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前幾天在熱搜上看到一個令人窒息的話題:被爸爸逼著吞下一個蛋黃。
投稿者說,吃飯的時候,碗裡留下一個蛋黃不想吃,爸爸便拿筷子不滿地敲他的碗沿,命令他把蛋黃吃掉。
稿主沒說話,爸爸看了一會兒電視劇,又一激靈發火,命令他吃掉。媽媽見爸爸快發飆了,就拿起筷子,把蛋黃夾到了稿主的碗裡。稿主無奈地拿起一大碗湯,把蛋黃順了下去。
爸爸得意極了,和媽媽炫耀說:“你看,小孩就是不能慣著。”
或許有人覺得,爸爸這麼做是為了培養孩子省吃儉用的品質。但稿主卻反駁道:
“正是因為我有我爸一樣的缺點,我才比你更懂他讓我吃這顆蛋黃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滿足上位者的權欲!”
“他不是為了健康或者節儉之類的高尚玩意,他只是想讓我做我不願意做的事而已。”
說句公道話,如果爸爸只是單純地要求稿主把吃剩的蛋黃吃完,那沒毛病,畢竟誰也沒義務要去吃他吃剩下的東西。
但稿主爸爸簡單粗暴的命令語氣引人不適,尤其是當稿主順從之後,爸爸臉上流露出的得意神情和那一句“你看,小孩就是不能慣著”,讓人覺得爸爸很享受孩子對自己的服從。
還記得一個月前,被人罵上熱搜的“陶勇事件”嗎?
陶勇本是一名醫術精湛且醫德頗高的白衣天使,可他卻因為在孩子生日時一系列的“爹味操作”,讓人頓感生理不適。
本來12歲的女兒過個生日,全家開開心心的,可陶勇非逼著孩子做了很多不喜歡的事情。先是孩子不願意拍照,陶勇覺得這是臭脾氣,得改,強迫孩子配合合照。後來又要求孩子給老人盛飯,給親戚弄烤鴨卷,好在女兒乖乖照辦了,陶勇覺得很滿意。
等到吃完飯,陶勇又要求女兒去洗碗。女兒不願意,陶勇便“引經據典”一番教育,女兒終於被說動了,陶勇表示“為父心甚歡喜”。
這篇微博發出來後,網友們紛紛指責,說陶勇的“爹味”太重了。
“你以為親戚朋友不讓12歲的小朋友刷碗是慣著她嗎?分明是你家隨便一個人都懂得這一天要讓孩子開心,不該沒完沒了地教訓孩子。只有你,在孩子生日當天也死活要站C位,歇斯底里地表演您教女有方!”
還有人覺得,陶勇就是父權社會的代表,通過當父親來獲得權力!
的確,陶勇要求孩子盛菜洗碗,不一定就是出於對孩子的教育;要求孩子配合拍照,也不一定代表他就是多麼有儀式感的人,生日非要拍照留念不可。說到底,這更像是一種服從性測試,陶勇透過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在全家老老少少的面前表演乖巧懂事,以證明自己作為父親的權威。
而網友們之所以如此義憤填膺,大抵是因為大家童年時都有類似的經歷。大家不僅僅是在為陶勇的女兒說話,也是在為童年的自己發聲。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過年的時候被父母要求著表演節目,在吃飯的時候給全家人敬酒,在拜年的時候必須乖巧嘴甜。
孩子如果不照辦,輕則背後教育,重則當面訓斥。
其實天大的規矩有那麼必要嗎,還是說大多數都只是家庭權力結構金字塔裡權力的彰顯而已?
