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出現頭痛、走路不穩、疲倦,要積極重視,早日就醫。
通訊員 |簡文楊、戴希安、張婷婷
突然雙腿無力、走路不穩、頭疼、嘔吐……困擾了11歲男童小華(化名)數月之久的怪病終於被查清了,原來是腦子裡長“東西”了,還不小!日前,據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下稱中山六院),該院神經外科陳文立副主任醫師團隊成功為小華解決了其病痛——腦幹室管膜瘤。
走路不穩、頭疼、嘔吐,
11歲男孩腦中竟藏大瘤?
今年11歲的小華,本應處在動如脫兔的時候,卻在一個多月前,常常感覺雙腿無力,走路也不太穩當,甚至有一次還踩空摔倒了。無奈的他只能一直騎腳踏車上學、回家,短短的路程卻讓他覺得容易疲倦,回家後需要躺在床上,久久才能緩過來。持續不斷頭痛、嘔吐,影響他的日常生活,也讓他感到害怕,但幼小堅強的他卻依然選擇了獨自忍耐,沒有和爺爺奶奶說。
最後由於頭疼得實在厲害,才請長輩給在外務工的爸爸李先生打電話。在家鄉醫院進行的頭顱MRI檢查顯示,小華的第四腦室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佔位性病變,其大小約為38mm*33mm*37mm。醫生初步考慮可能是髓母細胞瘤,而這一病變導致了腦積水和間質性的發生。
聽到這個訊息,李先生心急如焚,輾轉找到了中山六院神經外科陳文立主任,最終確診為四腦室室管膜瘤。
左:小華腦內腫瘤 右:腦部積水
7小時“繡花功夫”,
醫生妙手清瘤
儘管小華年齡尚小,且罹患的還是以往被認為手術“禁區”的腦幹腫瘤——在很小的範圍內集中有許多神經核團、傳導束和網狀結構等,手術易造成腦幹內的重要結構損傷,手術致殘及手術死亡率較高,預後不良。但陳文立認為其顱內腫瘤巨大,並壓迫第四腦室形成了腦積水,放任生長,將持續惡化。在充分溝通後,李先生同意放手一搏,儘快手術。
陳文立在床旁閱片
陳文立手術團隊聯合兒科、麻醉科等相關科室進行術前評估,形成相應預案,精心準備後為小華做了第一次手術。果然如猜想的一樣,小華的惡性腫瘤浸潤生長,與周圍正常組織邊界不清晰;術中還發現腫瘤起源於四腦室腦幹面至延髓背側,屬於腦幹腫瘤範疇,這個部位是呼吸、心跳中樞,大量維持覺醒、軀體運動感覺纖維在此處,術中隨時有心跳驟停風險;小華只有11歲,麻醉、手術壓力再加一籌……面對這些橫亙在操刀醫生面前的難題,陳文立沉著應對,落刀精準,起刀利落,一點一點將“壞”組織從正常組織中剔出來、迅速止血。手術如同豆腐上雕花,對醫生手法精準性、耐力永續性、力量把控度都是很大的考驗。歷經7小時,枕部正中入路四腦室-腦幹腫瘤切除術順利完成,小華術後即清醒。
約二十天後,陳文立團隊又為其行腦積水側腦室腹腔分流術,手術十分成功。
雖然有家人一直陪伴照顧,周圍的環境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因此對小華這個同期病友裡年齡最小的患者,陳文立團隊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暖心的照料。小華與主管醫生黃建平主治醫師成了意料之外的“爺孫倆”,每次黃醫生過去查房,小華都會開心地說黃爺爺過來看他了。術後小華恢復良好,效果立竿見影,走路狀況明顯改善。
小華術後頭部創口癒合
“頭不痛了。”小華終於展露歡顏。
“情況不錯,恢復得比較快!”李先生也很欣慰。
坐著輪椅進來的小華,出院的時候可以正常走路回去了,父子倆對神經外科的治療效果和服務都非常滿意。
專家提醒:
出現這種情況,小心腦幹腫瘤!
腦幹腫瘤,即生長於腦幹的腫瘤,其臨床表現與腫瘤的發生部位、型別及惡性程度等有密切關係。腦幹腫瘤型別較多,如膠質瘤、血管網狀細胞瘤、海綿狀血管瘤等,其中膠質瘤為惡性腫瘤,最為常見且患者多為青少年,多數患兒起病緩慢,頭痛不甚明顯,逐漸出現腦神經麻痺,其中以外展神經麻痺較為常見,以後相繼出現面癱、吞嚥困難、發音障礙、錐體束損害、步態不穩和共濟失調等,病程晚期患者可表現有顱內壓增高。CT掃描和MRI檢查可幫助醫師判斷腫瘤的生長型別。陳文立提醒,小兒出現頭痛、走路不穩、疲倦,要積極重視,早日就醫,儘早發現問題,至有經驗的醫院專科就診,儘早治療以獲得滿意療效。
陳文立介紹到,兒童腦幹腫瘤手術風險高,併發症常見,但近年來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迅速發展,使腦幹腫瘤手術效果明顯改善,已不再是手術禁區。腦幹是呼吸、迴圈的生命中樞,切除腫瘤時操作必須輕柔,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在瘤內分塊切除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於良性型的腦幹腫瘤,採取全切除手術方式是可以獲得根治效果的。此類微創手術,藉助先進的醫療裝置(例如顯微鏡、內窺鏡、神經導航、功能磁共振、神經電生理等)再加上手術醫生熟練精細準確的手術操作,解決病人的病變而不損傷或儘可能小的損傷周圍的正常結構(神經、血管和腦組織),最大限度的保護病人正常解剖結構和功能,使病人的神經功能不受損傷或儘可能小的損傷。
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責編:田棟樑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