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藍橡樹(ID: blue_oak),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階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
最近學而思的公車廣告,被網友們怒斥“不厚道”。
本以為是通往幸福老家的快樂列車,誰知道一上車,座位面前全是數學題,孩子看完天都塌了。
原想著過年這幾天,終於可以遠離聖賢書,享受下無憂假期。結果頭腦風暴的場所,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和方式開啟。
除了學而思,《實驗班》專列也在提醒著,假期別忘了“高效提優”,火車的聲聲鳴笛都在催促著你加把勁,抓緊彎道超車。
“新情境,新考法”,瀰漫在整個車廂裡的“學習氣息”,讓這個春節的年味,只剩下一絲苦澀。
剛回到爺爺奶奶家,一踏進電梯,廣告裡“專注中小學試卷19年”的王朝霞老師,就在提醒你“緊扣考點,緊跟時事”。
好不容易出門逛個商場,結果連蓮花燈做的“龍”都被教輔硬控,上崗也不忘看書學習。嚇得孩子玩心全無,只想掉頭回家。
從前鑼鼓喧天、喜氣洋洋的喜慶氣息,如今裹挾著各種壓力、焦慮,早已變味。比起滯銷的年貨,教輔貨架上的資料倒是早早被搶購一空。
有人說,2025年是最冷清、最沒有年味的一年。但其實不僅僅是今年,近些年的年味已經是越來越淡。
孩子們對年的期待越來越低,因為傳統春節早已流於形式,不過就是換個地方,繼續學習。
被學業圍堵的孩子,
丟失的不僅是年味
“寒假班排到了年二十六,上完才能回老家。”
“作業山一樣高,過年幾天都沒法休息啊。”
“過完年馬上就得回來,還有一門課要上。”
“放假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誰敢停下來啊?”
如今的父母在討論過年時,三句話裡兩句離不開孩子的學習。全家的安排都圍繞著孩子的學業做調整,而孩子的安排裡,第一選項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新年大過天”的說法早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學習大過天”。
上班族還享受法定放假日,可以休息到初七。孩子過了初三就被拎回書桌前,排山倒海的作業,一掃新年應有的喜悅。
“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
從前看來是個好笑的段子,如今放在孩子身上,卻是悲催的現實。
朋友圈裡不乏看到,從年初一到年三十,一年到頭堅持打卡不懈怠的家長;
培訓機構更是“愛崗敬業”,堅持站崗到最後,一年到頭007的打工族都踏上歸家的列車了,揹著大書包的學子們,還早出晚歸地出現在上下學的地鐵上;
更別說,過年過節依舊需要寫作業的孩子們,偷得浮生半日閒已然是奢望;
甚至拖家帶口出遊的旅途中,家長忘記帶啥都不會忘了帶上孩子的作業。
365天,全年無休,說的不是牛馬,而是孩子。
想想我們小時候的新年,年味從十二月就開始洋溢。
掃塵、趕集、備年貨、買新衣、貼春聯、包餃子、吃年飯、看春晚、放鞭炮、守歲、大拜年、發紅包……大人忙得不亦樂乎,小孩玩得喜不勝收。
年味充斥在每個看似瑣碎的細節裡,也印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裡。
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年味越來越淡,這一代的孩子對於過年更是無感。
即便難得可以不寫作業的那幾天,孩子要麼捧著手機打遊戲,要麼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對於走親訪友不感興趣,對於出門玩耍也提不起勁,對於節慶習俗更是一竅不通。
出門拜年變成了負擔,家裡來客人了也不願招呼,收到紅包隨手往口袋一揣,說“謝謝”時,眼睛甚至都沒空從手機裡抽離過來,完全沒有歡呼雀躍的興奮和期待。
他們的世界裡,日常除了學習,別無他物。所以僅有的休息,也只願投身與電子產品“親密互動”,不願意與親人們多點交流互動。
“辭舊迎新,一年勝過一年”的期待,只存在於手機拜年簡訊裡,寡淡無味。
與其說,年味淡了,不如說,人情味丟了。
消失的年味,
背後的隱患正在蔓延
孩子的年味是怎麼被弄丟的?
