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任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副主任委員,現任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常務理事,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消化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鄭萍教授的職業生涯一直在開疆拓土。如今,從醫40年的她繼續踏上創新探索之路:成立消化內鏡醫生集團,推動優質消化內鏡診療技術和服務模式的下沉。
作者|宋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選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據“看醫界”獲悉,日前,我國知名消化科專家、原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副主任委員鄭萍教授發起成立“鄭萍消化內鏡醫生集團”。
從參與籌建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消化科,到出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籌建一院南院消化科,再到組建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消化科,鄭萍教授的職業生涯可以說一直在“開疆拓土”。如今,從醫40年的她並未選擇慢下來,而是繼續踏上創新探索之路:成立消化內鏡醫生集團,推動優質消化內鏡診療技術和服務模式的下沉。
上海“消化一姐”成長記:從陰差陽錯到奉獻一生
1978年,在南京下放做知青的鄭萍得知國家恢復高考的訊息,成功考取了醫學院,並以優異成績完成了五年學業。1983年7月,剛畢業的鄭萍又以優異的成績被分配到南京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成為一名住院醫生。
在學習期間,鄭萍展現了驚人的天賦和努力,僅僅2個月後,她就被主任推薦前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進修。鄭萍回憶,當時正值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籌備成立之際,而仁濟醫院消化科在我國消化領域一直處於學科實力數一數二的領導地位。
在仁濟醫院學習期間,鄭萍遇到了對她職業生涯中影響最大的導師——中國消化病學奠基人江紹基院士。鄭萍回憶,當時江紹基院士已經不再帶碩士研究生,她卻憑實力破例成為了江紹基院士的“關門弟子”。
畢業後,鄭萍成功留在仁濟醫院工作,2002年,在仁濟醫院工作學習近20年的鄭萍成功晉升主任醫師,並參與籌建了仁濟東院消化科。2004年,她被調往上海交通大學第一人民醫院任消化科常務副主任、內鏡中心主任,主持第一人民醫院南院消化科的籌建和發展。2013年,鄭萍又前往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消化醫學部任常務副主任,組建了東方醫院南院消化科、普外科、內鏡中心。
鄭萍開疆拓土的經歷看似順風順水,但在當時年輕的她看來,命運似乎總是和自己“開玩笑”:她高考時想學的是其實是理工科,卻被分到了醫學院,她在大學期間主修的也不是消化,而是免疫學科。
命運的安排看似陰差陽錯,實際上卻是殊途同歸,後來鄭萍才發現,消化道其實就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而她在臨床中與患者感同身受所建立的羈絆,更是讓她深深愛上了醫生這個職業,並願為此奉獻一生。
醫患情感羈絆,引發對醫療模式的思考
或許是女性的特性使然,鄭萍的身上多了一份韌性和與患者的情感共鳴。她回憶道,當年作為一個外地女孩,孤身來到上海求學,如今她在上海有了很多知心朋友,這其中大多是她曾經的患者和家屬。至今,她還記得大學老師在課堂上說的話:如果患者不信任你,可能出門就把你開的藥給扔了。在往後漫長的工作過程中,鄭萍與患者之間的建立了難得的感情羈絆。
也正是因為這份羈絆和共鳴,她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在我們傳統的醫患關係中,醫生只管看病,患者也只有在生病時才會想起要找醫生,這樣的模式是對的嗎?
