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377
家人們,誰懂啊~~~
我媽竟然教會了我8歲的譜系女兒朵朵玩麻將,還領她上了牌場!
這也就罷了,祖孫倆上了牌場還配合默契。洗牌、碼牌、抓牌、擺牌,一副老江湖的樣子;打起牌來更是手氣逆天,一上牌桌就開啟連胡模式。
這是我媽獨創的“打麻將教社交”模式。別說,朵朵自從學會玩麻將後,還真收穫不少:規則意識、認知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等,都在打牌過程中自然得到了鍛鍊。
這個春節,我們決定,帶著朵朵,把麻將熱熱鬧鬧地整起來!
文丨朵朵媽媽
編輯丨米飛飛
新手保護期,運氣絕絕子
前幾天,表妹來做客,說話間聊到了麻將,我媽頓時來了興趣,想要搓幾局。
啊?!
我忍不住嘟囔:“還得有人看娃呢,人手不夠呀……”
“讓朵朵上,我跟她一組!”我媽大手一揮,說得那叫一個乾脆。
啥?
我和表妹直接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
我媽卻跟個沒事兒人似的,淡定得很:“暑假朵兒回老家住的時候,我就教她打麻將啦,還帶著她去麻將場看了好多回呢。”
表妹瞬間樂了,說道:“姐,你還記得不,咱倆的麻將就是姥兒教會的。這是遺傳呀!”
這邊正說著呢,那邊朵朵已經麻溜地開啟櫃門,試圖拿出麻將。
得,開整——
洗牌、碼牌、抓牌、擺牌,朵朵都有模有樣,一看就是跟著老江湖外婆混出來的。
“我贏啦,快給錢!” 一圈結束,朵朵稚嫩的聲音中滿是興奮與自豪,紅彤彤的小臉洋溢著抑制不住的喜悅。
不得不說,新手的運氣就是逆天,這祖孫倆一上場,就開啟了胡牌 “連勝模式”,把我和表妹打得暈頭轉向。
戰鬥結束,我媽比朵朵還高興,催促著她數一數贏了多少錢。
“1塊,2塊……15塊!” 一老一小,專注數錢的模樣,活脫脫就是兩個 “財迷鬼” ,笑得我和表妹肚子疼。
“還要減去5塊的本錢。”我媽提醒道。
聽到這句話,朵朵滿臉懵圈,歪著腦袋,疑惑地看向我媽。
看到這一幕,我心想:這個新年假期,我媽準得再次開啟 “麻將小課堂”,給朵兒講“輸贏”的彎彎繞繞。
規則必須靈活!
有人納悶:麻將規則那麼複雜,自閉症孩子咋學會的?
哎呀!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呀。
再說了,自家小賭,就是圖個樂呵,規則嘛,當然得朝著讓老的和小的輕鬆贏錢的方向使勁兒改。
甚至有時候,形勢所迫,我和表妹還得悄悄 “出老千”,不動聲色地幫他們贏牌。
就說我們這次的玩法吧,是我媽獨創的——清一色一條龍。
這名字聽著霸氣,但規則簡單,而且有助於他們祖孫胡牌
首先,白板、紅中、發財,東南西北風統統去除出去,牌型一下子就簡單清爽了。
然後,考慮到朵朵手小,抓牌不便,她還特意調整抓牌方式,每次只抓一摞,也就是兩張牌,總共抓四次,這樣最後面前只站八張牌,看起來輕輕鬆鬆。
第三,打牌規則上也是改得大刀闊斧,什麼吃牌、碰牌、槓牌,全部沒有。
第四,抓好牌就從筒、條、萬里任選一門,把其他多餘的打出去。留下的這門最後湊成1 - 9 的順子,就胡啦。
這打法就差把只能朵朵贏寫在明面上了。我和表妹只敢偶爾胡一把,大多數時候還得分析著祖孫倆要啥牌,然後在朵朵要接牌時,悄悄塞過去。
於是,那1個多小時,朵朵玩得起勁兒,我媽錢也收得過癮,嘴裡還不停地念叨著:“今天就是打牌的日子,看這手氣,多好!”
麻將,自閉症孩子的神奇“外掛”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有作弊的成分在,但麻將局裡,既有你來我往的社互動動,又明確清晰的規則。
所以,帶著譜系娃一起搓麻將,何嘗不是種有趣又有益的全家活動呢?
