄉人傑地靈,經濟繁榮,也是“溫州模式”的發源地,很可惜古城被拆毀了,只剩圖中的“望京門、來爽門”等部分城牆。但是護城河保留完整,原先民謠裡所說的“一亭二閣三牌坊,四門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頂橋,十字街口大倉橋。”的景點也保留不多,還有部分清代的古民居等。
可喜的是如今人們正在努力保護與恢復部分城牆與景點。特別是環護城河建設了5.5公里的環城綠道,河上亭、廊、閣、橋密佈,還有一艘被稱為平安方舟的仿古戰船停泊其上,漫步綠道你可以看到溯源滄海、衛城訪古、樂享詩鄉、脈動青春、舌尖味回、城河情緣、文苑才高、尋夢金鄉等八個主題佈置綠道沿線景觀節點。
梅 峰 村
梅峰村,是金鄉鎮下屬行政村,位於金鄉鎮的西門外,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梅峰是金鄉鎮的一座名山,村以山名,現古村由十八步、梅嶺頭、梅嶺下、黃坭岙等4個村合併而成。梅嶺頭,民國《平陽縣誌·建置志》作梅嶺。古時梅樹叢生,地處山嶺之巔,故名。據傳五代十國時,就有梅嶺頭之名。梅嶺腳,因地處梅峰山麓,古時梅樹茂密,故名,清順治年間已有此名。
古村靠山而建,依溪蜿蜒而居,自然風光宜人,人文景觀眾多,有梅峰古道、摩崖石刻、湧泉古寺、千年古塔、十八步古井等,被稱為"遺世獨立"的古老村莊。城市裡的人們,內心總想尋覓一處能逃離喧囂,享受寧靜的秘境,這裡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走進村裡,藍天白雲,青山綠樹,潺潺而下的泉水瑩白漾綠,白牆灰瓦的房屋隱映在綠樹叢中,一派秀麗風光。山坡上的一座座泥房、一戶戶人家,鑲嵌在綠水青山之中,記載著數百年的滄桑變遷。從龍金大道至金鄉西門右轉西行,即至梅嶺下,繼續西行,便見梅峰公園牌坊,這是著名的梅峰古道入口,也是人們觀花賞梅的處所。
去公園主要是賞梅,裡面除了著名的梅峰古道外還有楓林小道,翠苑聽泉等。 在此可以吮吸沁鼻的梅香,感受妙在情趣美在雅緻的詩情畫意,洗心洗肺,治癒煩惱。 隨處可以觀賞,到處可以漫步,不論是在涼亭中休憩,還是在公園小徑上徜徉,都是非常舒坦的!
賞 梅
蕩群選擇這個時節走梅峰古道,一個重要專案就是賞梅。據瞭解,梅峰公園共種植了60餘畝,有近1700株梅花,品種方面有骨裡紅、紅須硃砂、白鬚硃砂、烏羽玉等70餘個。“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梅花是冬日蕭瑟季節裡鏗鏘有力的存在。十二年一遇的溫州大雪過後,梅峰山上的梅花正迎著寒風傲然怒放著,迎來了最佳的觀賞時刻。
未進入公園大門,山坡兩旁一整排的梅林就映入眼簾了,門口的碧潭上面怒放著鮮豔的花朵,清澈的潭水中倒映著美麗的梅花。 那水中的暗香,如夢如幻,美不勝收。 此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最應景。
走進梅峰公園,遠遠便迎來一片玫紅的“雲霧”。陽光透過山間縫隙照射下來,花骨朵上都蒙上了一層金蔭。花色或豔麗如霞,或婉約若仙,或潔白似雪,有的嬌豔欲滴,有的清新脫俗,有的傲雪凌霜。紅色、粉色、白色的花瓣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蜜蜂在花蕊間穿梭不停。仰頭嗅一份那脈脈浮動的幽香,疏影橫斜的風韻,不由得讓人心情暢快。
這裡的早梅早早開花了,三輪玉蝶、金絲玉蝶、貴妃等品種也陸續綻放, 芳香撲鼻。漫步梅徑,穿梭在這令人心醉的梅林間,紅梅盛妝,白梅素裹,逸斜出的枝條好像纖纖玉指,拈著朵朵嬌嫩小花。一陣風來,花瓣紛紛揚揚,成就了樹下的一地繽紛。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潔”。梅花,總是默默於嚴寒中盛開,驚豔芳華。無怪古往今來,聖賢詩人,皆為其傾心,為其賦詩。“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是啊,梅花之所以不畏嚴寒,不懼寂寞,是因為經歷了風霜的洗禮,才散發出迷人的香氣。人生何不如此?