國家癌症中心的資料顯示,我國腫瘤發病前十名的病種中,胃癌、結腸癌、食管癌、肝癌等消化道腫瘤一直位居前幾位。資料顯示,消化道腫瘤早期是沒有症狀的,但治癒率很高,患者一旦出現明顯症狀往往已是晚期甚至已經擴散,以目前的醫療水平來說只能回天乏術。
據鄭萍回憶,幾十年前,她遇到過一名胃鏡檢查懷疑是惡性腫瘤的患者,當時胃鏡報告上明確標註了異常,但活檢卻沒有取到病變位置,因此病理顯示為癌前病變。由於患者缺乏醫療常識,沒有及時複診和隨訪,半年後再來醫院,胃部腫瘤已經擴散。
而另一件事更讓她悔恨至今。幾年前,一位朋友的母親因為腸道腫瘤找鄭萍開刀,考慮到因為飲食習慣等原因,腸癌具有家族聚集性,手術成功後她建議朋友自己也去做個腸鏡檢查,結果真的查出了腸道息肉。但鄭萍不知道這位朋友還有個弟弟,幾年後,朋友的弟弟查出了結腸癌晚期。更令人唏噓的是,這對兄弟倆都是醫生,但在胃腸道腫瘤面前,醫者卻不能自醫。
“我有這麼好的醫療知識和資源,卻連自己身邊的人都幫不上”,多年後回憶起這些經歷,鄭萍依然痛心疾首,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讓她意識到: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生死攸關。
建立消化疾病早篩體系:“願做上醫,不做名醫”
鄭萍曾說自己很喜歡扁鵲三兄弟的故事:“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喚醒大眾對消化系統癌症早篩、早診、早治的意識。
早在1997年,鄭萍在日本學習考察時就發現,日本的全民健診體系裡胃腸鏡是40歲以上人群的必查專案,因此日本中晚期胃癌的發病率很低,在確診胃腸道癌症的人群中,將近90%都是早期,晚期癌症的發病率只有百分之十幾。如果按照日本的標準,我國還有超過三分之二應該做消化道疾病早篩的人群從未做過胃腸鏡類的檢查。
基於以上種種經歷,鄭萍決心致力於消化道腫瘤的早癌的篩查和宣教,並於2015年成立了健康管理公司。
鄭萍表示,很多人每年都做體檢,但對檢查報告的分析和對高危人群的針對性篩查依然是很缺乏的:該查的沒查,不必要的重複專案卻每次都做。她想為高危人群制定針對性、有特色的健康管理規劃,做老百姓的健康規劃師:“雖然我們目前還不能完全預防腫瘤的發生,但我希望身邊的人能夠早診早治,降低消化道晚期腫瘤的發生率。”
鄭萍有一句人生格言:“我願為你做上醫生,不為自己做名醫”。儘管那時候她已經是消化界知名專家,被同行親切地叫做“大姐”,但在她看來,自己是否成為名醫不重要,她更願意為他人成為“上醫”。
甘當綠葉!成立消化內鏡醫生集團
2018年,鄭萍成立了自己的綜合門診部,為患者進行早癌篩查,雖然門診部運營的不錯,但鄭萍始終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實現普及消化道疾病早篩早防的理想,她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和更大的平臺。於是,她心中萌發了彙集消化科醫生同道們一起實現理想的想法,鄭萍消化內鏡醫生集團應運而生。
鄭萍和她的學生們,也是醫生集團的“初創班底”
值得一提的是,鄭萍消化內鏡醫生集團是由鄭萍和她的學生組成的,這也承載著她的一個夢想:實現導師江紹基院士未完成的夙願——建立消化病醫院。
對於建立醫生集團,鄭萍其實是很謹慎的,因為她深知創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整個團隊的配合。她表示,專家們都想做紅花(名醫),沒人想做綠葉,但“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能春滿園,她想做的就是搭建一個匯聚消化專科醫生的平臺,大家一起不忘初心,堅持匠心,將消化道疾病的早篩預防體系推廣至全國各地的基層。
作為消化科“大姐”,鄭萍曾任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副主任委員,現任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常務理事,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消化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對於早已桃李滿天下的她來說,如今更看重的是對“上醫”的培養。
鄭萍向“看醫界”表示:“我們不僅需要技術高超的名醫,更需要紮根基層防治未病的上醫”,鄭萍希望更多同仁加入消化道腫瘤早篩早診早治體系的建立,促進大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在消化道疾病防治上的合作與連結,公立攜手私立,從“大手拉小手”變成“左手牽右手”,提高消化道疾病的治癒率,提高平均壽命,促進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實現。
從體制內的“消化一姐”到如今再次踏上創業路,鄭萍也算嚐盡了酸甜苦辣。“不忘初心,堅持匠心”是她的座右銘,未來的醫生集團之路也是如此。踏上夢想實現之旅,鄭萍又為自己樹立了新目標——建立屬於醫生集團的高質量研究型消化病專科醫院,為了這個“醫院夢”,她願意再次走出來,併為此奉獻一生。(本文為《看醫界》釋出,轉載須經授權,並在文章開頭註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