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指引下,各地普遍加快鄉村經濟發展,鄉村面貌變得清新、美麗,吸引了越來越多城市居民“上山下鄉”,週末微度假、鄉村旅居成為時尚。前往鄉村的旅遊者,大多選取自駕遊方式,對鄉村全面振興發揮了助力添彩作用。
自駕遊是人們“說走就走”的自選動作,自主性、分散性、流動性、深入性是基本特徵。要想把鄉村自駕遊的市場做好、做實,最要緊的就是給出吸引客源的充分理由,除了提升鄉村整體環境,還要做好旅遊吸引物和旅遊產品,搞好公共服務和旅遊專業服務。
自駕旅遊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源於鄉村遊品質提升
為什麼說自駕旅遊能夠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主要源於以下方面。
——自駕遊漸成大眾出遊主流,贏得自駕者就是把握了客源市場。《2024中國自駕遊報告》顯示,自駕遊自2017年連續5年在國內旅遊市場中的份額超過60%,到2024年攀升至75%,出行規模預計40億人次。
旅遊線上平臺“馬蜂窩”的資料顯示,自駕遊是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出遊的主力,約佔旅遊市場總份額的70%—84%,其中上海、南京、杭州等位列全國城市前十,華北、華東屬於自駕遊近年熱度飆升的地域。長三角一向是全國最集中的客源發生地與旅遊目的地,在城鄉差距(經濟水平和公共服務)不斷縮小的情況下,廣大鄉村便成為贏得自駕客源的廣闊天地。相反,中西部一些省市也致力於推進城鄉客源互動,乃至簽訂“互送客源”協議,但“變現”程度不理想,原因就是城鄉發展差距仍比較大。
——鄉村旅遊產品主要面向中短程市場,最適合接待自駕旅遊。《2023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高速公路已超18萬公里,為全球之最;江浙滬高速公路網密度在全國名列前茅。以江蘇省為例,江蘇不僅做到縣縣通高速,不少鄉鎮也有高速路出口,按照現在高速路況和接駁條件,半日之內即可輕鬆通達二三百公里。這對長三角的多數市縣來說,相當於可輕鬆贏得全省乃至省際多數地方的客源。
此外,就鄉村旅遊產品所面向的市場來說,主要是周邊和中短程的,很少有吸引遠端客源的專案。再者,自駕車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具有行止的高度自主性和隨意性,不用換乘便可點對點抵達目的地,又能串聯周邊各類旅遊吸引物,非常適於在鄉村一站全遊、走村串戶。
——日益流行的銀髮旅居潮中,自駕者佔了較大比重。旅居是大眾化、大流量、停留長的休閒度假,非常適於普通百姓。如夏日避暑,重慶人去貴州、河南人去山西、大中城市人去鄉下……一住就是數週至數月,人數動輒數千乃至上萬;冬日則是避寒,也有相對固定的去處。這部分長期旅居度假的人群,又以時間和經濟都較為寬裕的退休人員為主。
中國旅遊研究院《全國避暑旅遊發展報告》顯示:避暑及相關市場規模可達1.2萬億至1.5萬億元。其中,很大比例的旅居者都是駕車前往和出行。例如雲南省今年10月啟動“雲南旅居三年行動”,計劃以2023年接待量為基數,未來3年爭取實現接待外省前來旅居兩週以上的遊客年均增長15%以上。又如長三角地區,其擁有發展旅居的諸多優勢,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好、物產豐富、縣鄉住宿便宜,應積極吸引更多自駕旅遊者從休閒觀光、微度假向旅居生活轉變。
——接待自駕旅遊者,可直接拉動鄉村經濟發展。長三角擁有我國第一大城市群,有27座城市、2億多人口,消費實力穩居全國之首。長三角地區城市家庭汽車擁有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上海、蘇州汽車保有量都已超500萬輛。對於周邊鄉村來說,龐大城市群所擁有的雄厚消費實力,無疑是最可期待的重大利好。
同時,鄉村旅遊也日益向縱深、沉浸和體驗化發展,如農事活動、農業種植、產品加工,都可經過專業開發而成為特色旅遊吸引物,形成對鄉村經濟的直接拉動;旅遊消費的廣泛化、全域化,涉及面廣泛而深入,日益呈現農文商旅一體化,拉動作用也日漸突出。
