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週藝術人物,印度科欽雙年展基金會宣佈任命藝術家尼基爾·喬普拉及其團隊為本屆雙年展策展團隊;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的香蕉作品《喜劇演員》在紐約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會上拍出620萬美元天價。
在上海,藝術家魯九喜帶來了金石書畫作品展“幽篁獨坐”;藝術家楊燁炘的個展“走向倒計時”在M50藝術園區展出。
印度丨尼基爾·喬普拉
擔任第六屆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策展
近日,科欽雙年展基金會(The Kochi Biennale Foundation)宣佈任命藝術家尼基爾·喬普拉(Nikhil Chopra)和他所屬的印度果阿藝術家團體HH Art Spaces為第六屆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策展團隊。印度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是南亞地區最大的當代藝術展,也是印度首個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展覽將於2025年12月12日至2026年3月31日舉行。
尼基爾·喬普拉
喬普拉於1974年在加爾各答出生,在果阿生活和工作。他是印度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之一,目前也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駐地藝術家。
喬普拉的藝術實踐包括持續性表演、繪畫、攝影、雕塑和裝置藝術,探索身份及其構建、自傳和作者身份等主題。他曾參加第二屆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並在第14屆文獻展、第12屆沙迦雙年展、第12屆哈瓦那雙年展和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等大型國際展覽上展出作品。2014年,喬普拉與藝術家羅曼·洛斯托(Romain Loustau)共同成立了HH Art Spaces。該團體協助並策劃了以當代現場藝術和表演為重點的駐留和工作坊。
無論是在大都會巡迴演出,還是2017年從雅典步行到卡塞爾參加第14屆文獻展,沉思繪畫(contemplative drawing)都是喬普拉藝術實踐的重要部分。他探討了殖民主義及其遺產的複雜性,並將他的觀眾帶入了表演的過程當中。
尼基爾·喬普拉在中國銀川美術館的行為藝術表演《水火》
喬普拉帶來的即興壁畫《水火》
2008年,喬普拉也曾來到中國銀川第二屆雙年展。當時喬普拉帶來的作品是即興壁畫《水火》,他以“火”的隱喻媒介:炭筆在一面牆上描繪水,透過不斷地重複描繪,引領觀眾跟隨藝術家的行動進入一種無意識中,隨著“水”與“火”的影象在畫面上不斷地具象化,彼此並置的矛盾、衝突、對比也呈現出來。
對於第六屆科欽雙年展的願景,喬普拉表示:“印度次大陸半島的邊緣是舉辦國際當代藝術展的理想之地,喀拉拉邦也許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角落之一,數千年來,來自遙遠國度的船隻在此停泊,以物件、食品和消費品的形式進行貿易和人類文化的交流。我和我的團隊HH Art Spaces肩負著將六十位印度和國際當代藝術家和藝術實踐帶入當代的不可思議的任務和謙卑的特權”。
義大利丨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
概念藝術品《喜劇演員》被賣出620萬美元
11月20日,在紐約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會上,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喜劇演員》(Comedian)以620萬美元成交。作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水果,這根香蕉是莫瑞吉奧·卡特蘭創作的概念藝術品——一根用膠帶粘在牆上的香蕉。作品附有真品證書和安裝說明,所有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隨時更換爛掉的香蕉。
作品《喜劇演員》是一根用膠帶粘在牆上的香蕉
卡特蘭1960年出生於義大利,是當代藝術界最受歡迎和最具爭議的藝術家之一。這件作品首次亮相在公眾面前是在2019年的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共有3個版本,前兩個版本由兩位藏家購入,收藏價格約為12-15萬美元。第三件原本計劃由博物館收藏,但是在展會期間被一位行為藝術家吃掉了。卡特蘭以一種幽默和荒誕的方式,挑戰觀眾對藝術的傳統認知。透過一根普通的香蕉,探討了藝術的價值、消費主義的本質以及藝術市場的荒誕性。
