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國商務部宣佈將“加強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管制”,嚴控對美出口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物資。外媒普遍認為,中方的最新舉措是對美國出口管制行為的迅速反制。
據路透社當地時間12月4日報道,此項限制措施在美國對華新一輪晶片禁令的第二天出臺,意味著兩國之間圍繞著貿易衝突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升溫。許多美國相關行業人士或是埋怨美國沒有聽懂中國的暗示,“讓靴子落了地”;或是表示已經計劃在美國開發新礦,暗示“能幫助美國頂住壓力”;又或者是倒打一耙指責中國將關鍵資源“武器化”,並認為“真正的解決方案是美國開發新礦自產原料”,吹噓“這是重啟美國製造業時的最好策略”。
早在去年8月,中國商務部就已經出臺了對稀土資源的出口限制措施。據路透社分析,本次新公佈的出口管制措施可以視為前者的“加強版”。中國海關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中國並沒有向美國出口任何粗製或精製的鍺或鎵。而去年同期美國式這兩種資源第四和第五大出口市場。
《紐約時報》報道稱,中國生產了世界上幾乎所有制造半導體等先進技術所需的關鍵礦物。雖然這一說法有些誇張,但綜合各方資料,當前中國的銻礦開採量佔全球的約48%,精煉鍺產量佔世界的約59.2%,精煉鎵產量佔世界的 98.8%。
國內生產線正在應用新的稀土浮選工藝 中國地質調查局官網
此次被宣佈出口管制的鎵、鍺、銻等都是半導體、紅外技術、光纖、光伏等產業的關鍵材料。據《紐約時報》介紹,此前中國一直供應美國54%的鍺,53%的鎵。自1987年以來,美國就沒有再開採過用於半導體的鎵。當前美國進口的鎵中有26%來自日本,21%來自中國,19%來自德國,此外還有幾家較小的供應國。
據路透社報道,許多經濟界人士都擔心中國加強對美稀土出口管制會對美國相關行業造成強烈衝擊。許多人還開始擔心中國未來將限制範圍進一步擴大到用途更廣泛的鎳或鈷等領域。
美國地質調查局上個月的一份報告警告稱,中國全面禁止鎵和鍺的出口可能會給美國經濟造成34億美元的直接損失,並引發供應鏈執行受阻的連帶效應。
《紐約時報》則將中國的相關出口限制措施,與2010年中日發生領土爭端期間中國對日本實施的稀土金屬出口禁令聯絡了起來。儘快那次對日稀土金屬出口禁令時長僅有兩個月,但已經讓許多日本製造商深感不安。儘管這一說法有些誇張,但日本廠商在禁令後才意識到“中國供應著全球99%的稀土金屬”。
美國Talon Metals公司的託德·馬蘭向路透社抱怨道:“中國一直在暗示可能會採取這些措施作為回應,美國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吸取教訓?”馬蘭所屬的塔隆金屬公司正在嘗試開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座鎳礦,並在密歇根州進行鎳礦勘探。到2028年,美國當前唯一的一座鎳礦就將枯竭。
諮詢公司Project Blue的聯合創始人傑克·貝德則向路透社表示:“(中國的)這一舉措大大加劇了供應鏈的緊張局勢,西方原材料的獲取已經很緊張。”
英國《衛報》援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駱明輝的分析:“此舉顯然是對美國的報復性打擊……這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中國並非完全被動,在晶片方面,中國也可以打出一些牌來回應美國。”
針對中國的最新限制措施,美國白宮發言人表示當前正在進行相關評估,但將採取“必要措施”予以應對。這位發言人表示:“這些新的管制措施凸顯了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以降低風險和使關鍵供應鏈從中國分散的重要性。”但他沒有透露更多細節。特朗普的代表也沒有立即對中國的限制措施發表評論。
事實上,美國也參考了日本被中國實施稀土金屬出口禁令的經驗,已經開始為中國禁止對美出口關鍵資源做準備。根據《紐約時報》的介紹,幾十年來美國的許多工廠已經關閉,這反而促使美國開始從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進口半成品材料,降低了對中國原料的依賴。
另一方面,美國也開始投資國內的採礦業。倫敦一家名為Guardian Metal Resources的公司的執行長奧利弗·弗裡森表示,該公司已經計劃在內華達州開採鎢礦,暗示這或許能幫助美國彌補中國管制出口“超硬材料”帶來的缺口。他表示,在內華達州建立一個新的鎢礦將需要近三年的時間,並自誇到:“我們的進展相當迅速。”
在美國政府支援下,正在愛達荷州開發銻礦的Perpetua Resources公司則指責中國將其對重要資源的控制“武器化”。其執行長喬恩·切裡表示:“現在是認真對待美國礦產資源並確保我們的未來的時候了。”
資料圖:稀有金屬銻
中國以外最大的鎢礦開採商Almonty Industries的執行長劉易斯·布萊克也表示:“真正的解決方案是在美國生產這些礦物,但開發新礦是個快不起來的事情……美國可以迅速恢復購買和儲存關鍵礦產,儘可能從國內採購,必要時從盟友採購。這是我們在努力重啟美國製造業時的最好策略。”
就在中國宣佈升級“加強對美出口管制”的前一天,美國商務部宣佈了新一輪的對華晶片出口禁令。美國將約140家中國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同時還限制了向中國出口先進儲存晶片、先進軟體和半導體生產裝置。據路透社分析,這是拜登政府為了阻止中國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發展的最後幾項大規模舉措之一,預計特朗普也會延續拜登政府的這一政策方向。
就加強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出口管制的相關問題,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近年來,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濫用出口管制措施,無端限制有關產品對華出口,並將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清單進行打壓遏制,嚴重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嚴重損害企業正當合法權益,嚴重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方決定加強有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管制,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同時中方願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加強出口管制領域對話,共同促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除中國商務部官方的表態之外,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通訊企業協會也罕見地同日發表宣告,呼籲國內企業主動採取應對措施,審慎選擇採購美國晶片,尋求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晶片企業的合作,並積極使用內外資企業在華生產製造的晶片。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在宣告中說:“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不僅損害了中美兩國企業的利益,也極大增加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成本……美國晶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中國相關行業將不得不謹慎採購美國晶片。”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