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2025年到來,中國內地萬億GDP城市仍然定格在26席。
在剛過去的2024年,我國沒有新增一座萬億城市,這是過去10年來第二次出現斷檔。
雖然第五次經濟普查全國GDP調增3.4萬億,大城市普遍從中受益,但仍未能將任何地方直接送向萬億俱樂部。
萬億城市擴容為何擱淺?誰將是下一個萬億城市?
01
萬億城市,何以誕生?
萬億GDP曾是不可高攀的存在,向來被視為經濟強市的標誌,也成為城市經濟能級的重要象徵。
我國第一個萬億城市,毫無疑問是香港,時在1994年。
當時,內地經濟正處於爆發前夜,經濟第一大省廣東GDP不到5000億元。
直到12年後,2006年,內地第一個萬億城市方才橫空出世:上海。
雖然起步較晚,但增速迅猛,2024年上海GDP已率先邁過5萬億大關。
以上海為起點,2008年北京,2010年廣州,2011年深圳、天津、蘇州、重慶集體突破。
2014年之後,萬億城市呈現井噴之勢,幾乎每年都有新成員誕生。
2020年更是出現濟南、西安、合肥、福州、泉州、南通6城集體晉級的盛況。
然而,2020年之後,萬億距俱樂部擴容之路開始放緩。
過去4年,只有東莞在2021年,煙臺、常州在2023年晉級。
而2022年、2024年均付之闕如。
迄今為止,我國內地共有26個萬億城市,加上香港共有27席,幾乎覆蓋了所有的直轄市、強省會和製造強市。
雖說萬億城市早已不再稀缺,但集中於部分經濟大省,南北差距、東西差距仍舊存在。
從南北分佈來看,南方共有20城入圍,北方僅有7城,分別是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西安、煙臺,山東一省就佔了近半壁江山。
從東西分佈來看,東部沿海省份佔了3/4左右,中部共有武漢、長沙、鄭州、合肥4地入圍,而西部只有重慶、成都、西安三城,中三角、西三角特徵鮮明。
從省域來看,江蘇以5座城市躍居首位,廣東4席,山東3席,浙江、福建都是2席,其他為四大直轄市和中西部強省會。
在內地31個省份中,還有超過一半地區沒有萬億城市,包括東北三省、河北、江西、雲南、廣西、山西等地。
這些省份,亟待打破零的尷尬。
02
萬億城市擴容,為何突然擱淺?
從萬億城市晉級之路可以看出,當主要城市全部突圍,萬億城市爭奪戰的焦點,已落到普通地級市身上。
未來2-5年,第27-30個萬億城市,或將在唐山、徐州、大連、溫州、瀋陽、廈門、昆明、紹興、石家莊、榆林等地產生。
不難看出,這些備選城市,多數都是普通地級市,或是所在省域經濟體量相對有限的省會。
一方面,一般城市與中心城市差距越來越大,出現明顯的經濟“斷層”現象。
城市發展,受地理區位、行政等級、國家戰略、產業格局影響,並非純粹由市場力量推動。
在行政對資源具有主導力量之下,越靠近權力中心,級別越高,資源配置能力就越強。這在我的《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如果說在國際大迴圈時代,得港口之利的沿海城市,還有藉助外貿異軍突起的可能;
那麼國內大迴圈時代,普通地級市與中心城市的差距正在繼續放大。
且不說一些經濟體量有限的省份,即使是省會,匯聚的資源也相當有限
至於普通地級市,城市能級稍遜一籌,且受到省會虹吸效應的拉扯,更多隻能靠自身產業突圍。
另一方面,高增長一去不復返,大投資模式受到越來越多掣肘,城市發展已無任何捷徑可走。
過去幾年,受到超預期衝擊、地緣變局和新一輪科技革命衝擊,連一線城市都面臨巨大的穩增長壓力,遑論一般地市?
同時,債務高壓的存在,產能飽和的困擾,讓整個社會開始反思過度基建乃至無效基建的危害,投資拉動經濟模式到了轉折點。
其實,早在四五年前,一眾城市就將2025年列為萬億突破的時間表。
但這兩年,幾乎所有城市都悄然淡化這一指標,甚至不再提及。
因此,隨著我國經濟體量不斷擴容,萬億城市還會持續湧現,但萬億晉級之路,不會再那麼快了。
03
萬億GDP,含金量還有幾何?
上海破萬億的2006年,我國經濟體量只有20多萬億;
而廣州、深圳突圍的2010年前後,我國GDP只有40萬億。
彼時,萬億GDP城市堪稱“萬裡挑一”的存在,萬億城市與經濟強市之間,的確可以直接劃等號。
如今,我國經濟體量已超130萬億,相當於2010年的三倍以上,大國大城、大群大圈的格局初步形成。
當萬億GDP城市多達26個乃至向著30個邁進之時,萬億GDP的影響力和含金量自然大打折扣。
其一,對於中西部、東北地區來說,萬億GDP仍是經濟大市的敲門磚。
在非經濟大省中,萬億GDP意味著獨當一面的能力,在欠發達地區更意味著引領區域發展的可能。
畢竟,我國內地31個省份中,還有一半省份沒有萬億城市。
偌大的東北仍舊付之闕如,誰來擔起引領之責,至關重要。
其二,對於東部發達省份來說,萬億不再稀缺,2萬億GDP正在成為新的競爭起點。
目前,我國內地已有9個2萬億級城市,包括京滬渝三大直轄市,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以及蘇州、成都、杭州、武漢。
面向未來,南京、天津、寧波、青島、長沙、鄭州都在向著2萬億進軍,有望在2025年-2030陸續完成突破。
其三,規模之大不等於競爭力之強,衡量城市發展,不能只看總量,更要看產業結構與創新動能。
我國是廣域型市制,城市只靠擴容就能不斷做大體量,但這樣體量只是規模之大,不等於實力之強。
在經濟不同發展階段,驅動模式截然不同:究竟是大投資拉動的增長,還是靠創新驅動帶來的新動能;究竟靠短期的刺激,還是長期的產業升級。
換言之,增長不是關鍵,怎樣的增長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