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真的是語文學習和考試的大C位。
到底要怎樣讀名著,才能讀出最大價值,讓娃創造力爆棚呢?今天就拿《西遊記》做例子來說說吧。
01
第一步:不糾結載體,充分享受故事
說到讀名著,很多家長髮愁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幾歲能讀?到底要讀哪個版本?
光看動畫片總不能算是讀過《西遊記》吧?那連環畫、漫畫恐怕也不能算吧?
再一看,兒童版、少年版的也有幾十種,到底哪個出版社的才是精品呢?
有專家名師說,都必須直接讀原著;
我個人不這麼看,別說孩子了,很多家長翻開四大名著的原著,都有好多字不認識,那是去讀書,還是去結仇……
原著第一回↓
讓娃讀名著,如果只是為了考試得分,那直接背題目和答案就好了,何必讀原著。
四大名著從我們小時候就是必考題,考了幾十年,所有的考點反反覆覆不就那幾個麼,就算把幾十年考過的全部考點和答案都加起來,搞不好也湊不夠一萬字,但《西遊記》原著有四五十萬字……四大名著加起來小三百萬字——只為了考試讀原著,真不划算吧。
我偷偷問了自己身邊的朋友們,喜歡《西遊記》的幾乎佔100%,最喜歡的《西遊記》版本是央視86版電視劇的幾乎就佔了90%,也有一部分是看小人書《西遊記》入門的。
大概只有20-30%的人說自己讀過原著。一問為啥要讀呢,答案都是:喜歡啊!
被電視劇、小人書吸引了,愛上孫悟空和這個取西經的故事,這才想去看原著。
對,喜歡啊!
誰能不喜歡《西遊記》裡講的故事呢?誰能不喜歡齊天大聖孫悟空呢?誰能不喜歡大鬧天宮呢?
人們喜歡這個故事,才會一遍遍去讀,一點點體會和深挖故事背後的意義,甚至一代一代去“新增”這個故事的深度和厚度,讓故事本身就變成了“意義”。
唐僧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的這個故事,對於活到了40多歲的我們,有什麼樣的意義,是無法也無須講給4歲的小朋友聽的,他要聽的,就是故事本身而已。
只看《西遊記》的動畫片,或者86版的電視劇,當然不算是讀過《西遊記》了,但完全可以算是開始讀《西遊記》了。
對於任何一部名著,我的態度都是如此。
孩子2歲就愛聽故事,那就聽起來;3歲愛看動畫片,那就看起來;小D回國以後非常喜歡在《天天練》app裡看四大名著的小動畫,那也非常好啊。
截自天天練↓
那在剛開始這個階段,有什麼要重視的問題呢?
個人認為有以下三個點:
1、載體不用限制,但是版本要稍微挑選一下:
故事音訊、動畫、漫畫、小人書、文字書啥都可以,但是要選擇故事情節和原著大概保持一致的,不能直接上魔改。
咱們社群團過的美猴王系列叢書↓
比如《西遊記》,86版電視劇就算是情節大概符合原著的;但是《大話西遊》顯然就不是了。
2、創造力是聊出來的,問是問不出來的:
娃聽了《西遊記》的故事,或者看了書以後,你會不會忍不住問:你喜歡這個故事麼?你為什麼喜歡呢?你覺得這個故事裡你學會了什麼呢?
問完了,孩子說“不知道”的有多少,請舉手;
孩子說完不知道,家長就真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辦了的,也舉個手……
“啊,你在看《西遊記》啊,我覺得孫悟空最厲害!他一個人就能打上凌霄寶殿,而且他和二郎神打架,要不是太上老君偷襲他,他根本不會輸……”
家長先這麼聊,孩子自然會有興趣把他看進去,聽進去的情節,他的想法和感受拿出來討論——越說越開心,越說越有興趣,越說越覺得自己的感受得到了共鳴和重視,這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3、第一階段的讀後感:
有些娃2、3歲就聽過西遊記的故事,這個年紀是沒有“寫讀後感”這種任務的;聊天就行,家長先主動分享,聽娃叨叨叨就行。
但有些孩子,可能小學一二年級,甚至更大一點,才接觸到《西遊記》的各種不同版本,學校老師或者父母,可能就有寫一篇讀後感這樣的要求。
無論孩子現在幾歲,開始接觸《西遊記》時,都推薦大家,聚焦於故事情節本身。
這時的讀後感怎麼寫呢?推薦大家簡單地帶娃寫:
“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我喜歡什麼。”
比如看了大鬧天宮這一段,就先讓孩子複述一下,這一段講了什麼故事:能大概複述清楚,就算很好了。
進而再聊兩句,這故事我覺得精彩不,哪裡最精彩——什麼好詞好句,背後的意義,其實可以放放,下個階段再說。
02
從一到十的閱讀,用人物當抓手
如果第一階段入門很順利,孩子很喜歡這個故事,看完漫畫書瞭解了《西遊記》的完整故事線以後,主動跟父母說:媽媽能給我買全本《西遊記》麼?
