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成山、蟻蟲遍地、還有屍體傳來的惡臭……
38歲的“特殊現場清潔師”盧致宏
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
爬進垃圾堆、清理血跡、整理遺物,
每一項任務都是“極限挑戰”。
據資料顯示,
中國有近9200萬獨居人口,
近年來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孤獨死的現象也越來越多。
盧致宏經手的案例中,
35歲女性因供養全家背上債務自殺,
60歲老人和家人同一屋簷,
死後一週才被發現。
“孤獨死背後其實是社交孤立,
在日趨老齡化、單身化的絕緣社會,
這樣的現象很難避免。”
自述:盧致宏 責編:倪楚嬌
文章已獲“一條”(ID:yitiaotv)授權,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我是80後,在中國臺灣從事一項很特別的職業——特殊現場清潔師。已經做了7年。簡單介紹這份工作,就是當有人獨自死於家中一段時間,被發現後,我就是那個上門做清潔和整理遺物的人。一般來說,只有難度很大的案件才會找到我們。
讀大學的時候,我選擇了“生死學”專業,課程包括社會學、心理學還有基本的喪葬技能。因為性格內斂,起初的想法也很簡單,工作是跟死者打交道,至少不會被抱怨,當時忘了死者還有家屬這回事。
一畢業,我就進入殯葬行業,幹了十幾年。剛開始是助理,主要做些打雜、搬運屍體的工作。
工作現場的盧致宏
我還記得我工作第一天就碰到了要去處理屍體的情況。有一戶人家開啟水龍頭後發現水變成了棕色,他們後來去檢查樓頂的水塔,才發現有一個失智的老人溺亡在裡面。我們當時的處理方法很簡單,就是先把裡面的水排掉,把屍體裝進袋子,然後背上來。
我現在上門處理的主要有三種情況。自殺、意外死亡、疾病死亡,他們基本都是獨居的狀況,所以外界統稱為“孤獨死”。
但這只是一個學術概念,相關部門不會做相應的調查和統計。一律當作一般的自殺和意外死亡事件來對待。也沒有專業的團隊和專門的公司。雖然數量上在越變越多,但大家都覺得這都是偶發事件而已。
我想,或許可以從我開始,把這個行業做起來。
“特殊現場清潔師”們正在工作,包括除汙,整理遺物,搬運等等
其實孤獨死,重點不是“死”,而是“孤獨”。
我記得之前一個35歲左右的女性,她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在出租屋裡上吊自殺好幾個月了。因為她一直忙於工作,幾乎沒有朋友圈,和外界斷聯。所以去世那麼久,身邊沒有任何人察覺到異常。
屍體腐爛,很多身體組織還有體液都會沾染地板,等處理完汙染,我們就會進行遺物整理,有紀念意義的、或者貴重物品都會整理出來。一般來說,透過死者遺留下來的一些物件,就能大概能判斷她的生活境況。
死者住的是一個小套房,家裡幾乎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沒有。我們在做清理時,還在桌子上看到幾張當票,找到一些她貸款的資料,就知道她死前已經是山窮水盡了。
基本上,獨自死去的人,家裡只能整理出身份證件,其餘都是沒有用的。在她的房間裡,我們最後只找出臺幣6塊錢。
後來透過鄰居和一些零星認識她的人,我才知道她十幾歲就離開家去外地工作,一個人賺的錢要供養一大家子。不僅要支援家裡的日常開銷,還要供弟弟妹妹上學。加上她自己的生活費,就必須兼職打幾份工。後來因為疫情,她又被辭退。最後得了抑鬱症,又必須花錢去治病,也反反覆覆治不好,或許是終於承受不住選擇了自殺。
我們聯絡到她的家屬,他們張口第一句就是問,她還剩下多少錢?其實從很久之前開始,她和家人的感情就已經用金錢做代替了。
關於孤獨死,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人和人之間的冷漠。一般來說,房東都希望死者的家人儘快來處理。而死者的家人要麼不出現,就算好不容易聯絡上了,他們也只關注死者還剩下多少錢。
我曾經給一個死者家屬打電話,對方就說他不想出面,說這不關他的事。好不容易請過來處理後事,做筆錄的時候也一直在抱怨,他說,就算不來,也會有社群幫忙處理,不知道為什麼要浪費時間浪費錢到這上面……
在死者家裡整理出的證件或筆記
我記得有一個20多歲男生在出租屋裡燒炭自殺,委託人是房東。那男生因為意外造成腳受傷,沒辦法長時間工作,他上班的單位也沒有幫他繳任何保險,生活一直過得很拮据。
我們在處理的時候,他的父母也來了。他們一直在門口催促我,讓我趕緊進去把值錢的東西找出來,他們要趕緊走了。我一隻腳剛踏進去,對方就開始喊,你找到沒有?
