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多朋友提到了好奇噹噹網董事長俞渝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她的父母又是怎麼培養她的?
看到這個問題,其實我也好奇,所以就去網上搜了一番。
然後發現,關於俞渝成長經歷的資訊並不算很多,但也有一些蛛絲馬跡,今天就來給大家捋一捋。
1965年5月,俞渝出生在重慶市中區上小校場25號,為了紀念出生地重慶,父母給她取名為“渝”。
俞渝一週歲紀念照
但實際上,最早對她性格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應該並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她的爺爺輩。
俞渝的爺爺奶奶是無錫人,因為父母的工作忙,所以她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無錫石塘灣跟爺爺奶奶度過的。
在奶奶家她的日子算是比較輕鬆快活,沒事就可以坐船出門,吃香噴噴的鹹肉菜飯。
後來她回到重慶,大部分則是由外婆帶她。
俞渝自己也承認,外婆對她的性格影響非常大,而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要強。
俞渝六歲在上海
根據她的回憶,那時候外婆家的經濟條件並不太好,尤其外婆本人更是體弱多病,常年進出醫院。
但即便是窮得叮噹響,家裡的家務也從來都是井井有條,乾淨整潔;
即便什麼都沒有,外婆也會讓俞渝體體面面地出門。
而且外婆心靈手巧,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比如一件外衣破了,外婆還能把它重新縫成一件漂亮的內衣。
這種要強、堅韌和體面的性格,應該是俞渝從外婆那裡繼承到的家族性格底色。
但說到俞渝和父母的關係,貌似就比較擰巴。
七歲那年,俞渝跟著父母來到了北京,整個學生時代都在海淀區度過。
俞渝父母對她的教養完全是另一種風格。
尤其是俞渝的媽,可以說是70年代少有的雞娃父母代表,超級重視教育!
俞渝的小學讀的是著名的“翠微小學”,初中讀的是“育英中學”,都算還不錯的學校。
但其實那時她家在北京的生活條件挺差,房子狹小逼仄,需要和其他好幾戶人家擠在一棟老式樓房裡。
由於空間太小,只要有一戶人家做肉,整個院子的人都能聞到香味兒。
可即使住在這樣的房子裡,過著這樣的日子,她媽媽對她的教育目標仍然非常遠大,那就是把她培養成“中國的居里夫人”!
由此就可以想象俞媽的雞娃風格之硬核。
“居里夫人”這種目標實現起來比較有難度,落實在具體做法上,就變成了棍棒教育。
比如,必須考雙百,考不到就要捱打;
名次必須拿第一,拿不到也要挨訓。
其實和周圍人相比,俞渝絕對可以算得上聰明上進、成績優秀,她自尊心很強,幾乎每次考試都是第一,但仍逃不過被打的命運。
她曾經回憶說,自己那時候每次被打都會覺得很委屈。
按說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的女孩應該很少捱打,但她卻是她爸媽的“出氣筒”。
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俞渝準備了一張日曆卡片,每被她媽打一次,就在上面劃一道。
劃得最多的一年,差不過有270多道!
平均算下來,幾乎每一兩天就要被打一次!
要知道俞渝是60後啊!
這個對成績的瘋狂程度,即便放在在咱們今天全民雞娃的背景下看也是很抓馬的甚至難以理解的。
所以後來俞渝和原生家庭關係並不算和諧。
尤其是和俞媽,這點李國慶的微博裡倒是透露過:
“因為俞渝原生家庭帶給過她一些痛苦,俞渝平時 不太願意見父母 ,趁俞渝每季度出國一週的機會,我就把老人家接到家裡改善生活。 結果俞渝回家,岳母 看到俞渝後就轉身回房 (俞渝要求我在她回家之前把岳母送回)。”
其實俞渝父母對她的積極影響也有不少。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從俞媽那繼承來的學霸基因和語言天賦。
俞媽上大學時學的是俄語,很快就對俄語達到了精通的程度;
之後她接觸到英語,透過自學英語版的《毛澤東選集》四卷和馬恩列斯的英文著作而學會了英語;
畢業後,俞媽在編譯社工作,這期間,又跟著一個同事學會了德語;
改革開放之後,俞媽又透過自學,掌握了日語!