或者在故事機裡聽完了《西遊記》,又主動要求看書,在別的地方看見《西遊記》題材的故事,都願意去看看,那差不多就進入第二階段了。
第二階段的起點有兩個要素:
1、基本完成了主線情節,就是至少得把《西遊記》讀到取回真經了;反反覆覆只看其中幾集,那還不算;
2、開始樂於去接觸第二個、第三個、甚至無數種不同版本的《西遊記》故事;
假如我們真想要孩子去讀《西遊記》的原著,那基本也就是發生在第二階段。
當你的孩子喜歡而且熟悉《西遊記》的故事,且識字量已經達到一定基礎,雖然磕巴,或者一次只能一兩頁,但也基本還是讀下得去時,再去讀原著,成功率會高很多的。
第二階段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多長呢?一輩子那麼長。
我們將在一生中,看到、讀到、聽到、玩到(遊戲)無數個不同版本的《西遊記》,包括原著,包括魔改,包括《大話西遊》和《黑神話:悟空》;
當然也包括《西遊記》故事的“人間”源頭——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
《西遊記》故事的“神仙”源頭——佛家、道家的各類神話體系及周邊故事,等等等等;
而到了這個階段,名著的故事就不在只是一個故事,開始展開成從一到十,從十到百,從百到千千萬的巨大網路,開始為我們渺小平凡的人生,提供無限的價值。
讀《西遊記》或者其它名著,到底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創新能力呢?
其實說穿了也很簡單啊,每個不同版本的《西遊記》,不都是一次創新麼?大多數創新得一塌糊塗,極少數創新成了精品。
例如,唐僧師徒4人,還加一匹白龍馬;把孫悟空當成主角,就演變出了《悟空傳》《大話西遊》等各種經典的“二創、三創”。
那我們如果把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分別當成主角,當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故事。
我如果看了100個不同版本的《西遊記》,就相當於看了100次不同的創新。
那下次我要來創新的時候,就可以從這100次裡吸收到經驗教訓,對不?
比如《黑神話:悟空》吧,我在B站上,花了3個小時,看完了這個遊戲的故事情節。
它的情節中,就融入了非常非常多不同版本的《西遊記》。
除了原著之外,有《大話西遊》,有《悟空傳》,有多年來各種流行的網文,也有傳統戲曲和說書藝術,甚至各種根本不成篇的,散落在論壇中的遊戲玩家們討論都被吸收了進來……
它的故事主體,跟《西遊記》一樣,是一個經典的“經歷磨難,尋找自我”的故事;
而且這條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所有的磨難,說到底就是我們自己的“六根”所化,我們戰勝的每個妖魔,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貪嗔痴妄”,人生的取經路,終究是自己的修行。
讀過《西遊記》,或者知道取經故事的人很多很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總結出上面這個“中心思想”。
那沒有關係啊,《黑神話:悟空》這個遊戲裡一共有6個章節,在每個章節結束的時候,都用旁白的形式,講述了這個主題——比如小西天假扮佛祖的那群妖怪,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心中的傲慢啊……
這麼直白的教學,讓我突然就想起了我的女兒,嗯,小D,Dorothy這個名字,是《綠野仙蹤》裡那個經歷冒險,想要回家的小姑娘。
她和小夥伴(唐僧師徒四人)最終是怎麼回到家(取到西經)的呢?
對,在一路上,稻草人找到了智慧;鐵皮人找到了愛;獅子找到了勇氣;
不是魔法師賜給他們的哦,是他們自己一路冒險闖關,一路自己找到的哦……
你看,穿越時空與文化,不同的名著們,其實常常在討論同樣的話題:
西方的童話是“找到了”力量;東方的故事是“丟掉了”枷鎖;東西方達成的一致是,還得靠自己。
你呢? 你怎麼看待人生這條漫長的取經(回家)的道路?
是一路求索的奮鬥,還是一路覺醒的修行呢?
寫到這裡,我猜測有些雲閨蜜會感嘆,天啊,名著背後那麼深麼?我就是那個從小被逼著讀書也讀不進去,更思考不了那麼多事情的人;現在還讓我帶娃讀名著,還要培養娃的創造力和思考力,那我就更不知道怎麼辦了。
在第二階段,也有幾條建議,可以給到家長們:
第一,儘量鬆鬆手:
讀名著的第二階段,是從一到十,從十到百的擴充套件階段。 問題是,家長們願意支援娃去自由擴充套件麼?