莫瑞吉奧·卡特蘭
此次拍賣會上,這件作品以80萬美元起拍,現場經過32次叫價,以520萬美元落槌,加上各類交易費用及稅費約620萬美元成交。拍下這件作品的是加密貨幣玩家孫宇晨,拍賣會後他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這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它代表了一種連線藝術、模因和加密貨幣社群的文化現象。我相信這件作品在未來會激發更多的思考和討論,並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我很榮幸能成為這根香蕉驕傲的主人,期待它能為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帶來更多的靈感和影響。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將親自把香蕉吃掉,作為這種獨特藝術體驗的一部分,以紀念它在藝術史和流行文化中的地位。”
拍賣會現場
蘇富比當代藝術主管稱,《喜劇演員》意義深遠且具有啟發性。“當購買這件作品時,你買的不是香蕉本身,而是一份真品證書,它允許所有者複製這根香蕉和牆上的膠帶作為卡特蘭的原創藝術品。”
上海丨藝術家魯九喜
金石書畫中的氣韻與雅懷
展出同志
11月22日,魯九喜金石書畫作品展“幽篁獨坐”在上海蟠龍天地的元古云境丨雪竹軒對外展出,呈現其書法、繪畫、題跋、題簽,及所寫扇骨、臂擱等作品。“雪竹軒”是海上明代文人書房故址,主辦方希望以書畫展示,令觀者感受古今一體的氣韻與雅懷。
魯九喜,祖籍山東,生於上世紀70年代,南開大學畢業,齋館號為養山堂、後千甓亭。喜讀歷代金石雜刻,長於鑑賞,於漢魏北朝金石刻辭尤為傾心。
論書法,魯九喜喜歡用“寫字”一詞代替,早年的時候資料匱乏,終日臨仿的也只有家中留下來的幾本破舊字帖。後來漸漸蓄積了一些秦漢晉唐碑帖,便看得多,擇其中喜歡的隨意臨仿。“書法講求的是氣象,點畫易仿,氣象難追。於今閒暇的時候,多臨臨古帖,不管似與不似,都是奢侈的享受。”他的書法擅篆隸,篆字取法秦漢吉金古刻文字,又癖嗜《天發神讖碑》,所作奇崛生動,別具一面;隸則雜綜漢隸及明清各家,溫潤典雅。展覽中的兩件大字屏風有“幽篁獨坐”與“武夷匡廬”。
魯九喜題跋作品
魯九喜善於題跋,以乾嘉金石家為楷模。在他看來,題跋算是一種獨特的文體,不獨有鮮明的見解,還需要一些組織文字的能力。“近年來披露的拓本圖片漸多,讀冊頁、手卷前後的題跋比看書畫作品本身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翻看古人解說,先起一小稿,放兩三日,審讀修改後便能動筆。無論是解釋其中的某個字、某件事,還是把流傳過程梳理一遍,題字總歸要細小、溫和,只當是一片補白。”
展覽中亦有對其寫扇骨、臂擱等作品的展示,以及他為友人的出版物寫題簽的展示。(整理/陸林漢)
上海丨藝術家楊燁炘
“走向倒計時”個展開啟
近日,藝術家楊燁炘的個展《走向倒計時》在上海M50藝術園區展出。楊燁炘向在大陸工作和學習的臺灣朋友們,徵集了幾十隻身份各異、款式不同的舊鞋底,將它們按照數字倒計時一一拼貼在畫布上,構成十幅作品,以“鞋底倒計時”展現了時間的無情流逝。
展覽現場
楊燁炘,1973年出生於浙江台州,現居上海。曾獲得戛納“獅子獎”,並斬獲多個國內外獎項。他是知名廣告公司天與空的創始人,活躍在當代藝術和廣告傳播領域。
楊燁炘
展廳現場還展示了“痕跡”系列作品。作品《我留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1號》以一隻巨大的黑色膠鞋底為視角,結合軍人證明書、退伍證、失業證等元素,邀請觀眾去想象這位鞋子主人所經歷的跌宕人生,並向觀眾提問:“我們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痕跡?”
《我留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1號作品
戰爭,是楊燁炘關注的另一個主題。《我留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2號》將目光投向了戰火紛飛的地區。這是一隻從戰爭廢墟里撿來的鞋子,鞋子主人生死不知。在這隻鞋子周圍,楊燁炘佈置了麵包、泡麵、子彈殼等物品。還有作品是關注洪澇災民留下的痕跡、都市白領的生活困境等等。
“我想講一個關於人的故事,藝術創作中幾乎沒人畫鞋底,鞋底納汙含垢,卑不足道,不值入畫。但我認為鞋底也是非常值得描繪和觀察的,鞋底藏著一個人最多的秘密,也是一個人的存在證據,是這個時代最值得研究的人類痕跡,”楊燁炘說,“每個人從出生開始便進入了倒計時,地球也在走向倒計時。我們面臨著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彷彿在告誡大家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鞋底作為人類痕跡的象徵,將腳步與歷史的步伐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