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媽媽,點選關注我
作者丨木槿媽媽
來源丨中學生聽書
ID丨tingshu2018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還記得嗎?
當年林志穎帶著年僅4歲的Kimi參加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節目播出後,奶裡奶氣,可愛治癒的Kimi圈粉無數,父子倆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自從Kimi上小學後,林志穎便和妻子陳若儀達成共識,讓兒子迴歸普通孩子的生活。
社交平臺曬出的幾乎都是背影和側臉照片,即使是像家庭照這樣有正臉的大合照,也會特意遮住兒子的臉。
圖片來源:網路
前段時間,Kimi因身高火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圖片來源:網路
原來,今年14歲的Kimi已經長到175釐米了,從曬出的背影照片來看,Kimi已然從小奶娃長成陽光少年模樣,像極了年輕時的林志穎。
圖片來源:網路
有網友說:
終於明白林志穎為什麼不讓Kimi露臉了,懂了懂了都懂了,基因太強大了,顏值隨爹太帥了,身高隨媽太逆天,簡直完美!
對於Kimi公開露臉這件事,林志穎表示:
“我17歲出道後,就沒了自由,所以不希望兒子和當時的自己一樣,他現在過得很自在,不會被打擾,等他長大後如果還對演藝圈感興趣再說。”
從林志穎的日常教育中,可以看到他一直秉承著“陪伴、開放和尊重”三大原則和孩子們相處。
即使工作再忙,也會堅持給Kimi讀睡前故事,給孩子準備豐富的營養早餐;
經常帶孩子們出門運動,打籃球、踢足球,假期陪孩子旅遊;
圖片來源:網路
和兒子們一起組裝鞋櫃,收納櫃,為他們上一堂生動的手工課;
兒子練琴的時候也會在一旁鼓勵,帶著孩子去繪畫班,一起塗鴉;
圖片來源:網路
週末也少不了快樂的親子時光,一家人玩麵糰,做紙杯蛋糕,溫馨有愛,幸福感十足。
圖片來源:網路
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是尊重,最好的引導是不設限,最好的滋養是陪伴。
無論你是家纏萬貫、工作繁忙還是生活拮据,都不應為自己找藉口將教育孩子這件事假手於人。
因為孩子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身為父母,就一定要對其負責。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
所有優秀的影印件背後,一定是用心且智慧的原件在默默支援、悉心教導與無限關愛的結果。
孩子的好品行,得益於父母的正確教養;
孩子的同理心,得益於父母的情感教育;
孩子的自信心,得益於父母的鼓勵支援;
孩子的自控力,得益於父母的躬身示範;
孩子的學習力,得益於父母的合理規劃;
孩子的創造力,得益於父母的正確引導。
《人民日報》也曾刊文,告誡所有父母: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父母有效期只有十年
在教育子女上,你只有一次機會
電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幕戳中無數父母的淚點。
父親整天忙於工作,和孩子交流很少。
有一天,小男孩對父親說:“我想買你一個小時的時間,你能來看我的演出嗎?”
