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世界黃金協議測算的資料:從古至今,人類開採出來的黃金數量在20.9萬噸左右,價值約合12萬億美元。其中,黃金飾品佔比在一半左右,以金條、金幣等形態存世的投資實物佔比四分之一左右。
其餘部分則用於各種工業用途或由其他金融機構持有。這個量實際上並不大,黃金的稀缺屬性依然很高,各國都在積極勘探,但得到的結果卻難以令人滿意,因為:剩餘可開採的黃金不多了。
地球,究竟還剩下多少可開採的黃金呢?
世界黃金協會給出的答覆是“不足5.2萬噸”——就算這些能全部開採出來,再加上人類歷史上已開採出來的黃金,合計為26.1萬噸,摺合美元在15萬億左右,根本不夠用啊。
這無疑是給金本位支持者潑了一盆冷水,地球上的黃金太少了,早已不能滿足各國人民的需求。金本位的缺點過於致命,淹沒在歷史中是必然選擇,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貨幣的要求。
南生相信那些支援、主張“恢復金本位”的學者,也能看清楚這一點,但他們還是在積極提倡。背後的原因,或者說他們的真正目的不是要“真的要恢復金本位”,而是要揭露信用貨幣的缺陷。
就像米塞斯所說的那樣,黃金有一大特性是現在所有國家、地區的“信用貨幣”所不具有的,那就是:黃金是印不出來,無法“賴賬”。
是的,您沒看錯!信用貨幣具有“賴賬和掠奪”屬性
當前各國的貨幣都是央行(或類似央行的機構)在發行,以政府未來的稅收做擔保,典型的代表是美國。美聯儲透過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向美國財政部和市場投放資金——這些錢,是美聯儲憑空印出來的。
美國財政部承諾,待他們發行的美債到期後,還本並支付利息。美聯儲拿到本金後,再銷燬。利息還可以用來作為維持機構存在的資金來源。看起來很完美的樣子,印鈔是有一套合理機制的。
還有一部分國家、地區的貨幣當局採取的是緊盯著美元,與美元的匯率保持窄幅波動——例如中國香港,沙特、阿聯酋。這些國家、地區的貨幣當局本質上是將貨幣發行之權“變相轉移給了美聯儲”。
此外,又有一些國家的貨幣發行,一部分是建立在以本國政府的未來稅收做擔保,一部分則是建立在外匯佔款。這個外匯佔款,就是外匯儲備對應的那部分由本國央行向市場投放的本國貨幣。
後者的典型代表,就是咱們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出口企業都會將他們賺到的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俄羅斯盧布等外幣賣給央行,換成人民幣。
央行沒錢時,只能印製鈔票來滿足企業、居民的換匯需求,從而形成了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的行為。
無論是上述何種形式下誕生的信用貨幣,都容易產生通貨膨脹。有的國家控制的嚴格一些,通脹水平偏低。有時在經濟發展不及預期的背景下,在短暫時間內還會出現通縮。
有些國家的貨幣當局“懶散、或是有意為之”,通脹高企,而且是長期處在高位。典型的代表就是土耳其、阿根廷、委內瑞拉、巴西等國。
換言之,在信用貨幣時代下,通脹只會遲到,不會不到!即便是號稱嚴謹、科學、理性的美聯儲,不也時常大肆增發貨幣,在給本國帶來通脹的時候,也經常對外輸出通脹嗎?
美國政客不止一次聲稱: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印製鈔票,而且是超過市場的需求。對這些掌權者來說,他們發行貨幣的成本趨近於零。但企業、居民等賺錢的成本卻是很高的,兩者不匹配啊。
更加重要的是,多國貨幣當局都在有意或無意地利用通脹來稀釋債務,也就是變相“賴賬”!是啊,美國政客不止一次表示他們不會賴賬,聲稱美國一定會按時償還美債,美債是安全的。
可問題是:我們在數年前支付1萬億美元購買的美債,在美聯儲數次大規模增發貨幣之後,這價值仍是1萬億美元的美債能買到的商品數量大概只有以前的70%或80%,兩到三成的損失,被賴掉了。
埃爾多安——土耳其總統,很有可能就學到了精髓。企業、居民辛苦生產,在上半年賺到了10億里拉,其實際購買力在下半年就降至5億。其中的5億里拉,就被土耳其官方變相拿走了。
一些有良知的經濟學者對此深惡痛絕,主張呼籲恢復金本位。他們知道金本位不可能再恢復了,只是藉此讓世人知道“信用貨幣”的缺陷也很大、很大。
南生看來,唯有建立超越國家主權的世界貨幣體系,並以此作為國際儲備和貿易的結算工具,才有可能終結當前各國信用貨幣的弊端。但世界尚未統一,這種想法無異於天方夜譚。本文由南生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