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華西醫院以提升患者門診體驗為出發點,成立了疑難病會診中心,開啟了疑難病會診工作;2013年5月開始探索MDT門診;2016年初開始啟動MDT聯合門診改善計劃。其“策略金字塔”的基礎,就是透過頂層設計,成立組織、建章立制。
撰文丨燕小六
睡覺打呼嚕,常人看來可能是“小病”。Z女士怎麼也想不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下簡稱華西醫院)會為此設定“多學科聯合門診(MDT)”,安排4個科室醫生、問診半個多小時。
來華西醫院前,Z女士已經知道孩子的病根,“腺樣體2度肥大。看了幾家醫院,給的治療方案不一樣。同一醫院、不同科室說得也不同。兒科覺得要手術,五官科認為暫時不用”。
這就是傳統專科診療弊端。各科醫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為患者服務,但科室之間缺乏溝通,結果是患者就診週期長、診療效率低、就醫成本高、看病滿意度低。
為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我國基於現代醫學模式轉變,提出發展MDT。華西醫院作為我國西部疑難危急重症診療的國家級中心,每年患者服務量超800萬人次,巨大的就醫需求促使該院不斷完善MDT及相關制度。
經過15年實踐和摸索,該院基於機制、流程、協同、資訊化建設等多方面,確立了一系列MDT管理要素,包括成立組織、建章立制;明確MDT新病種申請標準及患者准入標準;運用資訊化手段,實現專家門診、MDT聯合門診及多科疑難會診等高效聯動,最佳化診療流程,改善醫患體驗度。
截至2023年10月末,華西醫院共形成88個MDT,其中腫瘤類MDT34個、非腫瘤類MDT54個,涵蓋疑難複雜疾病、罕見病等多領域。按照國家衛健委《疾病分類程式碼國家臨床版2.0(2022彙總版)》,相關MDT覆蓋1819個病種。
受訪者供圖
做好MDT第一步:
建立制度,實現可持續
截至目前,業界對MDT的定義尚未完全統一。其實施形態、模式也因地而異。一般來說,醫院、醫生會根據自身實力,以病種、系統或分期來設計MDT,定期或並不定期地邀請本院多科室專家,集中討論篩選出來的病例。有的醫院會根據醫生意願、建立“專家庫”,按患者病情,抽調MDT人員。有的更像是幾個醫生組建興趣小組。
患者能不能進入MDT、會由哪些醫生參與,有時靠運氣。有些時候討論很成功,但患者只是得到一個建議,很難轉化於臨床治療。缺乏制度保障,自發組建的興趣小組隨時會因工作壓力、診療分歧、人情冷暖等因素而解體。
覆盤MDT發展現狀、問題和瓶頸後,2016年初,華西醫院以提升患者門診體驗為出發點,啟動MDT聯合門診改善計劃。其“策略金字塔”的基礎,就是透過頂層設計,成立組織、建章立制。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門診部主任、黨支部書記萬智告訴“醫學界”,醫院在門診部建立“罕見病中心”,下轄疑難病會診中心、罕見病診療與研究中心。迄今,門診部罕見病中心已制定一系列MDT管理規範和制度。
目前MDT新病種的成立包括“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兩種方式。針對前者,各學科可以根據發展需要,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向醫院提出申請。就後者來看,各個專病中心成立後,醫院會積極推動成立相關MDT,以支援學科發展。
申請MDT新病種時,要確定MDT名稱、牽頭科室及團隊負責人、團隊成員、聯絡員,並確定開診時間和地點、收費標準、患者准入條件等。每個MDT團隊需由3個及以上科室組成,團隊負責人是正高職稱,出診專家原則上是副高及以上職稱。每個科室至少要有2名醫師,實行A、B角模式,以保證門診連續性,實現“應開盡開”。
“門診部會稽核申請資料,查閱該MDT涉及病種的後臺資料,瞭解患者是否普遍存在院內輾轉就診經歷等。有些病種可能罕見,很久才有一例,但它切中就醫痛點,就可以開展MDT聯合門診。”門診部罕見病中心科長何謙說。
新申請的MDT門診一旦透過稽核,即可排班開診。門診部提供製度、裝置、場地等支援。華西醫院的日均門診量約1.7萬人次,門診樓常年人頭攢動。醫院劃出門診一樓A3區作為專區,並細分各MDT門診坐診時段和診室。比如“口呼吸與顏面生長發育MDT”是每週二12:30-14:30出診。“疑難關節疾病MDT”則是隔週二16:30開始。
《MDT聯絡員工作職責》明確指出,聯絡員原則上是工作兩年及以上的本院醫師。主要任務包括稽核每個患者在掛號時提交的基礎資料,確保符合准入條件者能看上門診,以保障MDT門診質量。針對那些掛了號、但不符合MDT准入條件者,聯絡員要做好轉診和解釋工作。
何謙表示,經過多年發展,該院MDT聯合門診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四固定”“兩標準化”“兩靈活”的工作制度。
