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組織方日前宣佈,瑪麗-安·麥奎(Marie-Anne McQuay)將擔任於2025年6月7日至9月14日舉行的第13屆雙年展的策展人。利物浦雙年展以“研究者”代替時髦的策展人,以委託制來要求藝術家必須針對利物浦或利物浦雙年展來創作作品。
在上海,瓷器收藏家、惠風閣創始人吳稚亮被推選為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榮譽會長,並展出其收藏的清代瓷器;藝術家秦一峰於龍美術館舉辦個展,展出負片作品。
兩位88歲的美國藝術家讓人懷念:一位是極簡主義雕塑代表人物卡爾·安德烈,他始終以樸實材料喚起人的原始情感;另一位多媒體和行為藝術家羅伯特·惠特曼,他是延展電影的鼻祖,也堅持創作偶發行為作品。
英國|瑪麗-安妮·麥奎
將策劃2025年利物浦雙年展
瑪麗-安妮·麥奎 圖片:Zak Grant
英國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組織方日前宣佈,瑪麗-安·麥奎(Marie-Anne McQuay)將擔任於2025年6月7日至9月14日舉行的第13屆雙年展的策展人。麥奎目前擔任總部位於英格蘭赫克瑟姆(Hexham)的藝術與遺產組織(Arts&Heritage)專案總監。藝術與遺產是一個全國性的慈善組織,致力於促進藝術家、社群、博物館和遺產地之間的合作。
在2022年加入藝術與遺產之前,麥奎自2015年起擔任利物浦Bluecoat美術館的專案負責人,2007年至2013年,她在布里斯托斯派克島藝術空間(Spike Island)擔任策展人。2019年,她曾擔任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威爾士館的客座策展人。
英國利物浦雙年展始於1999年,是英國最大的當代藝術節,影響深遠。如今利物浦已成為除倫敦外,擁有最多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城市。
2023年的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現場
不同於多數雙年展,它以“研究者”代替時髦的策展人,以委託制來要求藝術家必須針對利物浦或利物浦雙年展來創作作品。這些使人們在利物浦看到的展覽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特性在全球化時代顯得彌足珍貴,使得利物浦雙年展名聲大噪。利物浦雙年展的藝術作品多是根據展方委任創作的新作品。(畹町)
上海|收藏家、惠風閣創始人吳稚亮
展出瓷器珍藏,被選為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榮譽會長
近日,收藏家、惠風閣創始人、上海順風餐飲集團公司董事長吳稚亮被推選為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榮譽會長,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同時與上海順風餐飲集團舉行了服務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地處上海光大會展中心A座的惠風閣展廳同時展出了吳稚亮收藏的清三代御窯瓷器。
生於1947年的吳稚亮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一直熱愛,在從事餐飲工作之餘,閒下來的時間喜愛收藏研究中國古代瓷器,其收藏的瓷器多為明清瓷器精品,中國瓷器與美食共同構成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喜愛的兩極。他收藏的瓷器多次入選國內瓷器收藏大展,如2023年其瓷器入選了華人收藏家大會在景德鎮舉辦的“瓷都溢彩盛世歸來——第六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瓷器精品展”。
吳稚亮(右一)與他收藏的瓷器
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會長朱小光、創會會長徐湖平為吳稚亮授牌
