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有位哲人曾說:“世上沒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無法逾越的心。”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是苦難重了、事情大了,走不出來。其實,是我們的心還困在過去。
有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個人,年輕時遭人陷害,後來冤案雖被平反,但他已經坐了八年牢。
出獄後,他終日不開心,總是罵罵咧咧:“我真倒黴,人生最好的年華,都在大牢裡荒廢了。我吃了那麼多苦,那個陷害我的傢伙,就算把他千刀萬剮,也難洩心頭之恨!”
一直生活在痛苦中的他,六十五歲時,生命也快要走到盡頭。
慧通禪.師前來看望:“都過去那麼多年了,何苦耿耿於懷呢?”
他氣若游絲,仍喃喃道:“大師,我是被冤枉的,如何釋懷,那個人把我的人生都毀了。”
禪師搖搖頭:“你在裡面坐了八年牢,在外面又坐了整整三十年“牢”。真正毀掉你的不是那個人,而是你自己的心啊!”
是啊,一個人一直放不下過往,總是在委屈、怨恨、痛苦中度日,哪怕身體自由了,心卻始終困於囚籠。
《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萬物有生有滅,皆是夢幻泡影,所有的痛苦,並不在於外物,而是源自內心。
心不住在往事的牢籠,就能走出挫折、困難的迷霧,真正獲得自由。
而生活中,因名利斤斤計較,為得失耿耿於懷,看似是被生活折騰,其實都是自我折磨。
人生不長,快樂本就不多,何不放開懷抱,放下痛苦的過往,擁抱幸福的新生。
2
你的世界,就是你內心的對映
有這樣一則故事。
曾經有兩個書生學業相當,都有望考取進士,於是他們結伴上京趕考。
路過一片樹林時,突然一隻小鳥摔下來,死在他們腳邊。
高個子書生沒當回事,繼續往前走。
矮個子書生心裡咯噔一下“鳥落在地上,豈不是‘落第’嗎?”
他看著鳥沉默許久,而後才追上高個子。
到了京城,他越來越鬱悶,滿腦子想的都是考不中的悲哀。
結果,考試那天,他心中被“落第”糾纏,答題毫無思路,最終名落孫山。
而高個子書生,一心高中,答題行雲流水,果然金榜題名。
不相干的事,一個沒當回事,一個瞎想事,最終結果天差地別。
《心經》有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外在的環境,遇到的事情,都是虛幻的,並無好壞之分,真正定義它的是我們的內心。
心就是一面鏡子,會照出世界的樣子。
一旦有了妄念,心鏡就扭曲變形了,成了哈哈鏡,讓世界失了真。
這便是《心經》中所說的無明心,也就是不明白的心。
我們每天都在遇事,若是內心無明,則看不清世界,更看不清自己,最終就會搬起莫須有的石頭,砸疼自己的腳。
相反,遇事少想些,多專注於起初要做的,則能安然以對,過好小日子,收穫大幸福。
3
心越清淨,人越自在
佛曰:“一念一清淨,心是蓮花開。”
很多時候,我們內心不清淨,旁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攪得我們不得安寧。
星雲大師曾講過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人給他的母親過八十大壽,請唐伯虎為他母親題詩。
唐伯虎提筆便寫:“這個女子不是人。”
這個人很生氣,心想“這個唐伯虎居然罵我媽,早知道不叫他題了。”
過了一會兒,唐伯虎慢悠悠地,邊喝茶邊寫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
這個人,一下子又開心起來,“寫得太好了,誇我母親是仙女。”
唐伯虎接著又寫:“養個兒子會做賊。”
這個人又難受了“竟罵我是賊。”
最後,唐伯虎寫了句:“偷得仙桃供母親。”
這個人的心情又雨過天晴“寫得好!說我到天宮偷桃供母,孝心可嘉。”
不過一盞茶的功夫,短短四行字,就能讓一個人,有這麼大的情緒起伏。
故事雖然誇張,卻是我們日常的真實寫照。話還沒說完,事情還在發生,我們就坐不住了,情緒就上來了。
落在紙上三兩語,聽在耳中一席話,輕易就能攪擾內心,弄丟自在。
在乎他人眼裡的樣子,糾結他人給的選擇,完全忘記自己是誰、究竟要什麼,被人牽著鼻子走,最終一事無成。
想來,這歸根結底,還是慾望太多,心不清淨。
《心經》有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情緒不受凡俗影響,行事不因變化波動,堅守內心的清淨,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生無常,凡事先放一放,置身事外想一想,於喧囂處不慌張,擁擠處不迷茫,福氣也就來了。
心若清淨了,萬事就簡單了。
佛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心境廣闊的人,不論外界是晴是雨,內心都是天高雲闊,總能放空自己,不生苦難。
這便是般若心,能裝下世間無窮美好,收穫人生旅途珍寶。
正所謂“心大則福大,心無量則福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