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一個神奇的藥品。
就算你從沒見過它,也一定知道它很危險。
但真正的「安眠藥老手」往往嗤之以鼻。
常有人搬出國學大師季羨林吃了七十多年安眠藥,精神矍鑠活到近百歲的經典案例: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也曾自曝過15年吃3000片安眠藥。
沒吃過的人恐懼,吃過的人「淡定」。
但吃十幾年、幾十年安眠藥入睡,似乎違背「常理」,這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一再強調安眠藥用藥每4周要評估,一般最多用八週,但實際臨床工作中會發現,常年自行用藥的人並不少。
常見的有2種情況:
部分患者主訴常年不換藥,吃很小的劑量就能睡得挺好。
反正吃的劑量特別小,而且有時候忘了吃藥,也能睡得著。
但想起來沒吃藥就失眠,那索性就斷斷續續吃了很多年。
只要能睡著,日子就過得去。
之所以要「四周評,八週停」,是因為大部分安眠藥一旦不規範用藥,就可能藥物依賴或成癮。
通俗講:越吃越多,越吃越停不下來,一旦停藥就會出現強烈的不適感。
不提苯二氮卓,就連新的Z類安眠藥,如果不按照規範劑量和療程使用,發生依賴和濫用的風險就會增加。
這類患者主訴的小劑量「長期」用藥顯然不符合醫學常識。
這也許是:把安眠藥吃成了安慰劑。
最初失眠時,本可以靠短期用藥和心理行為調整恢復睡眠,但未經診斷就自行長期用藥,形成了心理依賴和心理安慰。
通俗講:很可能吃了一些沒必要吃的藥。
單純的失眠,少見。
絕大部分患者都共存著「千奇百怪」的身心症狀。
這很可能是因為焦慮。
焦慮和失眠是一對雙生子。
失眠的人大多伴焦慮,焦慮的人大多會失眠。
安眠藥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老大哥」苯二氮卓類藥上市已80年,在唑吡坦(Zolpidem)、佐匹克隆(Zopiclone)和扎來普隆(Zaleplon)這些新藥上市之後,「江湖地位」仍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具有明顯的抗焦慮作用。
一方面,導致焦慮症的原因遠不止失眠一個,還有遺傳基因、心理原因、社會壓力等。
另一方面,患者可能一直以失眠為主訴就診,忽略了或者淡化了生活中的焦慮相關症狀。
認識焦慮,才能改善焦慮。
詳細瞭解焦慮與失眠,參見下方文章:
對於這兩類患者,如果繼續長期吃藥,各類用藥副作用(包括成癮)都存在,但真正的「因」卻一直沒找到。
找到病因,精準診斷和治療,持續複診,逐步遵醫囑停藥,才是良策。
失眠的規範藥物治療,需要患者和醫生共同工作,逐步找到個體化用藥的更好方案。
瞭解規範用藥的大致原則是必要的:
客觀認識安眠藥的利弊,瞭解它科學的使用方法,避免長期用藥、超劑量用藥引起的藥源性疾病,才能更大程度避免藥物的「3分毒」,更大發揮出它的「7分好」。
當然,如果有條件、有精力、有時間,別忘了除了藥物「治標」,最好用心理治療(例如CBT-I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來「治本」。
我們治療失眠的終極目標不是「能睡著」,應當是:迴歸自然的睡眠。
稽核醫生:彭旭(北京安忻睡眠門診醫療主任,原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
插畫:金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