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對杭州一到秋天就“滿城桂花香”的特色風景印象深刻或者有所耳聞。其實冬天也有差不多的景緻,尤其春節前後,無論景區景點還是公園小區,幾乎隨處可見蠟梅紅梅和白梅們競相怒放的盛況。然而它們習慣了“暗香浮動”,遠沒有桂花那般高調,才沒有受到外地遊客的太多關注。
大概今年是“暖冬”的緣故,我所在小區裡的蠟梅正值花期,而大部分紅梅才只開了一半。前兩天去取快遞的時候,便在路上隨緣記錄了幾張。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如果細分,蠟梅花也有很多品種,有的“外輪蠟黃色、內輪黃色、光澤蠟質”,有的則內輪呈紫紅色,相較於真正的梅花,它們的香氣都要更加濃郁一些。蠟梅不僅是觀賞花木,內含的芳樟醇、龍腦、桉葉素、蒎烯、倍半萜醇等多種芳香物,更是制高階花茶的香花之一,不過說實話,其香跟桂花一比,似乎還是要遜色很多的。
現在手機的攝影功能強大,以我所用的過時了好幾年的水果14P來說,自帶的微距功能就很好用。而想要拍出點光影效果,只需逆光或側逆光即可,恰逢年三十前一天,杭州剛好陰雨,所以明暗對比不算強烈。對於手機攝影的自動對焦來說反倒有個好處,就是不容易過曝。
至於蠟梅還是臘梅,古籍《禮記》上就有相關描述:“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古代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就叫“蠟”。因當時歲暮為舉行大祭祀之月,故農曆十二月就叫蜡月。而蠟梅開於蜡月,故此得名。“蠟”字系周代所用,秦代改用“臘”字,因而蜡月和蠟梅的“蠟”字,可和“臘”字通用。
由於春節這段時間太暖和,想必杭州的“倒春寒”會帶來斷崖式的降溫,只希望別下太多的雪吧,聽老人說對莊稼不好。不過這年頭到處是科技,或許早就影響甚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