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一直被許多人認為國內第一白酒,在某些場合一度被認為是標配,而茅臺自從2001年登入A股後,從最初的幾十元漲到如今的2800元高位,一個賣白酒的,既不符合科技公司對於市值的估值,也不符合能源巨頭對於壟斷的定義。
一家白酒公司,市值怎麼能夠這麼離譜?
茅臺市值最高時曾經一度高達3.3萬億,這是一個非常離譜的數字,因為茅臺所在地貴州省一年的GDP也沒有2萬億,最關鍵的是,一家賣白酒的公司,消費頻次低,價格高,股價能夠漲到今天,屬實有點匪夷所思。
茅臺現在股價下跌,引發巨大的利益虧空,誰來買單呢?
這個問題當然很好解決,股價下跌的損失,當然是由高位接盤者或機構來買單。
不過就眼下來看,茅臺依然算不上巨大的虧空,只能說與之前相比,投資者賺得更少了而已,即便現在茅臺持續下跌,但與其高位相比,也僅僅只是下跌了4成而已。
從所謂的投資理念來看,我個人認為茅臺的股價可能就和旗下的“飛天茅臺”酒一樣,名不副實。
一瓶茅臺酒,標準售價1499元,被市場無情炒到三千多元,相比原售價,高了近乎兩倍之多,這說明什麼?從供需的關係來看,這說明茅臺供不應求,這說明市場看好茅臺的議價能力和其商品價值。
但這僅僅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這就好比房地產的價格上漲,當然有一部分供不應求的因素在其中,但除去供不應求之外,除了稀缺之外,當價格上漲到某種高度,是不是也像當年的鬱金香一樣,存在著一定的泡沫呢?
從市場的非理性來看,人們同樣也會受到情緒的左右,市場稍有風聲,人們就會做出巨大的反應。
例如現在A股和港股市場跌的很慘,尤其是港股創下了08年之後的最大跌幅,這說明資本市場是收到了一些風聲,並做出了及時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具體到行為上,其實就是漲跌。
人們用錢做決策,當然不會輕易不會馬虎,市場的上漲反應了某種看好,而市場的下跌則反應了一種擔憂,一種對未知事物和不確定性的擔憂。
而茅臺的下跌,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市場喜歡茅臺,但另一方面,泡沫化的存在被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所左右,這也是導致茅臺如今市值下跌的一個普遍因素。
其實茅臺的下跌,我個人認為是一種必然。
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說,蕭條的唯一原因,就是建立在債務之上的繁榮。
為什麼股價有高有低?過度的繁榮和上漲,換來的一定是市場的非理性投機行為,當人們普遍相信一種東西的價值併為之付費的時候,這種相信就會逐漸演變成一種非理性的行為,人們不再計算市盈率、不再計算營業額和利潤,只是盲目買入,而這種盲目的買入和跟風,在遇到市場風向變化時,一定會迴歸均值。
迴歸茅臺本來的實際價值。
人們購買茅臺股票,當然是相信茅臺的價值,進而相信茅臺會進一步上漲,從而讓自己獲利,這是給予現實和利益的交易,這是股票市場的本質。
但我們知道,茅臺一方面背靠貴州茅臺鎮,每年的產酒量應當是相對固定的,在供給不變需求大漲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漲價,用價格來區別需求。
但茅臺沒有漲價,於是二手和黃牛價格成了市場價,茅臺雖然售價1499,但我們都知道,茅臺的市場價其實是三千多,這就是供給失衡帶來的結果。
但當經濟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股價下跌的又何止是茅臺,從蘋果到微軟,包括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公司,再到特斯拉、阿里、騰訊,幾乎所有的科技公司股價都在下跌,這說明風向不僅僅是在A股和港股,而是在整個全球金融市場。
資本的力量可以有效助推現實企業的發展,而企業的發展又能夠為投資者帶去收益和分紅,這是一個雙向的正迴圈,有漲就一定會有跌,但茅臺猛漲了一年多,似乎人們也開始真的相信,茅臺不應該下跌。
這真的可能嗎?
從某種意義上講,房子和茅臺沒有什麼區別,市場有漲有跌,這是自然的週期性以及經濟規律,茅臺能上漲自然也能下跌,如果有人說自己因為茅臺的下跌而損失了巨大的財富,並以此為理由要阻止茅臺股價下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可以看到不少人因為房價下跌,而攔在開發商門前,久久不願離去,這些人的訴求很簡單,希望能夠彌補下跌的房價帶來的損失。
你看,人們的潛意識是非常可怕的,市場有漲有跌,為什麼茅臺和房子就不能漲跌呢?難道說,他們是公有品?
如果真的是公有品,我們知道那應該免費才對。
因此,暫不說茅臺現在還沒有達到虧空的地步,即便是虧空了,那也不過是正常的漲跌行為,如果說該由誰來買單的話,我相信對每一個股民來說,他們都曾經為此買過好幾次單了。
茅臺不會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