答案五花八門。
有人說,是社會進步,物質條件好了,不過節也能吃好穿好。
小時候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的燒鴨滷雞、醃臘肉、曬魚乾、炸丸子,如今日隨時能吃到。新年才能穿上的新衣服,如今各種款式多得穿不過來。電話手錶裡的零錢,分分鐘比新年紅包還多,買啥都只知道“嘀”一下付款,對錢也沒啥概念。
那份對新年的期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然淡化了幾分。
有人說,是人情淡漠,缺乏過去那種親密的情感交流和互動。
從前大家族式的裙帶連結開始解體,如今各成小家,情感疏離,走動不再頻繁,家族團聚的熱鬧場面越來越少見,孩子對親屬已經少了那份親切感,甚至還沒朋友同學熟悉。
難得走親訪友,已無法像從前般互相問候、拉家常、聊心底話。取而代之的,是長輩間拿孩子的成績單互相顯擺,拿孩子各項成就互相攀比,以至於過節的走親訪友變成“過劫”,過年也變成了負擔而不是期待。
也有人說,如今學習工作太忙碌,生活壓力大,已經無暇為過節精心籌備。過年流於形式,大家更熱衷於趁著難得忙裡偷閒的那幾天躺平,喘口氣,發個呆,偷個懶,吃個年夜飯都是直接下館子。
從前的新年,孩子是家裡的得力助手,幫著打掃、做飯、跑腿、打雜,雖然忙得馬不停蹄,卻樂在其中。
如今的新年,孩子早已習慣大人安排好一切,坐享其成。被要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他們,關心的只有幾號可以結課,作業能不能少一點,可不可以玩一下手機。
有網友說,老師佈置寒假寫一篇關於“年味”的作文,可是孩子一臉茫然。他們眼中的新年早已沒啥特別,不外乎是穿新衣、收紅包、外出吃頓大餐。父母口中提到的那些“糖瓜粘、掃屋子、剪窗花、趕集、逛廟會……”只存在於父母的童年裡,對這一代來說,卻是如此遙遠而陌生。
社會看似進步了,但我們在省時省力中,也漸漸把傳統弄丟了。
不是年越過越無聊了,而是我們不再捨得花心思去把日子過出儀式感了。
底下回帖也紛紛反思——
“並不是現在的孩子對春假沒有期待,而是他們沒有體驗到春節的快樂!”
“若不是學校組織,我們都沒想過特意和孩子體驗春節的各種習俗。”
“孩子瞭解的春節習俗,都是書上看來的,而不是親身體驗到的。”
沒有參與感的節日裡,孩子成了隔岸觀火的旁觀者。久而久之,消失的不僅是年味,更是歸屬感和認同感。
節日儀式感的背後,
構建的是對生活的期待
從前過年為什麼年味重?大概是因為對生活有期待。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說——
“年究竟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我想,年首先是精神。它絕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裝節與食品節。而是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發。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這個時刻煥發出來。在過年的日子裡,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它們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願。”
儀式感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期待的過程。
從前我們對春節翹首以待,不僅僅因為那一天可以穿新衣戴新帽,更因為那一天裡“大街小巷放鞭炮,舞龍燈踩高蹺,迎財神接元寶,家家戶戶樂逍遙”帶來的新年儀式感,會讓我們從籌備到歡慶,到來年每一個或平淡、或忐忑、或黯淡的日子裡,想起這份熱氣騰騰的節日氣息,都會重新鼓起對生活的勇氣和希望。
