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了,我想發起一場“坦白局”,邀請你回答一個問題:
你跟爸媽撒過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謊?
或許是很日常的一件小事:
“我的貓是3500塊買的,根本不是和你說的500塊。”
一個戀愛上的秘密:
“大學我就有性生活了,但騙你說我沒談過戀愛。”
一個工作上的決定:
“我從體制內裸辭了,每天假裝出門去上班,其實是去網咖投簡歷。”
一段學生時期的回憶:
“初中冒充我爸簽名,你倆問起我就說還沒出成績,反正躲得一時是一時。”
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自責後悔,到後來的面不改色、張口就來,才驚覺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已經習慣性對父母說謊了。
難道,我們真是一個天生就愛撒謊的“壞小孩”嗎?
有很多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說謊像喝水吃飯般習慣,背後可能藏著父母養育帶來的隱形創傷。
今天,壹心理就來和你聊聊:為什麼我們會習慣性對父母說謊?
兒童說謊行為專家維多利亞·塔爾瓦曾在西非的兩所學校裡做了個實驗,一所學校氛圍很輕鬆,另一所學校則很嚴格。
研究人員跟兩所學校的孩子玩了個“窺視遊戲”:
在不準偷看的前提下,猜測房間裡的玩具是什麼。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會離開房間,等再次回到房間時會詢問每一個孩子“有沒有偷看”。
翻看監控錄影後,研究人員發現:嚴格學校的孩子不僅全都說謊還非常老練,似乎這是TA們的本能,其敏銳的反應超過一般的孩子,表現得特別堅定和自信。
其中,3歲的孩子會找一些很弱的理由狡辯,4-5歲的孩子更擅長編造謊言,俗稱“睜著眼睛說瞎話”。
年齡更大的孩子會用一些小技巧,假裝猜錯答案,再慢慢給出正確回答,讓人誤以為TA們真的沒偷看。
TA們長期處於嚴格的制度下,有什麼不當行為都可能受到嚴厲的懲罰。久而久之,TA們會認為,與其誠實,不如說謊,沒準還能逃過一劫。
雖然也有科學家認為:
說謊的孩子要觀察大人的反應,也要用大腦分析有沒有破綻,還得控制好語言和表情便於別人相信,這是他們在發展心智慧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
還有加拿大兒童心理發展研究中心的李康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發現:
說謊越早、越會說謊的孩子,情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也越強。
孩子說謊,並不完全是壞事。
但我仍為孩子們的說謊行為,感到心痛又無奈。
如前文所說,一個愛說謊的孩子,可能在原生家庭中經歷過創傷。
因為我們往往吃過很多苦頭才明白:說真話比說謊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設想一下,把你跟爸媽說的謊言,替換成真話,會怎麼樣?
和同學打鬧不小心摔倒了,如果告訴爸媽真話,他們會責怪:“沒人像你這麼皮!” 錢不小心掉了,如果告訴爸媽真話,他們會說:“你以為錢很好賺啊!這麼粗心還能幹成什麼事?” 朋友送你化妝品,如果告訴爸媽真話,他們會講:“整天不務正業,就知道打扮!怎麼不好好學習?” 受不了上司的PUA而裸辭,如果告訴爸媽真話,他們會責備:“這年頭哪有輕鬆的工作?忍忍不就過去了!”
那種戳心的感覺,就像一個網友說的:
“雖然真話代表誠實,但誠實一定會被罵,被嚴厲的父母貶低、不信任,有時說謊可以解決很多矛盾,可誰又想撒謊呢?”