小男孩的提問直擊心靈,這不是孩子的天真,而是家庭的悲哀。
錢沒了可以再賺,什麼時候賺錢也都不會晚,但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是不可逆的,錯過就只能抱憾終身。
知乎上有人問:
“孩子教育好了,自己沒掙錢能力,放下孩子去工作,如今年薪近20萬,孩子成績卻一落千丈,該怎麼抉擇?”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
“甘蔗哪有兩頭甜。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365天,家長一大半給了工作,剩下給孩子和家庭的自然變少了。
你賺到了錢,多少還有點安慰,最怕的就是既沒賺到錢,也沒教育好孩子,孩子廢了,家庭支離破碎。”
正如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海森所說:
“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波,從來無暇顧及孩子。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好好溝通。”
從來都沒有非掙不可的票子,只有瞬間長大的孩子。
父母雖然無需持證上崗,但教育卻是有有效期的。
有效期內,教育效果顯著,這時候的孩子就像最初的陶罐,你想捏成什麼樣都能輕鬆實現,你想將孩子往哪個方向引導都能如願;
等過了有效期,孩子的性格、品行、三觀、學習習慣等一旦定型,你會發現要填補的窟窿實在太多,想管的時候根本管不住孩子了。
就像堤壩初現裂痕時,如未及時加固,一旦決堤,損失慘重。
忽視小病,會埋下大病;無視小善,會錯過大善;
放任小錯,會釀成大禍;縱容小過,會積累大過。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教育無法試錯,每一個當下的決定都足以影響孩子的人生走向。
請時刻謹記: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這件事上,所有人都只有一次機會。
優秀的孩子
都是家長“陪”出來的
很認同心理學家胡慎之的這個觀點:
“父母的角色,永遠是孩子成長的支持者和陪伴者,再無其他。”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和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關鍵期,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溝通和陪伴,父母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第一次是學齡前的陪伴。
這個時期的陪伴有助於孩子大腦健康發育,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其認知發育、性格塑造以及自控力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網上看到一位單親媽媽記錄自己的生活。
丈夫的背叛曾讓她一度陷入絕境,鬱鬱寡歡,想到自己的女兒,她又重新振作了起來,獨自帶著3歲的女兒生活。
為了賺錢養家,她只能將女兒安置在河北老家,交由父母照看。
周內和女兒影片,週末驅車300公里回家陪女兒吃飯、玩耍。
她用全部的愛意滋養著女兒,即使是單親家庭,女兒也長成了活潑開朗的可愛模樣。
大多數孩子都是帶著父母的愛來到這個世界,但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孩子從出生起就陷入“情感忽視”的絕境。
前段時間,一張名為“絕望嬰兒”的照片刷屏網路,剛滿6個月大的嬰兒,安靜地躺在絆桶裡,即使周圍環境特別嘈雜,她依然不哭不鬧,眼神空洞、麻木和絕望。
有網友說這是典型的”嬰兒人神分離”,如果沒有及時干預,孩子長大後大機率存在心理障礙。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是一種溫暖,幫助他們感知世界,和周圍一切建立情感連結。
第二次是童年時期的陪伴。
《朗讀者》中楊乃斌和媽媽陶豔波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感動至今。
楊乃斌小時候一次嚴重高燒中,變成了聾啞人,別人勸陶媽媽再生一個時,她在日記本中寫到:
“我的孩子又聾又啞,是一塊悶石頭,我不能放棄他。”
於是,32歲的媽媽陪著8歲的兒子去上學,這一去就成了10餘年的同桌。
楊乃斌從一開始簡單的字母 “z”都要學三個月,到考上211大學,再到聽、說能力快速提高,甚至跟同學學會唱歌跳舞,最後能獨立聽課。
畢業後的楊乃斌,進入天津市殘聯工作,他希望能幫助更多的殘疾人。
歷經千辛萬苦,殘障兒童在媽媽日復一日的陪伴中超越自我,愈發優秀。
沒有媽媽的陪伴和堅持,就沒有如今的楊乃斌。
是媽媽給了他兩次生命,一次是帶他來到人間,看繁華世界,另一次是引領他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新生。
陪伴不是虛無的,它是一種切實存在的力量。
向孩子源源不斷地輸送自信、正直、善良、勇敢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而這也會成為孩子們好好學習和認真生活的動力。
第三次是青春期的陪伴。
隨著孩子身體和心理變化,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是絕大部分家庭都會經歷的陣痛。
美國布朗大學研究證實: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如果在家中感覺自己很重要,便不容易對家人出現暴力行為和言語威脅。”
這裡的“感覺重要”取決於父母日常對孩子的關注度多少、以及是否真正瞭解孩子。
如果你每天都能陪孩子聊聊天,認真觀察孩子,你不可能不瞭解孩子,更不可能和孩子產生較為嚴重的隔閡,甚至大打出手。
對於青春期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是港灣,能夠幫助他們抵禦風浪的侵襲,撫平心靈的紛擾,讓內心重歸寧靜和秩序,從而滿懷信心地繼續前行。
李玫瑾教授說:
“想要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彌補情感關係,所以無論父母工作多忙,都不應該忽略孩子,儘可能多的給予孩子陪伴。”
孩子的幸福感、好習慣、好性格和好成績都是家長陪出來的。
人民日報推薦的8個高質量陪伴建議,送給各位父母:
點亮文末“在看”,與所有父母共勉!
• End •
本文首發於中學生聽書,經授權轉載。
瞭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