在掛牌和授牌儀式中,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會長、原南京博物院黨委書記朱小光,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創會會長、原南京博物院院長徐湖平、藝術評論家謝春彥、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浩哲、惠風閣負責人、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錢建國等先後發言。文博專家與收藏家們還專門在惠風閣參觀了吳稚亮收藏的數百件清三代精美御窯瓷器。據悉,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成立於2004年6月,隸屬於南京博物院,是江蘇省最具權威的省級綜合性收藏社團。協會下設陶瓷、玉器、錢幣、銅器、書畫、觀賞石、煙標、火花、書報刊、紫砂器具、紅木傢俱和文物鑑定專業委員會。
上海|藝術家秦一峰
以“負片”,讓可見之物消失
秦一峰
1月26日,藝術家秦一峰全新同名個展“秦一峰”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展覽呈現了200多件藝術家從2013年至2023年間拍攝的負片作品,包括放置在燈箱中的145件負片原片,50多件懸掛在展牆、放置在展廳地面的負片列印微噴,以及一件抽象繪畫、多份工作筆記。
“秦一峰”展覽作品,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攝影:shaunley
龍美術館主展廳巨大的挑高空間激發了展覽新的佈局形式:作品從牆面上解放——由24件灰色立方體組成的全新作品《24塊陽光》首次以平置於地面的方式展示。這使作品的矛盾性進一步推進,同時,秦一峰這十年來壓進畫面裡的空間與展廳12米上空形成對峙,為作品帶來新的生命力和複雜性,成為本次展覽的核心作品。
秦一峰的負片創作始於2010年出版《明式素工圓方形制》一書,在拍攝一明代桌角時萌生了將立體之物用相機拍平的想法。展覽在展廳三個空間依次鋪成。藝術家在這些作品中反反覆覆進行著實驗:把立體之物拍平,把物體的物質性消解,讓可見之物消失,讓縹緲的日光成為一個立方體再現,多層次的矛盾沿著時間脈絡在作品中層層遞進。
近年來秦一峰將創作鏡頭對準了玫瑰花,為了消解負片中的空間立體感,他將自家庭院中的蚯蚓土作為繪畫材料引入到創作中。在秦一峰看來,相較於明式素工傢俱豐富的文化內涵,玫瑰花尋常易見。無論是傢俱殘件還是枯萎的玫瑰,都是生命的一種終結,終結之後再生。展覽將持續至3月31日。(黃松)
美國|極簡主義雕塑代表人物卡爾·安德烈
88歲謝世,以樸實材料喚起人的原始情感
卡爾·安德烈,倫敦,1978
圖片:Evening Standard/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據藝術論壇中文網報道,極簡主義雕塑代表人物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於1月24日在曼哈頓的一間臨終關懷醫院去世,享年88歲。安德烈以其樸素的線性和網格形式作品聞名,他使用建築工地上的常見材料,包括磚塊、木材、花崗岩和金屬,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原始情感。其看似樸素的作品常引發爭議,一些人認為他堆砌、散落或精心佈置的日常物件組合無法構成藝術作品。
卡爾·安德烈於1935年9月16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他的瑞典籍父親是一名海軍繪圖員和業餘木工,美籍母親是一名辦公室經理。1951年至1953年,他就讀於馬薩諸塞州菲利普斯學院(Phillips Academy),並在那裡結識了霍利斯·弗蘭普頓(Hollis Frampton),兩人成為終生好友,弗蘭普頓作為結構電影(structural films)創作者的實驗性工作也影響了安德烈的創作實踐。1956年,安德烈在退伍後搬到了紐約。他在弗蘭普頓的介紹下認識了羅馬尼亞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si),這位現代主義先驅的作品對安德烈的創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他在20世紀50年代末創作的第一批木雕作品。
1960年,安德烈在新澤西州找到一份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制動員和售票員的工作。這份工作持續至1964年,影響了他的衣著打扮,使他一直保持著體力勞動者的形象,也影響了他的創作實踐,即鐵路系統執行所需的有序操作和可互換部件。這份工作還影響了他對勞工權利的看法,1969年,他參與建立了“藝術工作者聯盟”(Art Workers Coalition)。
