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2024年第一個爆梗竟然是:子涵媽媽,其實這個子涵並不代表一個人,只是一個代稱,跟真叫子涵的人,沒有任何關係。
這個梗是什麼意思?
要從一張聊天截圖說起,去年年底,有一張幼兒園的家長群截圖火了,裡面有個叫子涵媽媽的人在群裡艾特老師說,我家子涵早上去幼兒園的時候還好好的,回來就被蚊子叮了個包。幼兒園就是這樣看孩子的嗎?
後來老師回覆,幼兒園每週都做殺蟲,而且孩子被蚊子叮也是常見的。接著重點來了,子涵媽媽回了一句,那為什麼蚊子不叮別的小朋友?
這話一出,就被其他家長截圖,併發到網上,相信很多人都看到出來了,這位子涵媽媽對孩子確實有點關心過度,生怕孩子吃多一丁點苦,受一點傷。
別以為這是小數情況,有人專門做過統計,這類子涵媽媽還會問各種奇葩問題。
比如,媽媽嫌自己家孩子的學號是4,就找老師說,這個號碼不吉利,能不能換一個?
再比如,有的孩子上學忘帶水杯,家長給班主任發訊息沒有被秒回,就馬上在群裡艾特老師,說這是故意不讓我家孩子喝水。
其實按照這部分家長的說法,他們也知道老師辛苦,從骨子裡也相信學校,但看到孩子遇到點什麼事,就是忍不住胡思亂想,生怕孩子在外面受一點罪。
但其實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能把孩子一輩子都捧在手上,不讓他們受一點點“傷”,儘管你願意,外面的環境也不允許,在學校,老師要照看這麼多個孩子,有時磕磕碰碰也在所難免,日後出了社會,更不會有人無時無刻照顧孩子,所以有些“苦”,孩子早點適應反而對他們更好。
不過這裡也不是說什麼事情都要讓孩子受著,畢竟現在生活條件好起來了,很多“苦”孩子沒必要吃
孩子沒必要吃的苦
1、身體上的苦
現在有部分父母擔心孩子弱不禁風,同時也擔心他們沒有遭受過社會的毒打,不懂珍惜好好學習的機會。
於是就創造環境也得讓孩子身體上吃吃苦,受受罪。
例如,有時會在網上看到讓孩子體驗工地搬磚、撿垃圾的新聞,但這些體驗其實也只是短暫的,可能孩子很快就忘記了,達不到父母想要的目的,而且現在的孩子也不好騙,他們估計也知道這是父母的“苦肉計”。
所以這種身體的苦沒必要讓孩子吃,而且這樣也未必能達到讓他們好好學習的目的。
2、重複的機械式的苦
有些家長希望透過題海戰術,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每天就讓他們無止境地去刷題,做完一套又一套,自己非常樂此不疲,可孩子機械地重複某種單一的行為,到頭來未必能真正學到知識。
畢業後,也可能僅僅成為“小鎮做題家“,但對生活上的技能,社交能力,統統一概不通,生活根本無法自理。
3、過分節儉的苦
有些家長其實生活條件並不是這麼艱難,但有些孩子想要的一些玩具、蛋糕都不願意滿足他們,把節儉刻進了腦子裡,美其名是不能讓孩子過於浪費,但這讓孩子心理上會產生自卑感。
過分的節衣縮食,會讓孩子面對其他同伴的時候,失去自信,也會讓他們長大後有“報復性補償”的可能。
我們只需要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正常的生活條件就好,沒必要刻意讓他們過節衣縮食的生活。
以上是一些沒必要讓孩子吃的苦,但也不能把他們保護得太好,有些苦還是要讓他們感受感受
建議讓孩子體驗的苦
1、不怕失敗,勇於重新開始的苦
孩子小時候都玩過積木,拼圖,剛開始他們可能會拼錯,嘗試了好幾次後有些孩子可能會崩潰,發脾氣。
有些孩子乾脆就不玩了,放棄了,有些孩子擦乾眼淚後,會選擇繼續嘗試和挑戰,直到完成為止。
這其實是抗挫能力的訓練,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會遇到這些情況,如果動不動就放棄,那孩子的人生將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放棄中成長,感受不到一點進步。
但如果孩子在經歷失敗後,還有繼續挑戰的勇氣,那日後無論是拼拼圖還是遇到各種大小事,都會過得越來越好。
想讓孩子擁有這種心態,就是在他們犯錯時不著急批評,不著急給他們提供答案,逐漸培養他凡事都是一種體驗的心態,也讓他們知道失敗並不可怕,這樣孩子更容易不懼怕失敗。
2、不怕被人嫌棄或者批評的苦
孩子無論上學,還是日後出去工作,都會有被誤解、被批評的時候,如果面對這些情況就輕易放棄,那將會錯失很多機會。
當然這種不怕被批評的品質,需要一點點積累,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當自己遇到這種情況後,要如何化解,等孩子成功化解後,他們就會感受前所未有的快樂。
3、擁抱變化、敢於創新的苦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如果孩子一成不變,那很容易被社會淘汰,孩子日後可能還會面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各種挑戰,更需要孩子擁有一個不懼變化的心態。
這些都需要孩子在生活中不斷挑戰各種新事物,嘗試各種新體驗,才能獲得。
總結
時代發展到今年,孩子不是所有苦都需要吃,但也並不是一丁點苦都不能體驗,無論是子涵媽媽們還是我們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更需要的是放寬心,孩子並沒有我們想象的脆弱,也沒有這麼弱不禁風,有些風雨只有他們經歷過,才能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