後來我在一堆雜物裡面找到了男孩留下的一封遺書。我遞過去,但對方只看了一眼,然後把那張紙揉成一團丟到一邊,說:“你怎麼老是找沒有用的東西過來,他就是因為笨才會自殺啊。是小孩子嗎?遺書還要分段,用不同顏色來寫。”接著又開始催我進去找錢。
其實我平時比較鈍感,也比較溫和,但那次聽完對方講的話,我瞬間火大,跟他吵了起來。因為他一直催促,首先是不尊重我們的工作。這不是一份輕鬆、簡單的事情,肯定需要時間。而且我覺得不管曾經如何,他不尊重逝者,甚至連死因都不願意瞭解。一個人竟然會冷漠到這種程度,當時覺得特別憤怒又無奈。
而且這不是個例,這種情況下,家屬都是無所謂的態度,會覺得反正這麼久沒有聯絡,他們早就當這個人已經不存在。即使能夠在家裡找到些什麼,也覺得就是用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親情的紐帶沒有我們想象當中那麼牢靠。
《遺物清掃員》劇照
我上門處理過大大小小的案件,發現孤獨死的人居住的環境也有相似性。
他們基本上都住在10-30平米左右的廉租房,或者是隔斷房。大部分在鬧市區,因為鬧市區這類房子比較多。裡面就一張床,還有小桌子小櫃子。陳設都比較簡潔。
此外,大部分孤獨死的人都是有“囤積癖”的。家裡會堆積很多垃圾,個人物品也是堆放在家裡,不做整理。有些人的房間裡,雜物垃圾甚至堆到了天花板,最誇張的時候,我們要爬行才能進得去。
因為他們是失去社會聯絡的,幾乎不願意出門。他們一方面是沒有動力整理,一方面也是想透過佔據物品的方式彌補內心的空虛。
上門處理也看情況,有時候一兩個人就夠了,但是如果汙染的面積很大,囤積物品很多,我們可能需要十幾個人出動。
死者家中的場景。一般來說,他們會囤積大量的雜物和垃圾
比如之前我們上門清理一戶人家,那是一座兩層小樓,在郊區的位置。我們當時從一樓開門,發現東西已經堆積到了門口。一開門都要往外溢。
死者生前買了大量的保健品,還有各種小的古董古玩。聽說他是一直都想做生意,買了很多貨,但因為賣不出去,就只能囤積在家裡。還有很多外賣垃圾,吃完的飯盒、飲料瓶、啤酒瓶、果皮紙屑,能想象到的垃圾都散落堆積在家裡。我們必須側著身體才能進去。
後來瞭解到,去世的這位男性之前一直家暴他老婆,後來老婆跑了,他孩子也是很早就離開家,所以就他一個人住。等到被發現的時候,他就躺在雜物堆裡,已經腐爛近1個月了。
當時我們去了7、8個人做清理,工作量特別大。要先一袋一袋把垃圾裝起來,然後我們從樓上到樓下站成“一條龍”,一個一個接力,把東西運下來。僅僅幾平米的區域,我們就能收拾出兩三輛車的垃圾。
因為是夏天,當時房子裡面非常悶熱,家裡地板上有很多糞便、昆蟲,人體組織、血跡,全部粘在一起……中途我們的工作人員實在受不了,就跑出去嘔吐,其實這種情況也是經常發生的。那種氣味是常人難以想象和形容的。
《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大部分情況下,死者家中整理出的遺物還裝不滿一個盒子
還有一類就是老年人孤獨死的狀況。人到老年,就會成為非常弱勢的群體。他們大多是因為意外過世,比如急性發病,或者摔倒。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子女工作不方便回家或者在外地打工。
經濟條件好一些的老人會去養老院養老,條件不太好的老人沒有錢,只能在家自己照顧自己。患有慢性病的也沒辦法足療程吃藥,他們最多去看看醫生。而且一般這樣獨居的老人和家人的關係也不是很好。
曾經有一個老人和家人就是住在樓上樓下。雖然家人每天都會經過的,但是他死後近一週才被發現。
他住的那個房間很小,就擺著一張單人床,和一個小電視。我們進去的時候,發現他的衣服還整齊地掛在牆上。房間裡也沒有窗戶,非常悶熱。裡面還有一隻死掉的老鼠……
我們清掃的時候發現房間裡有很多挺有紀念意義的小物件,就讓他的家人進來做一些篩選和確認。當時他家人就說,“他這輩子一個人決定了那麼多事,這次也輪到我們做決定了”,能看出來早期家裡人的關係並不是很好。他上了年紀,就被家裡人安置在了這個小房間裡。