有些家長不讓孩子玩遊戲,但看到《黑神話:悟空》連中科院院士,985的校長都誇獎了,那孩子想試試就試試;試了,沒出啥不好的事情,哎,我下面就更能鬆鬆手。
所謂的創造力,信馬由韁的孩子不一定有,但是按得死死的,只讓拼分數的娃,恐怕是更難有。
第二、這個階段的讀後感,試試以人物為抓手:
隨著娃長大,學校肯定要求寫《讀後感》了,中考高考搞不好也會讓寫相關的作文。
怎麼樣才能引導孩子往“深處”想,並且表達出一些“思考和真情實感”呢?
可以試試從“人物”入手了。
比如《西遊記》的二創,一大半都是衝著孫悟空來的,包括《黑神話:悟空》,每個孩子看《西遊記》一定也都是先注意到齊天大聖孫悟空的。
先想象自己當孫悟空,和小夥伴們玩遊戲也爭當美猴王,這就是很好的開始——書讀到最後,都要照進我們自己的生命,而用一個個人物的視角挖下去,正是我們往深處讀名著的一個方法。
我們可以跟孩子討論,孫悟空為什麼要鬧天宮,為什麼願意跟唐僧去取經,他到底是喜歡豬八戒還是討厭豬八戒,等等等等;
假如孩子讀了不同版本的西遊故事,我們也可以討論,這個孫悟空和其他人寫的有什麼不同;
慢慢地,我們的視角可以從孫悟空轉到豬八戒,轉到西遊記中無數的配角,甚至是一個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上去,這也很像是引導孩子從只關注自己,到關注家庭、班級、學校、社會的這個過程。
03
第三步:走進大千世界,創造一個宇宙
《黑神話:悟空》爆火,遊戲場景的取景地山西雙林、鎮國寺等地也跟著出圈了。8月20日至9月10日,雙林寺接待遊客同比增長500.52%,鎮國寺同比增長598.80%。
何止是遊戲場景中的建築元素,遊戲中無頭菩薩唱的陝北說書,場景中融入的五行、八卦等中國哲學概念,民俗傳說中的龍、鳳、麒麟等神獸,戰鬥中的中國武術……
這個國產首款3A遊戲的每個設計細節,都來源於真實的中國傳統文化。
讀書讀到最後,讀的就不再只是書了。
我們要從書中,走進真實的世界裡;
有人讀《紅樓夢》能搞出一桌紅樓宴;有人讀《紅樓夢》能復原薛寶釵吃的冷香丸;有人研究其中的中國建築與園林,有人鑽研其中的中國婦女地位與婚姻觀念;
讀書要讀出真正的創造力,最終都需要讓書本照進現實——孩子們讀的所有這些書,尤其是大部頭的經典們,到底和現實生活有多少連線呢?
雖然叫做第三階段,但它其實可以跟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重合,隨時發生;
例如,咱家娃第一次聽西遊記的故事,聽到蟠桃大會和人參果,季節合適的話,咱們就可以立馬買幾個蟠桃和人參果到家裡來吃吃看。
下次你的孩子寫到跟西遊記相關的作文,就用,“媽媽下班回家,買了幾個蟠桃,開玩笑說:吃了這個能長生不老”做開頭,是不是新穎別緻,能給老師們留下深刻印象呢?
在西安的朋友們,立馬就能帶娃去看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主持建造的大雁塔;
想去新疆旅行的朋友們,也可以去看看火焰山,找找鐵扇公主到底住在哪個洞裡。
創造力的本質,是用頭腦的風暴去改變真實的生活,很多人一輩子讀了很多書,自己待著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奇思妙想,但想要拿出一個來用於工作,卻立馬就消失了。
這就很可能是從小缺了一步:
——缺了不管讀什麼書,都往生活中找一找的這一步。
正在團
大J叨叨叨
昨天是一年一度大工程噹噹書單,裡面也選了合適孩子讀的《西遊記》,今天看完文章有點躍躍欲試的,可以再去看看。
書單按照年齡:從0-3、3-6、5-8、8-12、成人,都分好了。這次還加入了歷史啟蒙、理化生啟蒙和橋樑書的分類,方便大家按需購入。
今天隔壁號推薦了一個新發掘的寶藏護膚品,機制非常非常給力
歡迎閱讀我的新書
解鎖思維模式,做個有能量的“自己”
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