就拿朵朵來說,她原本對社交與規則理解有些吃力,但在我媽的不斷薰陶下,在這一來一往的牌局裡,竟然還蠻開竅的。
把麻將作為幫助自閉症孩子的工具,好處多多。
1
社交能力
麻將作為一種多人遊戲,包含了觀察、輪流、等待、順序等概念,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社交規則。
再進一步,江湖玩家之間還會有眼神交流、表情互動和簡單的手勢溝通。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鍛鍊非言語溝通能力的機會。
如今朵朵能參與打麻將,哪怕只是一丟丟,逢年過節或是親戚聚會,我們就可以引導著她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了。
2
認知能力
麻將牌上有不同的數字和圖案。
孩子在認識這些數字和圖案的過程中,能增強對數字和圖形的敏感度。
我媽說,她剛開始教朵朵玩麻將時,就從認牌開始,然後過度到找牌、分牌,接著是按順序排火車……
這是她愛的娛樂專案,所以能想到的點子五花八門。
3
注意力和專注力
一局麻將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孩子在參與遊戲的過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關注牌局的進展。
他們要關注自己的牌,還要關心別人打出的牌,雖然朵朵現在只有在停牌後,要胡牌時才會看我們打出的是不是她需要的,但這個過程也需要她保持注意力。
此外,玩麻將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透過出牌和組牌來達到勝利條件。
這種任務導向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學會為了一個目標,而專注於一系列的動作和決策,鍛鍊他們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專注能力。
4
精細動作
洗牌,碼牌,抓牌和出牌的過程中,手指的抓握、拿起和放下的動作,都能鍛鍊手部的小肌肉群,提高手部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5
情緒調節
玩遊戲嘛,有贏就有輸。
雖然我們會放水,但偶爾也會讓孩子輸,並趁機引導她平靜接受。
6
親密關係
顧得了小的,顧不了老的。這是自閉症家庭一個普遍的無奈。
但是,把干預融入麻將中,就可以一舉兩得。
以前不管玩遊戲或者其他活動,都是我們在遷就朵朵。雖說打麻將也有遷就的成分,但至少這項活動也是我媽感興趣的,她也能樂在其中。
這幾天,和我媽聊起教朵兒打麻將的事兒。
她感慨說:“你老是念叨孩子不怎麼會跟人一起玩,我就想著多帶她參與各種活動,可要是成天只圍著她忙活,我也著實有些吃不消。後來我就琢磨,能不能把我自己愛玩的教給她呢?”
在我媽眼中,麻將就像是一把神奇的社交鑰匙,特別容易讓人開啟話匣子。
哪怕是陌生人初次見面,只要隨口問上一句:“你會打麻將嗎?” 或者 “你們那兒的麻將玩法有啥特別的呀?” 就能輕鬆開啟一段熱絡的交流。
我媽接著說:“不管是在村裡,還是在城裡,只要有人,這麻將就能玩得起來。你那幾年在國外的時候,過年不也和朋友們玩麻將嘛。”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不管是走親訪友,還是同學聚會,大家圍坐在一起,有時難免會陷入沒話題的尷尬境地。
但只要有人拿出麻將,吆喝一聲:“來來來,搓麻將!”不少人都會瞬間被吸引過來,熱乎勁兒一下子就起來了。
想起小時候過年,車馬很慢,資訊傳遞也不像現在這麼快。回到奶奶或者姥姥家,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必定會熱熱鬧鬧地住上幾天。
這個時候,擺上一張麻將桌,大家一邊磕著瓜子,一邊出牌、聊天,濃濃的年味就這麼撲面而來。在大人們結束牌局前後,小孩子們還會模仿著大人們打上幾把,或者乾脆把麻將當積木,擺出各種各樣有趣的造型。
可這幾年過年,總覺得少了些曾經那種熱熱鬧鬧、歡樂溫馨的氛圍。
仔細尋思,大概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兄弟姐妹本就不多。在我們長大成家後,各自的小家庭逐漸成為生活的重心,人很少能湊齊。
即便偶爾都聚到了一起,大家也都是各幹各的,或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或低著頭玩手機,彼此之間有一搭沒一搭地說幾句話,匆匆忙忙吃上一頓飯,便又各自奔赴自己的生活……
今年春節,受我媽和朵朵的啟發,我們家的麻將桌,除夕還沒到就已熱鬧起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徵集線索/稿件,一經採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點選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