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日常裡,一些看似平常的行為或狀況——掏耳朵、高分貝活動、打呼嚕等,都可能成為聽力受損的 “導火索”!
曾經有新聞報道,一個幼兒園大班的小男孩,參加完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後,一直哭鬧不止,捂著耳朵喊疼。家長以為是孩子鬧脾氣,可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孩子因為活動現場長時間高分貝的環境,聽力受到了損傷。
也曾經有一個8 歲的小姑娘,趁媽媽不注意,把一個亮晶晶的小耳釘塞進了耳朵裡。雖然家人好不容易把耳釘取出來,但小姑娘卻開始頻繁抱怨耳朵嗡嗡響,聽老師講課也變得吃力。原來,這一莽撞行為導致她的耳道受傷,影響了聽力。
這些真實發生在身邊的故事,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兒童聽力受損,可能就隱藏在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場景之中。
這樣能鑑別聽力情況,
在家就能做!
孩子年紀小,尤其是低齡嬰幼兒還不會表達身體的不適,即便聽力出現問題,也只能用哭鬧、煩躁等模糊的情緒展現,家長們稍不留意就極易忽略這個關鍵問題。
其實,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就隱藏著一些判斷孩子聽力狀況的線索,無需複雜儀器,在家便能初步瞭解。接下來,就一起看看這些實用的鑑別方法吧。
1
年齡較小的嬰幼兒:
① 3 個月左右時,若聽到突然的聲響不會出現驚跳反射
② 6 個月大時,不會轉向聲源方向尋找聲音來源
③ 1 歲左右,對爸爸媽媽簡單的呼喚聲沒有回應,叫名字不理睬
這些情況,都可能存在聽力問題!
2
稍大一些的孩子:
① 如果在日常交流中,經常要求別人重複說話內容
② 看電視、聽故事時,不自覺地把音量調高,而且別人覺得音量過大時他們卻渾然不覺
③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滑,又排除了其他學習障礙因素
遇到這些情況,家長們就得格外留心,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耳鼻喉科做專業的聽力檢查,如純音測聽、聲導抗測試等,這些檢查能夠精準地判斷孩子聽力的受損程度和性質。
不同年齡的孩子,
這樣做聽力保健更高效!
都說預防勝於治療,面對孩子聽力這件頭等大事,預防更是重中之重。對於 0 - 6 歲的兒童,爸爸媽媽一定要牢記不同年齡的聽力保健要點哦。
圖源@央視新聞
1
在新生兒期(0 - 1 歲):
寶寶出生後,醫院一般會在 3 天內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這是守護寶寶聽力的第一道關卡,家長務必確保寶寶參與篩查並關注結果。
若初次篩查未透過,也別慌張,在寶寶 42 天左右時還會有復篩。
日常護理中,要注意保持寶寶耳部清潔,餵奶時避免奶液流入耳朵,防止引發中耳炎。寶寶睡覺時,儘量讓其側臥或仰臥,減少耳部受壓。
2
嬰兒期(1 - 3 歲):
這一階段孩子活動能力增強,好奇心旺盛。家長要把危險的小物件,如豆子、紐扣等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防止孩子塞入耳朵。
帶孩子外出遊玩時,注意避免長時間處於嘈雜環境,像熱鬧的的集市、正在施工的工地等。
同時,多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觀察孩子對聲音的反應,從簡單的呼喚到講述小故事,刺激孩子的聽覺發育。
3
幼兒期(3 - 6 歲):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接觸的人和環境更加複雜。入園前要確保孩子完成入園前聽力檢查,這有助於幼兒園老師瞭解孩子的聽力狀況。
在園期間,老師和家長要共同關注孩子的行為變化,若孩子出現頻繁抓耳朵、聽不清指令等情況,及時溝通排查。
家中玩具要定期檢查,剔除有潛在危險的發聲玩具,這類玩具若音量過大或音質刺耳,長期接觸可能損害孩子聽力。
另外,謹慎使用耳毒性藥物也非常關鍵。
一些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鏈黴素等,在兒童用藥中需慎之又慎,必須在醫生嚴格指導下使用,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對孩子的內耳毛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從而影響聽力。
圖源@央視新聞
對了,小豆苗還給大家準備了給孩子做好耳部衛生的小妙招——
教會孩子正確的擤鼻涕方法
應雙側鼻腔交替進行,避免同時捏住雙側鼻翼用力擤,防止鼻涕逆行進入中耳引發感染。
給孩子洗澡、洗頭時,注意防護
要防止汙水流入耳朵,若不慎流入,要及時用乾淨的棉籤輕輕擦拭外耳道,但切勿深入耳道內部。
孩子的聽力,承載著他們對世界的無限遐想與探索渴望,一定要好好守護這片屬於他們的 “聲音世界”哦!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將預防兒童聽力受損落實到每一個生活細節之中吧!
喜歡就獎勵豆苗媽“”和“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