梅 峰 古 道
梅峰古道,位於金鄉鎮梅嶺下至漁岙村的崇山峻嶺之中,是古代浙南通往福建的必經之路,居橫陽古道中段,始於金鄉西門外梅嶺下(腳),途經梅嶺頭、赤腳巖、十八步,終於大漁灣畔的小岙,全程一鋪路(十里)。
梅峰古道以歷史最久、古蹟最多、風景最美冠絕蒼南,是徒步愛好者最為青睞的路線之一。古道形成最早可追溯三國時期,據《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載:“橫陽古道是一條濱海道路,自平陽越橫陽江、白沙、金鄉、馬站,至蒲門,與福建省沙埕相接。南北朝時此路成為主要通道,浙閩之間商販由此出入”。 唐朝時,這裡已成浙閩交通必經要道,唐末詩人陳陶經此路前往福建銅山,其在《旅次銅山途中先寄溫州韓使君》中感觸“亂山滄海曲,中有橫陽道”,形象地描繪了古道的艱難曲折。
北宋時,福建省財、貨均由此路的海口(肥糟、小岙)轉運。為了確保財貨轉運安全,朝廷還專門在金鄉附近設定轉運官員負責財貨轉運。 現存於金鄉博物館的《重建梅峰湧泉禪寺碑記》有兩浙轉運副使彭權舍地建寺的記載:“趙宋元豐二年(1079),善誠禪師插草開山時,轉運付使彭權舍地為址”。南宋著名詩人陸游遠道福建赴任,也曾取道於此。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繼光也經此道南下入閩抗擊倭寇,隆慶二年(1568)又由此道從閩粵回師金鄉北上。 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因小岙港埠成為浙閩海運的中轉站,梅峰古道上商旅往返絡繹不絕,大批貨物經此北上南下。清·乾隆《平陽縣誌》所附地圖中標有金鄉至小岙的道路。
我們走的這段稱為梅嶺,是從梅峰公園入口牌坊不到的梅嶺下起步,至梅嶺頭路段。 全程約二里,都是上山石磴, 花了不到二十分鐘就登上了梅嶺頭。 沿途山路寬闊,尚屬平坦,中途除新建兩處休息亭外還有一處古涼亭。 再上行,路旁岩石上,有極其珍貴的摩崖題刻。 內容說明說明金鄉在建衛前,這裡已人口密集,往來梅峰古道的商賈行人日益增多,故才有“新修嶺路,以便往來者”之義舉。
梅峰古道作為浙閩陸路交通的要道,見證了各色商旅的往來、金戈鐵馬的殺伐以及滄桑鉅變。 它不僅承載著浙南閩北百姓的智慧與勇氣,更是一道歷史的符號,記錄著文明的傳承和歷史的變遷。 在它的歷程中,承載了無數人的喜悅與痛苦,留下了珍貴的文物古蹟和千古流傳的故事傳說。
梅 嶺 頭
梅嶺頭,是蒼南金鄉梅峰村下屬的自然村,位於梅峰古道梅嶺段的終點。這裡的寧靜與美麗,彷彿是塵世間的淨土與世外桃源,是一片被大自然寵愛的土地。這裡是梅嶺之巔,也是一處山坪。觀景臺上,一片寂靜,只有微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登高望遠,金鄉古城盡收眼底,那一剎那,彷彿古今交錯,歷史與現實交織成一幅山水畫卷。
在上行的斜坡上有一處摩崖石刻,上面刻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佛經中的經典之作,字數雖短少,卻蘊含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對面,一個大大的“佛”字映入眼簾,它彷彿在告誡世人放下浮躁,迴歸內心的寧靜。
此刻,我們在“梅林雲海”石刻旁的亭子裡靜坐,沉浸在這無邊的寧靜中,任由思緒飛揚。遠方,金鄉衛城在陽光下閃耀著古老的光輝;近處,綻放的梅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試想若晨曦在此,迎候那絢爛的朝陽,灑下萬丈光芒;黃昏時分,那金色的晚霞絢麗登場,璀璨滿天。在這片淨土上,你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呼吸,看雲觀日,聽風賞梅,每一處景色都讓人心曠神怡,彷彿身心都得到了淨化。
湧 泉 寺
湧泉寺,位於金鄉鎮梅嶺頭西麓,梅峰古道旁。因寺旁巖縫清泉湧出、常年不涸而得名。湧泉禪寺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宋朝,由善誠禪師插草開山,省轉運副使彭權舍地而建成。當時寺廟規模盛大,香火旺盛,成為了當地著名的佛教勝地。據說在高峰時期,湧泉禪寺有“和尚一千,尼姑八百”之說,可見其盛極一時的景象。
民國《平陽縣誌》載:“(湧泉寺)宋·元豐二年(1079)僧善誠建立,轉運使彭權舍地。明·永樂戊子(1048)毀於火,明年,僧玉林募建”。這裡說的玉林禪師,又名釋如瓊,駐錫過吳興報恩寺,後完寂於五台山。他是清順治皇帝的國師,雍正皇帝感師之德,於吳興報恩寺刻碑為志,以作紀念。
寺廟不僅明朝時毀於火,重建後 也在清代因兵燹毀於火。至清 嘉慶十年(1805),有信士在舊址上重建一小寺和路亭。 現今的 湧泉寺由廣東南華寺方丈於2002年主持重建,再現昔日的輝煌。大雄寶殿恢宏壯麗,殿前有高達二十米的四面觀音佛像,端莊慈祥。路亭被拆除,小寺和建寺碑文尚存。此外還存有千年古塔一座,小石塔系仿木結構樓閣式建築,為縣文保單位。
進入湧泉寺,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四面觀音塑像與巍峨的大雄寶殿。整個建築風格現代而又古樸,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對佛法的尊崇,給人一種心靈的洗滌和昇華之感。每次去寺廟,我總是對楹聯很感興趣,因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湧泉寺的門聯為:“湧泉派自曺溪湛湛靈源歸東海,梅嶺峰延金鄉巍巍屴崱禮普陀”。描述的是湧泉寺與曹溪的深厚淵源,以及對東海、普陀的敬畏之心。讓人領悟到應該珍惜根基,感恩淵源,同時也要有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
旁邊的楹聯:“來好來 好越來越好好再來,捨得捨得越舍越得得再舍”。它告誡我們,生活中要學會放下,學會捨得,有舍才有得。只有放下,才能輕鬆前行,迎接更美好的未來。另一幅楹聯則是:“戒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燈”。讓人認識到了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源自內心的平靜和對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