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西安土著,愛吃麵,而且認為最好的面就是油潑面。
剛撈出來的麵條,放上辣面子,把剛燒熱的菜籽油澆上去,“刺啦”一聲,口水就下來了。
其他帶臊子的面,也行;湯麵,一般能不吃就不吃了,吃湯麵,是聊勝於無。不帶偏見的看法:蘭州拉麵我一般是不吃的。
暑期到蘇杭揚滬一圈,開了眼界,原來面還有這樣吃的:我們吃麵吃的是麵條,江南是藉著吃麵的名義,在吃菜喝湯。
——此面非彼面,完全兩回事。
“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郎按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銅琵琶,唱大江東去。”
豪放詞和婉約詞的區別,這就是關中面和江南面的區別。
其實我到杭州吃的第一碗麵是蘭州拉麵,沒想到到吧。
那天中午到了杭州折騰了一下,結果過了飯點,剛好旅館旁邊有個蘭州拉麵,就去填肚子,不能說什麼好壞,對於我這個為吃麵而吃麵的人來說,吃蘭州拉麵的味道就為了喝湯,倒是跟後面的吃的江南的面差不多了。
真正吃到杭州的特色面就是“片兒川”,我吃這個純粹是好奇。回酒店的時候看到十字有個老麵館,賣的就是這個“片兒川”,我真的不知道這個什麼面。
“片兒川”其實也是一種湯麵,澆頭用的是豬肉筍片倒篤菜,面滑湯濃。原先倒篤菜、冬筍、肉絲要切成片,然後在沸水中汆一下,“汆”“川”音同,就叫開了,據說杭州市區片兒川榮登 “中國十大名麵條”榜單。
我到揚州吃的是嵊州榨面,嵊州榨面聲名顯赫,但我可能沒有吃到正宗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其實榨面是大米做的,要我說就是米線了。
我到上海第一碗吃的是,倒不是圖便宜,而是陽春麵的名氣大。大約那篇小說《一碗陽春麵》印象深刻吧。
確實便宜,就是一碗麵,這碗麵也是江南各種面的“基本款”,稱“光面”。陽春麵就是碗底一勺靈魂豬油加醬油,據說得名自楊乃武官司瞭解後,吃一碗光面,說“今後當如這碗光面一樣,陽春白雪,潔身自好”。
和陽春麵一樣便宜的還有蔥油麵,這兩種面都不超過10元錢。陽春麵還是味道有些寡淡,蔥油麵的味道就厚得多。
有了一碗陽春麵的底子,到蘇州吃各種面,心裡就有譜了。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蝦球傳》說有錢了吃麵,我當時就驚訝於這個說法,到了蘇州後,真是開眼了:這裡的面真是貴。
我在蘇州印象深刻的是鱔糊面和大肉面,這兩個面都便宜些。
這裡要說的是:景區的面和蘇州當地人吃的面味道差不多,但是價格可能差一倍。
我在居民區15元就吃到了正宗的鱔糊面。一碗光面,一小碟炒好的鱔糊,還有一小碟薑絲,可以單吃麵就著菜,也可以把鱔糊澆在面裡。
大肉面也是如此,光面配一塊大大厚厚的肉塊,真是一指厚大塊五花,這塊肉真是好吃,軟糯醇厚,至今記憶。
另外,我吃的很滿意的還是“蘇州最特殊的麵館”——西園寺(戒幢律寺)素面。
西園寺素面有觀音面吉祥面和如意麵三種,我吃的15塊錢的觀音面,澆頭有筍片、麵筋和香菇,份量不小,油辣子焦香,倒是比很多面館的面好吃。
就是要買5元門票,對我來說,這裡景色也是不錯的。另外,揚州大明寺素齋的平山福壽麵味道也是不錯的,20元一碗量大管飽。就是門票要貴一些。
我沒有吃很貴的面,七八十元一碗麵的三蝦面我沒有吃,不是捨不得吃,花80元吃一碗麵,我還不如吃炒菜米飯,不但好吃價效比還高。
因為面都是一樣的,為了那口澆頭花那麼多錢,不值。
都是一個瓷碗半碗麵,湯又多半面少半,這個面真是吃不到我們陝西面的特點,沒有筋道的口感,沒有麥香味兒。
不過這裡的面賣相真是好,麵條在碗中成拱橋樣子,露出地方叫做“鯽魚背”,或紅湯或白湯,寬湯窄面,幾星星蔥花點綴,倒是雅緻。
江南面的賣相真是和蘭州拉麵有一比,“一清、二白、三紅、四綠”。這個面本身不是重點,重在湯和澆頭,只是蘭州拉麵的澆頭單一。
看著都叫做面,真是兩碼事:北方面條吃的是面本身,江南面條吃的是湯和澆頭。
我們陝西的面,吃的就是面本身,就像我開頭說我最愛吃的是油潑面,澆頭不澆頭的都是其次。
不過,江南人愛吃麵是真的,大街小巷到處的麵館,而且大多都是當做早餐吃的,這點兒比西安人都執著,西安人現在把面當做早餐的幾乎很少了。
這次沒有去南京,據說南京皮肚面和鎮江的鍋蓋面也不錯,啥時候去吃吃。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