盧致宏在死者家裡發現一架破舊的鋼琴
之前還碰過一個大家庭的情況。有十幾口人,每天吃飯都是要吃兩輪。所以第一輪吃飯的人以為老人跟著下一輪的人吃,第二輪吃飯的人以為老人吃過了。老人好幾天沒出現,大家也沒察覺到。雖然聽起來特別不可思議,但這就是真實發生的。
這行做久了你就會發現,每個案件好像都很不合理,但又好像很合理的。
進入現場,盧致宏必須“全副武裝”,穿好防護服
我現在總能想起上學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的話,看到屍體,害怕是不可避免的,但你要很鎮定,就是因為普通人害怕,很多東西不清楚才會委託給你,如果你也在那害怕,別人為什麼要找你來?
所以這是一件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清潔也不是簡單除汙而已。
一般來說,流程是這樣的:當房東或者家屬拿到死者的死亡證明後,屍體被搬運走,就會委託我們上門。我們會先上門做評估,看看難度等級,判斷需要多少人過去。在過程當中,就會做消毒除臭工作。
在一般的清理案件中,都是殯儀館的人上門做一下打掃。他們沒有那麼專業,可能就是噴灑漂白水消毒,簡單處理汙跡,再把垃圾打包處理掉就結束了,但這樣只能大致去掉味道。過一陣子,那些氣味依然會出現。
屍體放久了,房間裡會殘留一種很甜膩的腥味,會滲透進你的毛孔,走進那個空間,一般人可能一呼吸就想吐。而且中國臺灣的氣候比較潮溼悶熱,住宅的性質不太一樣,所以我們使用的除臭劑是在工作中慢慢改良的,能夠徹底去除異味。
這行做久了,我們當中很多人甚至可以透過氣味來判斷死者是老年人還是青壯年。有什麼樣的基礎疾病,因為他們的氣味是不一樣的。
被汙染的物品上可能有很多細菌,還有各種蒼蠅蟑螂,我們可能會出現皮膚過敏的症狀。
《遺物清掃員》劇照
為了儘量減少那些汙染物對人體的傷害,我們定製的制服是特殊材質的,不容易吸附味道。而且進入現場,我們需要穿防護服,透氣性不強,防水性比較好。當然也不是每一次清潔都會全副武裝,根據情況來定。
我們上門要帶的工具也不少,主要就是除臭用的噴霧槍,還有地板的清潔劑,掃把、拖把、手套,垃圾袋。另外可能還要帶斧頭、電鋸、磨切機這些。因為有時候要把逝者的傢俱搬出去,必須先拆除再搬。而且很多時候地板也被汙染得很嚴重,我們只能破壞掉,一片一片拆掉,再搬出去。
盧致宏(右三)和團隊中其他人在一起
我也一直在去尋找我工作的意義。比如在做遺物搜尋和整理,其實也是想盡力做生者與死者之間最後的關係修補。希望能讓他們的關係達成一種和解。不過這是件挺困難的事情。
我記得有一個案例。那位老人在家裡獨自去世。是他的兒子找到我,後來慢慢知道,其實老人年輕的時候非常暴躁,和家人關係也很不好。但是當時整理遺物的時候,發現老人其實珍藏了很多孩子們的照片,儲存了很多有回憶的紀念品。
我把這些交給委託人,他好像也釋然了。他的記憶一直留在父親對他不好的地方,其實他忘記了,父親也有對他好的那一面,最後把父親的遺物帶了回去。
《入殮師》劇照
慢慢地,我也想透過這份工作幫助更多的人。
疫情期間,我有看到很多人流離失所,沒有工作和收入,或者因為交不起房租被房東趕出來,他們大多數是有精神障礙,或者輕度殘疾的弱勢群體,過得很悲慘。在臺灣,我們叫他們“街友”。
前年,我和朋友成立了一個“物資站”,籌集一些物資來幫助他們。
後來我發現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有工作意願的,只不過因為很多因素沒辦法得到好的工作。如果放任他們這樣生活,他們的未來可能也是孤獨死。不如幫他們學一個專業技術,至少能自力更生。
我就和朋友一起創立了一個社會企業“友洗社創”,招收他們來做“特殊現場清潔師”。我會培訓他們,交給他們做這行的技能,也會帶他們去日本學習專業的知識。
剛開始,他們也覺得這裡不過是另一個混點錢的地方,沒有多上心。但是我們會幫每個人處理一些個人的問題,比如幫他們解決之前的法律糾紛,找律師,陪他上法院,甚至幫他們繳納拖欠的保險費用。
