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1月27日電 (記者 鍾旖)粟、黍、水稻、大豆等穀物,板栗、梅、李、甜瓜等果品,紫蘇、平葉酸藤子等中藥材……記者27日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重慶武隆關口西漢一號墓出土大量植物遺存,將為認識西漢早期烏江流域先民對植物資源的利用提供材料,為反映當時的喪葬習俗提供重要佐證。
關口西漢一號墓位於武隆區烏江腹地內,是中國新發現的儲存完好、罕見有明確紀年的西漢墓葬,系烏江流域秦漢考古的重大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此前已出土680餘件器物,以漆木器為主。
1月27日,重慶關口西漢一號墓出土的紫蘇。(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因墓葬處於飽水環境,大量的有機質文物得以儲存下來。”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馬曉嬌介紹,考古人員對墓葬內的淤泥進行了系統的溼篩(即水洗),提取到大量植物遺存,包括植物種子、果實果核、植物根莖、竹笥、樹葉等,種類非常豐富。
具體來看,可鑑定的出土植物有粟、黍、水稻、大豆、板栗、梅、李、甜瓜、柚、紫蘇、平葉酸藤子、接骨草等,說明漢代先民利用的植物豐富多樣。馬曉嬌提到,墓葬中發現較多板栗和平葉酸藤子。在一個陶罐底部,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梅的果核、果蒂和果皮。
當然,墓葬中也有很多植物被分解未儲存下來,結合遣策內容比對,“粢米”“秫米”“稗米”等脫殼的穀物籽粒已經腐朽,僅儲存下來農作物的外殼。
“漢代有以穀物隨葬的傳統,多數穀物會埋藏在邊廂或糧庫中。”馬曉嬌稱,根據浮選結果,關口西漢一號墓的穀物多出土於槨室頭廂,且在木棺內及圓奩內還出土了大豆、水稻等植物遺存,這一現象較為特殊。綜合來看,前述新發現可為研究中國西漢初期葬制葬俗等提供實物佐證和重要的基礎研究材料。(完)
【編輯: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