——自駕客流紛至沓來,可全面促進鄉村旅遊提升。自駕遊與團隊遊的明顯區別,是自主性、分散性、深入性,而非按照固定線路和定點行進,這意味著對鄉村旅遊帶動是輻射性、全域性的。有意願贏得自駕遊、自助遊的村鎮,就得有計劃地改善環境、提升道路、美化村容、個性供給、加強服務。例如,江蘇計劃新建100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立14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提升綠美村莊310個,就是對鄉村旅遊最有力度的基礎性提升;浙江開展鄉村景觀提升,建設“未來鄉村”;上海郊區推進“理想村”建設,也在為鄉村吸引自駕遊創造有利條件。
當然,滿足自駕遊需求的鄉村旅遊提升,重點還是在產品和業態,要從因陋就簡的初級階段躍升到更有市場魅力的中高階階段。
推進自駕遊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社會各界應有更大作為
要使自駕遊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有更大的作為、成效和影響,各地區縣鄉政府、文旅部門和企業應進一步做好下列工作:
——要做好旅遊吸引物。廣大鄉村要吸引更多的自駕遊,首先要給出吸引自駕遊的充分理由,也就是要培育和提升旅遊吸引物。
不論是觀光、度假,還是休閒、體驗,都應讓遊客覺得有更多的看點、逛點、消遣點、體驗點、消費點,而不是一問當地有什麼,就是有幾個A級景區。僅憑這些遠遠不夠,還要有典型的鄉村場景,讓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哪怕是騎腳踏車到田間和山野,也應能輕易看到令人賞心悅目的東西,包括自然環境、鄉村生活、生產場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有外國遊客到大理、陽朔一住數週,主要原因就在這個方面。
——要做好節令性的旅遊產品。一是節假日,如元旦、元宵節、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國慶、春節,其中的民俗節日,在鄉村度過更有文化和韻致;二是季節時令,大者如四季,小者如二十四節氣,都是與氣候、物產緊密相關,一些地方的新茶季、楊梅季、螃蟹節、龍蝦節等,對遊客有很強的吸引力;三是週末雙休日,適合從城市到近郊和周邊“微度假”。
11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釋出2025年放假政策,增加兩天假日、改進放假方式,對自駕遊、鄉村度假、民俗節慶都是利好。
——做好自駕車房車營地。近些年,各地取得一些發展進步,但遠不能與家庭汽車保有量保持同步增長,停車難、過夜難還比較突出。有的城市對自駕者限制過多,有的營地設計建造隨意化,有的營地不許車內過夜和自行做飯。
各地應積極貫徹《關於推動露營旅遊休閒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按照專業標準以及逐步與國際接軌而開發營地,健全設施、功能和管理,包括免費的和收費的,切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存在問題,更好滿足自駕者的需求。
——做好鄉村旅遊接待。這涉及較廣的範圍和要素,包括旅遊供給、消費、服務等各方面。簡而言之,就是從1.0、2.0的農家樂階段,向更多元、更高階階段邁進。
如住宿應向民宿化升級,餐飲要有特色又普適,杯盤碗碟儘量定製,院落要有鄉村氛圍特點。生產體驗性的專案,應經過專門的策劃創意,如松陽甘蔗田頭的熬製黑糖作坊、景寧鄉間的豆腐工坊;對非遺資源也應重點加以開發;還應適度開發“非景之景”“隱藏款新特產”等旅遊專案。
——做好汽車“後備箱工程”。就是讓自駕者離開鄉村時,最大量採購當地農特產品,裝滿汽車後備箱。這一工作思路已提出至少15年,實踐證明是真正助農的有力措施。
最近,一些省份出臺專門扶持政策,如安徽省開展“後備箱工程基地”建立,對農副土特產品銷售達到一定規模的予以補貼。做好這項工作的公開秘訣,就是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做好貨源組織與質量把關,做到“物美價廉”“貨真價實”。
作者:高舜禮,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民生週刊》雜誌2024年12月9日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