多倫多大學發表在《Child Development》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越是嚴厲的父母,越容易養育出會說謊的孩子。
因為孩子會啟動“自我防禦機制”,透過說謊來逃避痛苦、保護自己。
大部分父母很難意識到,謊言的背後是恐懼,恐懼的底層是一個人不被看見的真實需求。
我至今都無法忘記,《故鄉別來無恙》這部劇裡,活得最累的董家希。
你可能不熟悉她,但她幹過的“荒唐事”,也許藏著你跟父母鬥智鬥勇的影子。
她曾瞞著媽媽偷偷換專業。本科的時候,她就拗不過媽媽,聽從她的安排讀完了不喜歡的會計專業。
後來讀研,她想掌控一次自己的人生,於是偷偷報了戲劇文學專業,一騙就是3年。
她在媽媽的眼皮底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媽媽要求她考註冊會計師證,她謊稱去圖書館複習。被戳穿後,媽媽在大門安裝警報器,被關在房間裡的她,便放著網課的聲音偷偷寫劇本。
她曾無數次跟媽媽表達過自己喜歡寫作,奈何媽媽一個字都聽不進去,始終認為當會計是最穩妥的一條路,寫劇本是不務正業。
能怎麼辦呢?“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你卻選擇了無視”。
此外,很少父母注意到,孩子透過謊言發出的“渴求被愛”的訊號。
前些天重溫節目《少年說》,看到一個正處青春期的男生,在天台自曝“喜歡說謊”。
明明家境還不錯卻到處哭窮,鞋子穿爛了不肯換,好好的衣服偏要打補丁。
也不是窮得沒錢吃飯,卻天天吃同學的剩飯,讓人特別匪夷所思。
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他說,小時候經常聽別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就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獨立。
老師總是強調“勤儉節約是個好習慣”,他就想讓大家覺得自己有這種好品質。
所以,他扮演那個人人喜歡的好孩子,歸根到底是為了“讓大家注意我、喜歡我”。
其實,我們身上類似的症狀還有很多:考了個很一般的成績,卻告訴爸媽這次考卷很難,沒人考得好;工作時不是某個專案的主要負責人,卻在其他人面前說都是自己的功勞……
這些都是我們潛意識裡隱藏的真實需求:想要得到多一點的關注,得到別人的愛,哪怕只是一句誇獎。
日本繪本作家中川宏貴在《謊話》這本書裡,寫了一段很打動我的話:
想被誇獎的時候, 想不捱罵的時候, 想不被嫌棄的時候, 想不讓一個人掉眼淚的時候, 想讓一個人相信的時候, 想守護什麼的時候, 人就可能會說謊。
一個很滑稽的真相是:從小就要求我們誠實的父母,也沒少對我們說謊。
有多少人都被這句話套路過:“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明天就來把你抓走。”
說謊,是父母讓孩子快速聽話的辦法。TA們覺得“孩子還小,啥都不懂”,殊不知逞一時之快的“說謊式教養”,會使孩子在往後幾十年的人生裡反噬真實的自己。
多倫多大學埃裡克·傑克曼兒童研究所做過一項研究,讓參與實驗的人回憶童年時期,父母是否曾在與吃飯、去留、壞行為、錢等因素相關的問題上說過謊。
其中,有人的父母說過這些謊話:“如果你不吃完飯,長大後會嫁給一個滿臉粉刺的人”“如果你完成作業,我就帶你去迪士尼樂園”......
然後再調查TA們長大後對父母說謊的頻率,成年後是否有攻擊性、違規和衝動行為,是否有焦慮、憂鬱和退縮行為,同時檢測TA們在個人成長、社交方面是否有自私和工於心計的傾向。
結果發現:在“說謊式教養”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會對父母說更多的謊。
因為在TA們眼裡,父母也是這麼做的,那自己說謊就沒有問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比較自私、習慣衝動、攻擊性強,也容易焦慮和抑鬱。
甚至當說謊已成為習慣時,要分清楚真實和謊言是一件很難的事,自我呈現會變得非常混亂。
比如求職時編造不屬於自己的專案經歷、社交時編造一些有利於自己的話……同時完全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
因為“我在維護自己的利益”,儘管這一切都是靠欺騙得來的。
這樣的實驗結果,讓我五味雜陳。
一方面,說謊能夠讓我們短暫逃離父母的責罵,平息家庭的紛爭,獲得短暫的平靜。
另一方面,在向別人說謊之前,我們不得不向自己說謊,從而相信自己構建的虛擬狀態和情感。
直到在某個節點爆發,才發覺原有人格被摧毀了,真實的自我還能找回來嗎?