俞渝後來回憶說,她媽50多歲時還在忙著考外貿員的上崗證。
為此,李國慶曾經打趣說:“中國有養雞、養鴨的專業戶,沒想到自己的岳母大人是考試專業戶。”
(這麼想也就明白了,看來俞媽就是一個對自己高要求嚴標準的人,所以用極端的做法和最嚴苛的標準對待女兒,貌似也就不難理解,只是方式比較傷人啊。)
而且俞媽非常愛看書。
用俞渝的話說,她媽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而這個世界是由書堆成的。
可能也是因為受到媽媽的影響和薰陶,俞渝從小就顯露出學霸氣質,也特愛看書。
有時候買不起,她就去學校門口的新華書店站著看,一站著就是好幾個鐘頭,幾天下來一本書也就看完了。
也是因為愛書,後來才創辦了當當。
俞渝曾經在“上海東方衛視”的節目中當眾朗讀著名知青詩人食指的詩
上學期間,她最大的願望是學理工,當科學家或者工程師。(也可能是受俞媽“居里夫人夢”的洗腦和影響?)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當年高考有個規定,就是近視超過600度的話是不能報考數學專業以外的理工科的。
而俞渝因為每天長時間看書,眼睛近視有650度,只能和夢想專業失之交臂。
學生時代的俞渝
但也是因為這個,陰錯陽差進了北京外國語學院的俞渝,反倒真正發揮出了自己的語言天賦。
在北外期間,她發現自己學起語言如魚得水,當同學還在背單詞刷卷子的時候,她已經能和歪果仁對話自如了。
也是那時,她重新修訂了自己的目標——要當章晗之、王海容和唐聞生那樣的翻譯家!
86年畢業之後,因為趕上了時代風口,英語專業的俞渝就業有絕對優勢。
入職翻譯公司後她拿著800的月薪,同時在外兼職,1小時能拿130-140,滿打滿算每月能掙2000塊!
當年北京買套四合院也就一萬塊。
可俞渝不滿意,她寧願放棄高薪,出國留學。
這應該也是受了俞媽的影響。
俞媽在編譯社工作,作為一個40後,她是難得在當時就具備國際視野的家長。
所以她從小就教育女兒:“將來如果有機會,一定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去轉轉。”
終於機會來了,一年俞渝因公出差美國28天。
“去了美國12個城市,在西海岸一個叫坡特蘭的地方,是唯一一個我有兩天休息時間的城市。 我就問酒店的人, 一天內我可以往返的最好的學校是什麼? 他告訴我是俄勒岡大學。 我就帶著我的成績單,帶著我的推薦信去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俄勒岡大學看了俞渝的成績單,給了她面試機會,並錄取了她!
再後來,俞渝供職世界500強,攻讀紐約大學MBA,留美、創業。
即便她已經功成名就,俞媽還是會從報紙上剪下一大堆成功女性的事蹟,不斷鞭策女兒,讓她當個更成功的人。。。
也是挺鬧心的了。
總結:
所以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是怎樣的經歷塑造了今天的俞渝?
我覺得這是多方面的。
從俞渝的外婆,到俞渝的媽媽,她們都是把優秀當成習慣的人,有著完美主義和強悍的特質。
這點對俞渝性格的塑造毋庸置疑。
以及從小幫她塑造的濃厚的家庭學習氛圍,優質的學霸基因,堅韌的性格,以及開闊的國際視野,也一定源於她的家庭。
之前看過一個俞渝給年輕人做的講座,裡面就講到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堅持的重要性,怎麼培養以結果為導向的工作風格等等。
這些應該都有家風傳承。
但同時,過分嚴厲和極端的管教,又讓俞渝在親情方面比較淡漠。
反正看完俞渝的故事,感覺她和她原生家庭的關係還是挺矛盾的。
好在她後期的成就,又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原生家庭對她的負面影響。
(比如俞渝對自己兒子的教育,就比自己母親做法高階了很多。)
再加上她趕上了時代的機遇,能力、努力配合運氣,才最終成就了現在的她。
總之,我們人類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集合體,家庭只能作為我們境遇的解釋樣本之一。
能夠汲取原生家庭資源和優勢的同時,又能從原生家庭的不良模式中掙脫出來,這其實是挺難得的。
更重要的,是堅定、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