四固定:MDT門診看診病種、專家團隊、看診時間、看診地點固定;
兩標準化:MDT病種申請和成立流程標準化,患者就診流程標準化;
兩靈活:定製化新增團隊外專業,按需安排團隊內出診醫師。
為最佳化效率,華西醫院還區分MDT門診和多科疑難會診。前者適合診斷明確、需多學科治療的患者;後者傾向於診斷不明、涉及多器官系統疾病者。此外,前者可由患者主動求診;後者僅限本院副高及以上級別的醫生髮起,由看診醫生根據患者病情推薦參與會診的科室及亞專業。
受訪者供圖
用好資訊化,醫患都省力
MDT的核心是跨學科融合,資訊化和數字化是制約其開展的客觀因素。在部分醫院,患者的病史資料、影像和檢查檢驗結果無法在院內完全公開。不同科室撰寫病歷、病史的習慣有差異,參與MDT的專家們首先得花時間收集、整理患者在不同學科的診療資料,從中抽絲剝繭、捋重點。
此外,我國患者習慣到大醫院、找專家、看專科。不少MDT是由接診醫生推動或介紹的。但大型綜合醫院長期存在掛號難題。有些醫生也不清晰會診轉診標準。有需要的患者因此滯留在流程中。
資訊化建設是重要的解決手段。華西醫院在醫生端、患者端雙雙發力。
該院的門診HIS系統和“網際網路醫院”醫生端均配置“一鍵推薦MDT”功能。醫生看診後,能在後臺直接看到MDT准入條件、必備檢查檢驗資料,推薦患者進入MDT。也可以根據患者病情需要,直接為其預約MDT號源,有效簡化患者進入路徑。
患者能在網上預約通道進入“多學科會診”預約。線上預約時,患者能看到MDT團隊簡介及接診條件等,就診形態分線上、線下兩種。患者自行預約時,要先填病史、上次就診時間、醫院、診斷等內容,上傳檢查檢驗、出院記錄等資料。
MDT聯絡員在移動端提前稽核網約患者資料,瞭解患者病情。MDT看診前,聯絡員會填入患者基本資訊、就診的MDT病種、主訴、現病史、既往史、輔助檢查結果等內容。MDT看診後,團隊醫生討論要達成綜合診治意見,參與者還輸入電子簽名,最終形成結構化的MDT電子病歷。
一旦申請到MDT門診,患者手機會收到就診提醒。內容細至到院時間、就診時間等。醫院自研的簡訊平臺也會給MDT團隊醫生髮提醒訊息,通知其最近一次MDT時間、地點、待診人數。
問診結束後,患者若有後續診療需求,MDT團隊內專家可以一鍵將患者轉診給團隊內其他醫生,為患者提供連續性就診服務。至此,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全流程閉環服務達成。
華西醫院與華西第二醫院、華西口腔醫院攜手打破院際壁壘,開展院際MDT和院際多科疑難會診,形成了華西醫學中心各附屬醫院相關專家參與的院際多學科診療模式。目前,門診院際疑難會診系統已經實現跨院會診申請、邀約、跟進等。
受訪者供圖
診費沒漲,醫生為何積極想幹?
MDT的規範開展,有效地解決了患者“急難愁盼”問題。華西醫院調查顯示,2022年,該院多學科診療患者滿意度為100%;透過個性化排班、簡訊通知分時段候診等舉措,患者候診縮短至0.5小時,較2021年都有進一步提升。
這符合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高解春團隊完成的“中國公立醫院多學科協作診療(MDT)管理模式研究和推廣應用實踐”及其結果。根據專案調研,85%的MDT患者認為,相較於傳統門診,MDT門診就醫“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70%左右的受訪患者願意將MDT推薦給自己的親友。相比過去多次掛號、反覆陳述病情求醫,患者普遍更傾向於一站式、個性化的MDT診療方式。
MDT對醫生、科室、醫院也獲益顯著。
不同學科間的診療方法不斷融合,有助於適宜新技術的發展和診療方式的最佳化。目前,華西醫院MDT聯合門診湧現臨床新技術超過30項。其中,腦垂體瘤MDT成功完成1例世界最小年齡顱咽管瘤患兒經鼻內鏡切除手術及世界罕見混合性生長激素泌乳素細胞腺瘤幼兒雙鏡聯合手術;先天性心臟病MDT成功完成全國首例危重新生兒主動脈縮窄支架植入術;肝癌MDT成功完成首例肝靜脈系統栓堵術(LVD)誘導下的第二階段根治性肝癌切除術等……
截至目前,各團隊發表基於MDT的SCI總量超400篇,開展MDT相關專案近百項,收穫了多項重量級授牌。
MDT管理模式對醫院人力資源配置、醫生診療行為管理、績效管理、患者管理、病案管理等,都提出較高管理要求,促使醫院管理向更加精細化、科學化和規範化發展。
“為推動多學科診療發展,醫院經常會表彰優秀MDT,鼓勵他們做經驗分享,以提高全院疑難重症診療水平。”何謙坦言,目前MDT聯合門診按參與專科每科90元收費,若MDT團隊有4個科室4位專家出診,診費為360元,但看診一位患者往往需要半個小時左右,明顯多於常規專科門診。
萬智表示,近年國家印發多份檔案,提出加強MDT門診建設。“華西醫院一方面積極向優秀者取經,一方面靠自己摸索。未來,我們希望完善基於網際網路+的MDT資訊平臺建設,完善制度、建立標準化MDT評價體系,形成疑難罕見疾病患者知識圖譜、管理路徑和輔助決策系統。”
來源:醫學界智庫
責編:田棟樑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