只可惜,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米粒媽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帖子:
一個男孩不愛吃黃豆,嚐到任何黃豆味道的東西都會精準吐出來。
他媽媽為了“糾正”這個壞習慣,某天晚上餐桌上做了一大碗黃豆排骨湯,旁邊還有一大碗豆腐燒肉。男孩知道,強迫他吃黃豆的戲碼又要上演了。
於是他把心一橫,衝到桌前大口喝湯,大口吃豆腐,剛吃幾口就吐了一地。他低頭吐完又繼續狂吃,嚥了幾口又繼續吐,從噴射狀吐到整個人痙攣,最後吐出血來……
他父母呆住了,趕緊送醫院。孩子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和爸媽說:“把豆腐端過來,我還能吃。”
他父母沉默了,因為直到這時候,父母才知道孩子天生對黃豆過敏。他不吃黃豆不是故意和父母對著幹,而是生理性的排斥。
最後孩子終於擺脫了黃豆,但付出的代價是切除了一部分的胃。
在帖子下面,米粒媽看到了很多有類似經歷的網友發出的評論:
“我不吃繭蛹,小時候家裡不讓我挑食,哄著我吃。我又哭又鬧就是不吃,最後爸媽逼急了一頓捶我,我也沒吃,因為哭昏過去了。”
“我不愛吃橘子皮味兒的麵條,不知道我爸為什麼就喜歡買那玩意,我天天吃天天吐,瘦得跟猴一樣。”
為什麼父母總是精準地常年給孩子吃他們最不喜歡的東西呢?
是因為營養嗎?還是因為治一治孩子挑食的壞毛病?
可能都不是。論營養,能補充同一種營養物質的食物多的是,為什麼非逼著孩子吃他不喜歡吃的東西。論挑食,很多時候父母也挑食,為什麼孩子有不愛吃的東西就不行?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較勁。如果說家庭是最小單位的關係實踐,那麼母親提供食物就是微觀層面的權力彰顯。
小到強迫孩子午睡,吃不愛吃的東西,大到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選大學,選工作,選物件,很多父母以愛為名,用逼迫孩子服從的方式告訴孩子,爸媽一直都是掌握絕對話語權的那個。
還記得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想體驗做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行了。”
是啊,大多數父母都是普通人,他們在有了孩子之後,才第一次嚐到了權力的味道。而擁有權力的感覺,實在是太上頭了。於是,他們把家當成了王國,自己起了獨裁者,搞起了“君臣父子”的封建把戲。本該給孩子更多一點的尊重和愛,卻演變成調教和控制,最終把愛當成了權力的幌子。
真正的愛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有網友曬出了自家樓道的一張尋物啟事。
尋物啟事上印著一本奧特曼卡冊,上面附著一段文字:
“孩子在本小區的滑梯木凳上丟失了1本奧特曼卡冊,撿到請聯絡……”
下方還特意標註了一行小字,說卡冊是孩子攢了好久的,是他非常心愛之物。
當米粒媽看到這張精心製作的“尋物啟事”時,內心被深深觸動了。
若換做一般的父母,孩子丟了本卡冊,父母大多隻會輕飄飄地說一句:“一本卡冊而已,不值幾個錢,沒必要費勁去找。”
要是孩子不依不饒,甚至為此哭鬧起來,父母大多會板起臉來訓斥:“哭什麼哭,跟你說了不值錢,丟了就丟了,還矯情什麼?”
如果孩子再繼續哭,那恐怕就繞不過一頓打了。被打罵後的孩子只好悻悻放棄,父母見孩子服軟,說不定心裡還沾沾自喜。
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會在心理上佔據高位,像一個上位者一樣高高在上地評判孩子,而願意平等地溝通,理解孩子的悲與喜。
一本奧特曼卡冊對於大人來說或許不值一提,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最寶貴的物品,是任何玩具都替代不了的。父母能做到不把自己的想法凌駕在孩子身上,願意尊重理解孩子,才是真正懂愛的表現。
米粒小時候很害怕床底下的怪物,每天晚上熬到很晚,總是需要大人陪著;後來米粒媽讀了一些有趣的繪本,發現美國家長是這樣“操作”的,他們會像模像樣地做一些“陷阱”去捉“鬼”,孩子就不怕了。我也學著繪本里的樣子,用米粒的牙杯,假裝是“陷阱”,然後把“驅魔儀式”從頭到尾“演”一遍,米粒放心了,才安心睡著
請相信,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應該內含包容、理解和同理心,那些以愛為名的服從性測試,其實只是部分父母彰顯權力的途徑而已。
願我們都能明白,只有拋棄對孩子的掌控,學會換位思考,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才能迴歸愛的初心。
這需要父母的修行,也是為人父母,一生的功課。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