團隊中其他成員正在看書學習
時間久了,他們也會慢慢地開始信任我。我們有一個街友,一個月可能賺了一萬多人民幣,但之前他們都是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所以沒有攢錢的意識,這方面我也會幫他們,培養他們正確的儲蓄觀,督促他們辦銀行卡,存錢理財。
有一個90後,他十幾歲當完兵就一直在外面打工,流浪了十多年。來到我們這邊的時候,他還是很願意學習的,很多知識點都會寫下來,也會請教我。
但工作難免出錯,有一次可能說了他幾句,他就開始哭,覺得是他拖累的所有人。因為他和其他人一樣,被社會歧視很多年,變得很不自信,跟人說話會發抖,非常膽怯。後來我也帶著他,教他怎麼跟客人溝通,獨立操作,去面對問題。
他工作認真,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攢錢買了輛摩托車。社工都覺得這是特別不可思議的,甚至覺得他維持不了多久可能就會把車賣掉,但直到現在,他還是在慢慢攢錢,把生活打理得很好,慢慢獨立了。
他們大概平均工作3個月到4個月左右就可以自己去租房子住了,有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他下週就要辦婚宴結婚了。前後反差很大。
盧致宏在死者家中發現的小貓
工作中,我也常常會受傷,被割破、過敏、中暑,但皮外傷還好,在入行早期,心理層面受到的衝擊是更嚴重的。我大概花了5、6年,才學會不把工作的情緒帶到生活裡,但那種分割是挺困難的。
見到那麼多人混亂悲慘的人生,我也常常會做噩夢。閉上眼睛就是那些場景,或者夢到自己孤獨死了,躺在那些垃圾堆裡。
幸好我是個“愚鈍”的人,沒那麼敏感。此外我也會想,假如我不去做,那誰來做呢?如果現在放棄了,那麼久的堅持又是為了什麼?
其實我的家人也並不理解我做這個職業,他們覺得我受了教育,現在做這個並不體面,而且也很髒臭,很辛苦。但我就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因為透過這份工作,我看到了生活當中根本不會看到的那一面,會給我很多思考。
盧致宏收養的小貓
以前我也是個有點邋遢的人。有一次我晚上喝完飲料,把飲料瓶放在床頭櫃上,結果一不小心打翻在地,本來想天亮了再撿,但後來覺得不行。萬一我今天死了,我不想別人進來後看到我的生活如此頹廢混亂。我得去改變。後來我慢慢學會及時把家裡打掃乾淨。
後來我的朋友建議我,可以把很多見聞和感受寫下來,也是一種療愈方式。我發現很有用,後來有出版社找我,就整理成了書。
其實我們隨時都有離開這個世界的一天,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觀念,有大量錢財又有什麼用?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你想在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
在臺灣,社會工作者非常少,工資也非常低廉。貧窮者和老年人這類弱勢群體,依然得不到保障。而且,現在很多人對這件事的認知度還比較低。
所以我的想法很簡單,我不希望這只是一個個看起來很誇張的故事,而是想讓大家意識到,在你看不見的角落,很多人的生活和遭遇就是如此。我希望能喚起更多人關注,社會能制定出更好的政策,將這類死亡事件的比例降到最低。
--------End---------
繼續閱讀:
作者簡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條”(ID:yitiaotv),每天一條原創短影片,每天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天精選人間美物,每天來和我一起過美好的生活。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