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歡迎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哦,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謝謝。)
我們很多人到內蒙古旅遊,都喜歡選擇綠草茵茵的時候,畢竟這時候無論氣溫還是自然風光,都更加舒適和唯美。其實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天過來,也會有不錯的體驗感,尤其當碰到當地舉辦“那達慕”大會,一定不能錯過,因為這裡除了讓男人們“熱血沸騰”的“博克、賽馬、射箭”三技比拼外,更有令愛美小姐姐們“望眼欲穿”的極具民族特色的漂亮服飾。
不知道算不算幸運,雖然我在秋天也來過同一片草原,卻沒有碰到過比較大型的活動,所以也曾身著高價租來的薄款蒙古袍去沉浸式感受這裡的獨特風土人情。但心中神往的,卻是大冬天才能見到的那種羊毛大褂及各種看上去比較粗獷和誇張的袍角帽或者狐狸皮草帽等等。
“那達慕”活動的前身其實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專案和遊藝、體育專案。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大聚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
等到元、明時期,“射箭、賽馬、摔跤”比賽基本成為各地“那達慕”的固定專案,也就是後來蒙古族人簡稱的“男子三項”。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這種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會舉行那達慕。
但這裡也要提醒女性網友,到內蒙古旅遊時,其實有一些敖包或者器具,直到現在也是“男女有別”的,只是隨著旅遊業的興旺發展,很多公家管理人員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些看守者也迷信“傷害的是妳自己”,所以不再強制禁止。但如果碰到有比較認真敬業的維護者來勸阻,也敬請尊重當地傳統。其實不得不承認,十多年的旅遊經驗告訴我:“在國內,越是西北,民眾的信仰越是直接和純粹”。像我在參觀某次祭祀活動時,就也曾被阻攔拍攝,哪怕是受當地旅遊單位所邀。
像這種“蘇魯錠”也稱為“蘇勒德”,就有這種“講究”,因為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蒙古戰神,是蒙古民族的守護神,平安的吉祥物,戰無不勝的象徵,傳統的說法是會把男人的厄運帶走,而女人則反之。當然,如果妳硬是要假裝不知道,去摸上一摸也沒什麼關係,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在這裡也牽強可用。
個人覺得冬季到內蒙古旅遊,最好去參加一下“那達慕”大會,否則就跟“白來一趟”差不多,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在日常的旅途中都是看不到當地人“盛裝出行”和當街競技的,就連常見的一些蒙古包,也多是自帶空調不能拆卸的“小套房”,確實少了很多意思,一些景區雖有相關表演,但規模都不會大,如果你也冬遊內蒙古過,是否有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