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何去何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拆遷或是第一選擇
原地推倒重建
也似乎只發生在鄉村
然而
在南昌市東湖區三經路7號
(原南昌市公安局東湖分局住宅樓)
的業主們
卻做到了原拆原建
在原址的基礎上
出資籌建兩棟四層的住宅樓
11月19日
“三經路7號”原址
重建的兩棟新樓主體已完工
內部正進行隔牆等施工
再過約7個月
這裡的32戶居民就可以
原地入住,喜遷新居
“50多歲”住宅樓“老毛病”頻發
牆體嚴重開裂、外牆不斷滲水
“三經路7號”建於20世紀70年代,由兩棟高4層的住宅樓組成,住著32戶人家,至今已逾50年。歲月侵蝕,房屋牆體嚴重開裂、漏水問題頻發,時刻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房子是磚混結構,牆體沒用水泥,頂樓也是用瓦片蓋的,剛搬進來時,環境還不錯。可時間一久,問題全都冒出來了。”在“三經路7號”居住了15年的陳先生說,房子牆面時不時“脫皮”,臺階上都是破損的痕跡,居民們含住得很糟糕。
每逢下雨,該處居民樓的情況更糟糕。“因年久失修,單元樓頂多處漏水。4樓已經無法住人。”陳先生是單元樓3層的住戶,只要下雨,雨水就會順著4樓流到3樓他的家中,每當這時,他家就得準備五六個盆子來接水,甚至盆子不夠時還要用洗衣機來接水。
“住在這裡最怕下雨天,尤其是晚上,因為漏雨折騰一整晚,睡也睡不好。”陳先生無奈地說,房屋老舊帶來的漏水等問題歷經“縫縫補補”卻始終無法根治。最後,實在沒辦法,他只好出去租房子住。
經鑑定,“三經路7號”被認定為D級危房。“由於房頂上的瓦片年久失修,導致外牆不斷滲水,陽臺水泥的表面也裸露在外。”陳先生苦惱地說,這不僅對業主造成了困擾,還給過往行人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簡單修繕,無法根治這棟樓的“老毛病”。
於是,有部分業主提議,自籌資金在原址上“原拆原建”。然而,在籌建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
超九成業主自籌資金
2400元/平方米重建新房
2023年5月,業主開始商議“三經路7號”危房解危改造專案;6月25日,包括陳先生在內的5人業委會正式成立。“從業委會成立到當年11月,我們共開了8次碰頭會,因為自籌資金一直沒有商量妥當,所以重建之路又暫時擱淺。”陳先生說,直到2024年3月,“三經路7號”危房解危改造專案才重新啟動。
讓居民們感激不已的是,“三經路7號”危房解危改造專案的審批過程得到了東湖區政府相關部門的協助支援,一路“開綠燈”。東湖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危房辦主任付佳介紹:“審批過程十分複雜,涉及8個部門、需蓋8個章,但政府、街道以及社群為其開通‘綠色通道’,手續很快辦理成功。”
“三經路7號”危房解危改造專案最後商討的方案是:業主自主籌資,以每平方米2400元的價格,對這兩棟危房進行徹底拆除、原址原面積重建。
2024年4月,住宅樓開始圍擋,並通知業主搬遷;8月12日正式動工拆除。其間,前後共召開了近10次業主碰頭會。
在籌備過程中,儘管大部分業主願意自掏腰包,但還是有部分居民為此“犯了難”——32戶業主中,起初有5戶業主表示反對,和業委會僵持不下。不過,經過幾個月的溝通,32戶業主中有30戶業主同意出資籌建,工程得以順利推進。
“我家房子面積106平方米,重建費用大概30萬元,花這些錢能讓居住環境大變樣,很划算。”業主鄒先生表示,因為兩棟樓的周邊設施配套好,也住了很多年了,所以在提出重建之初,他就積極響應,願意自己出資把危房變“新房”,住著更加安心。
兩棟住宅樓現已封頂
預計2025年6月底竣工
今年9月20日,“三經路7號”1、2棟危房改造工程正式開工。11月19日,施工現場已被圍擋,室內隔牆等工作正有條不紊推進。據瞭解,兩棟住宅樓於10月25日封頂,預計2025年6月30日竣工。
對於即將實現的“新居夢”,包括陳先生在內的業主都滿懷憧憬。“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來看一下施工進展情況,因為是自己出資,所以對房屋質量也很上心。”陳先生表示,以前的空調外機是裝在陽臺的外牆上,很危險,新房建好後,每家每戶都有了飄板來裝空調外機。
“我都規劃好了,我家客廳到廚房都要鋪上瓷磚,兩個房間就要用木質地板。”陳先生在談及自己即將裝修的新家時,很興奮地說,原先廚房和衛生間是分開的有點佔地方,現在自籌重建後,他要好好規劃一下。
“只要老百姓有需求,符合相關規定,依法進行審批,就可以申請,以此消除危房的安全隱患。”付佳介紹,目前在東湖區,除了“三經路7號”以外,還有另外3處地方,在進行合法審批後,也採取了“原址原建”的方法。
周澤涵、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李巧值班編輯:吳雅琴校對:張竹影值班主任:周豔華值班編委: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