每個年代的年味,都是由藏在點點滴滴的“儀式感”來共同維繫的節日記憶。也恰恰是這份儀式感帶來的幸福感,給與了我們歸屬感和認同感。
儀式感的存在,是對生活的期待。在忙碌的生活中,提醒著你,前方還有美好在等著你,大膽向前吧。
可是我們的孩子,如今卻越來越少能夠感受到這份節日儀式感帶來的濃濃愛意。
更多的只是配合走形式,過節就應節性地外出吃個飯。飯桌上爸爸顧著打工作電話,媽媽顧著拍照發圈,孩子低頭玩手機打遊戲,吵吵嚷嚷的餐廳裡,一桌又一桌都是同樣場景的家庭聚餐。
過生日想弄個派對,邀請小夥伴,一大半的同學因為有培訓班,時間還很難協調得上;看似裝飾得五彩繽紛的場地,大人們更在意的並非孩子是否玩得開心進行,而是聲嘶力竭地喊著拍大合照。
放假象徵性地組織個全家旅遊,將一整年沒完成的親子陪伴任務,壓縮在這幾天裡完成。一路疲於趕景點,每個景點匆匆拍幾張“到此一遊”的遊客照,中間夾雜著雞飛狗跳的各種摩擦、抱怨、責備,還不忘催促“抽空完成單詞打卡、寫兩頁計算、做一張卷子”。
匆匆的一年,潦草的幾個節日,因為“忙於工作、忙於學習”的理由下,慢慢變得有名無實,人情淡漠。
所有的節日,都是由“溫暖”的人心聚集而成。丟失了溫度的節日,慢慢就變得冰冷而無意義。
深陷於忙碌和壓力中的大人和孩子,就像被上緊發條的機器,在不停歇的軌道上忙於運轉,追逐著遠方的目標和利益,卻忘了眼前的小美好。
每天重複著前一天的瑣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人沒有期望和嚮往。於是,在這種慣性的趨勢下,孩子只知道學習,對周圍的人和事愈發變得無感,對什麼都感到“沒意思”,心靈也愈發麻木。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曾指出——“一般而言,我們看到藍天、花朵就會生髮一種本能的快樂,但他們會覺得這跟自己沒有關係。”
對生命價值無感受,枯竭感過早到來,使得這一代孩子過早就失去了兒童的天真爛漫,變得冷漠、無趣、空虛,喪失了價值感和意義感。
讓儀式感包裹的愛意,
“住”進孩子的心裡
“過年還寫作業?河南一小學生寫作業被訓,太爺將書包埋雪裡”的新聞曾在網上引發熱議,網友們一致拍手叫好。
誰願意過年還被老闆喊著加班呢?誰又願意過年還要被要求寫作業呢?
太爺爺心疼的不僅是一直被苦哈哈逼著學習的孫女,也是心痛下一代慢慢丟失了初心,忘了過年最重要的意義是全家歡聚,傳遞愛與關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樂。
生活除了詩和遠方,還有眼前溫暖的雞湯,陪伴年邁的父母,圍爐歡聚的年夜飯,談笑風生中團團圓圓的歡愉。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孩子的成長不應只有作業堆砌的書山。還應該有人情味、煙火氣、對傳統的傳承、對真實生活的體驗和對未來的期待。
坐上歸家的列車,眼裡看到的不應該是爭分奪秒“高效提優”的數學題,而應該是窗外呼嘯而過的自然風景,周圍人談笑風生盼新年的笑臉,懷揣的是自然放鬆的心情,油然而生的是對每一個特別日子的期待。
疲於工作和生活的你,也不妨趁著新年,停下匆忙的腳步,陪孩子去重建那份新年的儀式感,一同找回那逐漸淡去的年味吧。
帶著孩子掃塵、買年貨、寫春聯、剪窗花、掛燈籠、守歲、拜年,讓傳統習俗的溫暖融入生活,用愛的溫度重新點燃孩子對生活的憧憬。
這不僅是對新年的迎接,更是在孩子心中種下熱愛生活的種子,讓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裡,無論面對何種挑戰,都能心懷熱忱,從平凡日子裡尋得非凡的詩意。
正如去年春晚,毛不易唱的那首《如果要寫年》——“如果你要寫年,就不能只寫年。用眼睛,用耳朵,用心感受,每個瞬間。”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