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魚水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道菜——芭蕉花燉紅燒肉。當一道地方特色美食被廣泛接受時,它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該地區的一個文化符號。“以附近出產麻慄樹,而街市適建於山坡”而得名的麻栗坡不僅是中越邊境的重要門戶,還深藏著無數美食,和美食背後溫暖的故事。去麻栗坡旅居,在西南邊疆的豔陽下開啟一場尋味之旅,親身體驗當地的詩意山水、邊地風情,欣賞這個雲水邊關多樣的美。
老山腳下的人文味道
麻栗坡漫山遍野長滿芭蕉樹,芭蕉花也成為餐桌上的常客。把剛從樹上砍下來的芭蕉花剝掉外皮放入鹽水中煮,再用清水不斷漂洗,去除澀味後和紅燒肉罐頭一起燉煮,就是麻栗坡的名菜芭蕉花燉紅燒肉。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軍民魚水情”。由於紅燒肉罐頭是當年部隊裡的特有食品,而芭蕉花是麻栗坡當地作物,兩者結合恰到好處。這道記錄那一段血火硝煙歷史的佳餚是文山紅色之旅中一個最特色最溫情的註腳。
橡膠林間的煙火氣息
鬱鬱蔥蔥的橡膠林裡,藏著邊關一絕——“膠林烤雞”。然而這烤雞不是用橡膠樹烤,而是用桂皮樹燃盡後的木炭慢慢烘烤。將八九個月大的土雞宰殺洗淨去雜,再將草果、蒜、花椒、八角等佐料拌成團放進雞肚子內,然後用長竿穿著慢慢烘烤四五十分鐘,待雞烤至金黃色後,便可大快朵頤。用桂皮樹烤出來的雞肉有種特別的香氣。冬天,穿著T恤,在綠樹成蔭、涼風習習的橡膠林裡吃著獨具風味的烤雞,喝著麻栗坡香檳,悠悠閒閒一天就過去了。
街市角落的傳統記憶
穿梭於麻栗坡的街巷之間,你會遇見那些傳承了幾代人的小吃攤,最受當地人喜歡的莫過於油糖糕。這道小吃已有近百年曆史,早在清代後期,麻栗坡街市形成後,就有人開始賣了。只用澱粉含量高的米,浸泡12小時後碾成米漿再發酵10多個小時,加入白糖、雞蛋攪拌均勻後在鐵鍋裡煎炕至金黃。看著師傅不疾不徐的手勢,聞著空氣中的米香,心裡的焦灼慢慢和緩。咬一口,油糖糕外層酥脆,內裡軟糯。
甜中帶酸的芭蕉粑是當地壯族群眾款待、贈送親朋好友的必選。用上等糯米碾成粉,將豆子炒熟碾細拌上紅糖做成紅豆沙。把成熟的芭蕉去皮取肉用石碓舂碎後放到鍋裡炒熟,放入糯米粉中攪拌均勻,再用豆沙作芯,捏成粑粑用芭蕉葉包好蒸熟,葉子的植物香氣,酸甜果香的味道,美好從來都簡單。
自然饋贈的綠色盛宴
老山腳下的猛硐、天保和麻慄鎮有各類野生竹子基地3.29萬餘畝,年產鮮竹筍達4萬餘噸。這裡的竹筍因生長條件好,無汙染,口感爽脆,帶著淡淡清香。無論是醃製還是新鮮食用,這從地裡冒出來的“精靈”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鹽漬筍、清水筍、筍乾、筍罐頭、筍淨菜,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出10多個以竹筍為主料的菜餚。
麻栗坡盛產草果,由此衍生出一道地方風味——涼拌草果芽。將粉紅色的草果芽切成片,放入豆豉拌勻即可。真是應了那句話:最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吃一口,是新奇又別緻的口感。
文化交融的美食表現
南溫河畔的傣族人家做出了檸檬葉涼鴨(雞)這道口感與美感兼具的佳餚。大山裡野生的檸檬樹葉賦予了整道菜清新怡人的氣息,而當地土生土長的雞鴨則保證了食材的新鮮度。宰殺煮熟後的鴨(雞)切成小塊放涼,再將檸檬葉用刀切細,放入食鹽拌勻。淡黃色的鴨(雞)皮上沾滿細碎的檸檬葉,清香、鮮美、微酸的口感讓人難忘。
邊境風情的美食印記
已有數百年曆史的鐵廠臘肉是麻栗坡一張響噹噹的飲食名片。每年臘月宰殺的年豬,用紅薯、芭蕉芋和山上的野菜餵養,吃得十分生態。選擇最精華的豬腿和“三線肉”醃製。醃好後晾乾水分掛在火塘上烘烤,直到把肉燻到蠟黃。鐵廠臘肉吃法多樣,切成大塊用小火慢煮,熟後撈出切成薄片配糊辣子蘸水,或直接切片炒蒜苗或竹筍,瘦肉還可以火燒捶成“乾巴”……不論哪種吃法都香氣撲鼻,煙火味十足。再配上鐵廠生產的白苞谷面飯、水豆豉,吃得不想再回大城市。
的寧靜致遠
麻栗坡縣生長著約3萬畝、40萬株古茶樹。因生長環境海拔高差大,立體氣候明顯,雲霧繚繞、泉水靜流,使得麻栗坡古樹茶香、甜、柔。外交部還將麻栗坡古樹茶納入“國禮目錄”,贈送給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的代表,受到廣泛好評。
旅居的閒暇,不妨坐下來享受一杯麻栗坡古樹茶。在蔥蘢深秀之中,吹著山間的微風,細品一口,柔甜於心,蜜韻花香緩緩蔓延,耳邊是瑤族姑娘的甜美笑聲和銀飾叮噹作響的聲音。
麻栗坡,一片承載著歲月與深情的土地,靜候每一位探尋生活真諦的旅人。在這片土地上,人們遇見最真實的自己,寧靜之處盡顯生活的詩意。
記者 繆歡 文
文山文旅 相約老山 映象文山 視聽廣南GNTV 圖
黃明耀 影片
責編 馬寅瑞
校對 王楚雲
稽核 楊奧
終審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