這才是我真正所擔心的。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說,無論是什麼樣的謊言,每人平均每天都會說兩次謊。
謊言很難從生活中抹去,但我們只能說謊嗎?
先想想我們為什麼說謊?是因為在關係中感到恐懼、不安全,不想自我暴露。
那麼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段讓自己有安全感的關係。在這段關係裡,我們可以——
犯錯:知道走岔路是可以修正的,而不是被罵“你怎麼這點事都做不好”;
被接納: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怕被嘲笑、被威脅“你有種試試”;
脆弱:承認自己也需要被肯定“你已經做得很好了”,而不是被訓斥“你怎麼這麼笨”……
讓我們慢慢走出說謊的怪圈,告訴自己“我不必因為讓自己感到安全而說謊。”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此刻正為喜歡說謊的孩子焦頭爛額,那麼我勸你:
別急著拆穿孩子的謊言。
因為比起逼孩子承認說謊,去懲罰孩子,更應該關注的是:TA們為什麼說謊。
歌手張宇曾在節目裡,自曝孩子撒謊的一件事。
有一天,孩子告訴他手機不見了,他很納悶,明明孩子的手機就在房間裡,怎麼就不見了?
跟太太討論後他發現,其實是孩子想換手機,又擔心爸媽不給買,就編造了這麼一個謊言。
但夫婦倆沒有當面拆穿他,而是當作沒有這件事,轉頭就跟孩子聊起了天:
“我已經50歲了,你這種小把戲不要再騙我了,你自己想想要不要承認……”
兩個禮拜後,孩子往張宇的房間塞了張紙條,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更神奇的是,這件事以後,孩子的功課變得更好了,親子關係也融洽了不少。
從頭到尾,張宇都沒有罵過孩子一句,而是給孩子找了個臺階下。
《兒童發展》期刊上有篇研究顯示:非懲罰的環境,能讓孩子擁有說真話的安全感。
知道孩子為什麼說謊,信任TA們可以自己承認錯誤,孩子本性中最好的部分就得以發揮。
我想起作家老楊的貓頭鷹寫給父母的一段話——
希望你的孩子在把東西弄壞之後,第一反應不是‘完了,我爸一定會殺了我’,而是‘我需要給我爸打個電話’; 希望你的孩子在考砸後,第一反應不是‘死定了,回家又捱罵’,而是‘好想和媽媽一起散散心啊’; 希望你的孩子在失戀後,第一反應不是‘唉,肯定又被他們說活該’,而是‘嘿嘿,以後電影票都歸我老爸買’……
當一個人不必在恐懼中長大,被信任、接納、理解的環境滋養著,TA就能變得誠實和坦率。
無論你是孩子,還是為人父母,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一個堅定且溫柔的人。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林大發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部分參考資料:(滑動檢視)
[1].新京報書評週刊.撒謊,是一種道德缺陷嗎?.2022.06.14
[2].老楊的貓頭鷹.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2021.12.25
[3].Kang Lee.TED:Can you really tell if a kid is lying?.2016.05
[4].Peipei Setoh,Petrina Hui Xian Low,Gail D. Heyman,Kang Lee.Parenting by Lying.2023.12.05
[5].優酷.火星情報局第三季.20170819
[6].芒果TV.少年說第三季.20190116
謊言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未被看見的心理需求和真實自我。
如果你也習慣性說謊,想要找到背後的心理癥結,擁有說真話的勇氣,不妨加入壹心理療愈互助群——【情緒加油站】。
在這裡,你可以與群友溫暖互助,感受信任、理解與接納;可以免費學習《470個心理學療愈小妙招》,提升自我覺察,滿足內心被忽略的需求;還可以免費觀看心理諮詢師乾貨直播課,與諮詢師0距離互動,獲得專屬提升建議,重新滋養自己,成為一個坦率勇敢的人!
立即點選海報,免費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