1965年,他的注意力又回到了50年代開始的雕塑實踐中。在亨利·蓋爾扎勒(Henry Geldzahler)的策劃下,他在紐約的蒂博爾·德·納吉畫廊(Tibor de Nagy Gallery)舉辦了首次個展。他的經典作品包括1966年的《槓桿》(Lever)和1977年創作的《石田雕塑》(Stone Field Sculpture),前者是在地板上排成一排的137塊耐火磚,將展廳一分為二,後者則是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中心的一塊草坪上,將30多塊巨石平行排列成八排,長度依次遞增。這些作品在某些圈子裡激起眾怒,批評家們譴責安德烈用納稅人的錢去買“一車磚頭”。
作為詩人的安德烈所創作的具體詩歌收錄在1980年出版的《12 Diagloues》一書中,與弗蘭普頓合作完成。他的作品被全球眾多主要藝術機構收藏,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東京原美術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和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畹町)
美國|多媒體和行為藝術家羅伯特·惠特曼
88歲辭世,他是延展電影的鼻祖
羅伯特·惠特曼(1935-2024)在多媒體裝置作品《美國月亮》前,紐約佩斯畫廊,2023圖片:George Etheredge
日前,據外媒披露,1月19日,美國多媒體和行為藝術家羅伯特·惠特曼(Robert Whitman)在紐約家中去世。享年88歲。惠特曼是延展電影(expanded cinema)的鼻祖,因為他很早就在行為和影像作品中使用投影技術。他與艾倫·卡普羅(Allan Kaprow)、吉姆·戴恩(Jim Dine)、雷德·格羅姆斯(Red Grooms)和克拉斯·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等藝術家一起開創了“偶發藝術”(Happenings),即自發、即興的行為作品。惠特曼還與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貝爾實驗室工程師比利·克呂弗(Billy Klüver)和弗雷德·瓦爾德豪爾(Fred Waldhauer)以及克呂弗的妻子朱莉·馬丁(Julie Martin)共同創辦了“藝術與技術實驗”(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組織,簡稱E.A.T.。該組織促進藝術家、工程師和科學家之間的合作,催生出一些最早期的計算機藝術作品。
羅伯特·惠特曼於1935年5月23日出生於紐約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很早去世,母親在新澤西州郊區把他撫養長大。惠特曼曾在羅格斯大學學習文學,本想成為一名劇作家。1959年,他與當時在羅格斯大學任教的艾倫·卡普羅結識,並參加了後者在紐約魯本畫廊(Reuben Gallery)舉辦的首場偶發行為表演“6個部分的18個偶發事件”(18 Happenings in 6 Parts)。惠特曼很快融入了紐約先鋒派圈子。他年輕時曾接觸過馬戲團小丑埃米特·凱利(Emmett Kelly)的作品,並受到滑稽喜劇演員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和查理·卓別林電影的強烈影響,很快就在自己的偶發作品中運用表演者的無言語肢體交流方式。
惠特曼的首個偶發行為作品是1960年在魯本畫廊表演的《美國月亮》(American Moon)。觀眾們擠在臨時搭建的走廊裡,到處散落著碎片和皺巴巴的手工紙,觀看各種無聲的動作。1965年的《Prune Flat》可能是惠特曼最著名的作品,藝術家將超現實的影象投射到表演者身上,迫使觀眾同時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場和電影上。1966年,惠特曼參加了由克呂弗和勞森伯格在紐約第六十九軍械庫舉辦的“9個夜晚:戲劇與工程”(9 Evenings: Theatre and Engineering)。這一系列活動預示了第二年E.A.T.的成立,E.A.T.以一對一的合作而非任何正式結構為基礎,將藝術家與工程師或科學家配對,通常在正在進行技術開放的工業環境中展開活動。
儘管他的許多早期合作者,包括勞森伯格,最終都放棄了“偶發”和一般行為表演,惠特曼卻一直深耕該領域。進入21世紀,惠特曼從未停止在作品中引入新技術,他擁抱手機、網際網路和 NFT。在2005年的作品《本地報道》(Local Report)中,他邀請了四個州五個地點的參與者使用手機拍攝“新聞報道”。2023年系列作品“新世界”(New Worlds)展示了想象中天體的NFT。(畹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