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芝加哥的醫生克拉拉曾做過一個很有趣的試驗:克拉拉醫生一共找到了15位嬰兒,他們的年齡在半歲到1歲之間,這些嬰兒從來沒有吃過大人的食物。醫生讓寶寶們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讓他們自己去尋找食物,這些食物分別是30多種天然食物,包括香蕉、蘋果、馬鈴薯、牛肉、桃子、大麥、紫甘藍等等,食物充足,這些孩子可以隨意吃。一開始,小寶寶們對各種食物都很好奇,兩週之後,小寶寶們都形成了各自的飲食習慣。
整個實驗結束後,克拉拉醫生髮現:所有的孩子不管最後形成的飲食習慣如何,他們腸道菌群中的“瘦菌”都變得異常活躍。也就是說,不管孩子們選擇吃哪種型別的天然食物,都會讓體內的“瘦菌”變多。寫在人類基因裡的“吃不胖飲食機制”,只需要透過六條最簡單的飲食模式,就能被啟用。
到底“吃不胖”的六大原則是什麼呢?
01
PART
養成“吃不胖體質”的6條原則
研究認為,想要養成“吃不胖體質”,最核心的原理就是要調節腸道菌群,啟用腸道內的瘦菌,就能讓身體形成吃不胖的體質。
首先,大家需要在選擇食物的時候,遵循6個原則:
原則1:要吃原型的食物。比如要吃新鮮的蔬菜,而不是吃醃製的蔬菜。
原則2:購買草飼、谷飼的牛肉,飼養的牛至少需要22個月以上,這樣的牛會比較貴一點,但是營養價值及味道都比較好。
原則3:買家禽時要學會看肉類的來源和認證:買肉的時候,儘量要弄明白養殖方式,例如買的家禽是散養的還是籠養的,是不是吃健康的飼料長大的。
原則4:購買食品時,調味料越少越好。
原則5:去餐廳就餐時,選擇願意做出低調味餐品的餐廳:例如,選擇一家以清蒸、烤制等輕烹飪的方式做肉的餐廳。
原則6:吃一些你祖母認為是食物的食物。例如薯片在老一輩眼裡是零食,並不會覺得是食物。
在遵循這六個原則的同時,如果我們再透過某些特別的食物,去啟用腸道里的“瘦菌”,就能更快地讓機體透過飲食的方式養成“易瘦體質”。
02
PART
常吃抗性澱粉,讓你8周瘦5.6斤
發表在《自然》子刊的新研究表明,抗性澱粉具有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減肥功效的。這項研究中發現,補充8周的抗性澱粉,就能讓你平均減掉5.6斤的體重。
其實,抗性澱粉就是一種不能被小腸完全吸收的澱粉,沒被吸收的抗性澱粉到了腸道內,就會變成有益菌的“食物”,讓有益菌繁殖,自然就可以透過調節腸道菌群,養成易瘦體質,還有幫助大家減肥的功效。
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抗性澱粉誘導的腸道微生物群變化會改變膽汁酸分佈,透過恢復腸道屏障來減少炎症並抑制脂質吸收,阻止未來發胖的可能性。
什麼食物中富含抗性澱粉呢?
做好以上兩點,就能幫身體養成“吃不胖體質”了。想要長期維持苗條的身材,大家還可以參考一些“身材較好”的國家的飲食方式。
03
PART
日本人不胖的秘訣
竟然是每天吃30種食物?
早在1985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制定了《健康飲食生活指南》,提倡民眾每日儘量攝取30種不同的食材,包括烹調油和調味品。
這項原則被廣泛應用於日常飲食:
✔️壽司飯:以米飯為主,搭配甜蝦、貝類、魷魚、魚籽、金槍魚、糖漬薑片等多種食材。
✔️菜餚搭配:用多種食材烹製菜品,如味噌湯中常加入豆製品、海鮮和蔬菜。
✔️外出就餐:餐館提供豐富的菜品搭配,助力實現多樣化飲食。
這個飲食指南中,我們可以發現,日本人的飲食特點和他們苗條的身材有很大的關係:
1. 分量小:日本菜講究小份量,避免熱量過多。典型的一餐包括一小碗米飯、一碗味噌湯和三小碟菜餚(如魚、肉或豆腐和蔬菜)。
2. 不可或缺的主食:雖然米飯升糖指數較高,但日本人仍然將其視為三餐必需品。例如壽司將米飯與魚肉、蔬菜和海藻搭配,有助於降低血糖波動的不良影響。
小鳳Emma:
小鳳Emma也為大家推薦一些可以豐富每天飲食種類的食物,幫助大家健康瘦身:
1. 橙子:富含維生素C和纖維,熱量低,既能代替高熱量零食又助排毒。
2. 木瓜:熱量低,能分解脂肪,促進消化,還可潤肺止咳。
3. 山楂:含多種營養成分,能清除多餘脂肪,促進代謝,調節心血管健康。
4. 地瓜:富含纖維,有助排便。推薦連皮烤食,香甜美味。
5. 糙米:富含纖維,吸脂能力強,飽腹感足。早餐可用糙米粥或糙米豆漿作為排毒選擇。
6. 山茼蒿:含維生素A,能排毒養肝。搭配水果和堅果製成飲品,營養豐富。
7. 蓮藕:有利尿作用,促進廢物排出,可榨汁溫熱飲用。
來源:鳳凰大健康
編輯:梅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