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說:
“一個人以什麼為樂,便有著什麼樣的人生導向。”
正所謂:
“有所得是低階快樂,有所求是高階快樂。”
但我們往往容易陷入“低階快樂”中:
睡前打算看十分鐘短影片,一晃眼卻已到深夜兩點半;
本想吃兩口炸雞解解饞,一不小心卻吃掉半個全家桶;
一邊享受低成本無價值的快樂,一邊懊惱無法保持自律。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掉進“低階快樂”的陷阱,正是因為“嗑瓜子效應”。
所謂“磕瓜子效應”,就是我們很容易拿起第一顆瓜子,然後是第二顆、第三顆,哪怕中途會去做一些別的事情,也會在回來後接著磕。
等回過神,幾個小時已經不見了。
這樣的快樂,最容易拖垮一個人。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
“快樂沒有本來就是壞的,但是有些快樂的產生者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憂。”
命運如同善於算計的商人,所有的賦予,都在暗中標好價格,讓你連討價還價的餘地都沒有。
一如沉溺於“嗑瓜子快樂”的人。
古時候,有一位十分厲害的將軍,屢戰屢勝,備受人們的尊重。
他可以隨手舉起幾百斤重的銅鼎,神色自若;也可以輕易拉滿強弓,百步穿楊。
百姓們紛紛讚揚:
“只要有將軍在,便不用再怕敵人的進攻。”
一語中的,敵人果然不敢來犯。
但時間久了,將軍不再樂於練兵保護百姓,開始沉溺於享樂,還迷上了戲曲,甚至廢寢忘食地聽戲,一聽就是一整天。
這讓他沒有時間勤於練功,更沒有心思關注敵人的動態。
終在一天,敵人兵臨城下,將軍慌忙上陣,卻發現自己力氣全無,武器也已鏽壞,最終敗下陣來。
這便是沉溺於“嗑瓜子快樂”的後果,這種快樂短暫,不能讓我們汲取到對自己有幫助的養分,也不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有益的影響。
相反,“嗑瓜子快樂”在侵蝕我們時間、精力的同時,還會傷害到我們的身體,影響到我們的情感。
在一則新聞中,長沙一位女大學生因為長期熬夜玩遊戲,患上卵巢早衰。
在一檔情感節目中,妻子買衣服無節制,不僅把丈夫每月工資消耗完,還欠下了二十萬網貸。
這樣的低階快樂,只能帶來一時短暫的快樂,甚至會在愉悅之後,因為沒有收穫感而感到空虛,因為不能面對壓力而感到懊惱。
這樣的快樂,也被稱為是“多巴胺快樂”。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對快樂的感知來自大腦中的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的釋放,會讓我們心情愉悅。
如刷短影片、玩遊戲、聽八卦等,都會因為即時的反饋,讓我們產生多巴胺,感受到快樂。
而多巴胺註定是會快速消退的,想要保持這類行為帶來的快樂,便要密集的刺激。
於是,我們的時間便在無形中被這些行為所吞噬,大腦也會因此不斷追尋這種時效短的反饋,不再勤于思考。
看上去越舒適的“獲得”,越是倒退的下坡路。
沉溺於“嗑瓜子快樂”,往往會難以剋制慾望,也不會給自己計劃長遠的未來。
最終,變成一個只會“嗑瓜子”,沒有長遠追求的人。
有三位信徒,曾向一位禪師請教:
“都說佛能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為什麼呢?”
禪師說:“想要快樂並不難,先要明白你為什麼活?”
“死亡太可怕,所以要活著。” “活著是為了勞動,好養活一家老小。” “活著是為了在老去後,享受清閒。”
禪師笑著說:
“怪不得你們不快樂,一想到活著,便是死亡、勞動、年老。一個沒有理想和信念的人,是沒有辦法真正快樂的。”
的確如此。
真正高階的快樂,是經過長期的努力,可以讓人感受到深層次價值的快樂。
就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認為:
“人和動物追求的快樂相比,人所追求的快樂應該更加高階和偉大。
比如把快樂建立在個人發展、理想追求上。”
在兒童教育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中,患有“閱讀障礙症”的群曉,並沒有因為自己天生不能閱讀,而避開“學習的苦”,體驗大多數孩子嚮往的“快樂”。
相反,他更是自律百倍:
學校晚會上,在看節目的間隔,他會偷偷看幾眼書,只因為自己背誦比別人慢;
回家的路上,藉著昏暗的燈光,他依然手持書本,希望媽媽可以幫助自己複習;
甚至,為了更好的記憶,他把字刻在胳膊上,笑言“刻得越疼,記得越牢”。
命運沒有辜負他不眠的每一個深夜,最終,群曉克服了“閱讀障礙症”,實現了“閱讀自由”,擁有了真正的快樂。
劇作家蕭伯納說:
“人生最大的快樂是致力於一個自己認為偉大的目標。”
很多人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其原因便是隻想尋找快樂,而不是製造快樂。
而製造快樂的過程,並不只有愉悅這一種體驗:
經過長期的鍛鍊和控制飲食,才能擁有人人稱讚的好身材,享受健康帶來的快樂。
經過不斷的努力和刻苦學習,才能擁有不可否認的高能力,享受成長帶來的快樂。
這種真正讓人感到踏實、滿足的高階的快樂便是“內啡肽快樂”。
與門檻低的“多巴胺快樂”不同,“內啡肽快樂”有很高的門檻,需要持續的努力,恆久的毅力。
在沒有反饋,結果未知的情況下,孤單、痛苦、疲憊地堅持著,一旦跨過設定的門檻,身體便會產生內啡肽,讓人感到快樂。
如跑步帶來的愉悅感。
這種快樂,是經過一定付出所獲得的,是可以產生複利、讓人成長的。
這便是長期的快樂,高階的快樂。
它從不會讓人唾手可得,它看上去煎熬且無法控制,但卻可以讓人活成自己期待中的模樣,擁有真正的滿足感。
哲學家德謨克里特有言:
“不應該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
抗拒“嗑瓜子快樂”的方法,從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禁樂主義者”,兩者皆為極端。
所謂:
“習慣不可能根除,只能夠被替換。”
最好的辦法,是用“內啡肽快樂”,代替“嗑瓜子快樂”。
下面三個小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扭轉快樂的方式,獲取深層次的滿足和快樂。
1、把“瓜子”拿走
朱元璋曾問大臣:
“天下什麼人最快活?”
大臣們各執己見,有的說功成名就的人最快樂,有的說富甲一方的人最快樂。
只有一位叫萬鋼的大臣說:
“畏懼律法的人最快樂。”
畏懼律法的人,通常不會有紛亂纏身,便不用提心吊膽、過分憂慮,自然快樂。
這便是“自律即自由”。
高階的快樂,便需透過自律所獲得,而自律的第一步,便是把“瓜子”拿開。
如此,才不會輕易掉進“嗑瓜子快樂”中,才能沉下心,享受延遲滿足。
2、不斷給自己正向反饋
有科學研究表明,容易沉浸於“嗑瓜子快樂”的人,往往是因為心理缺乏安全感,或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
這種心理狀態,會讓人無意識去尋找快樂,以消除這種負面情緒,所以容易獲得的“嗑瓜子快樂”,便成了首選。
書籍《快樂其實很簡單》中說:
“別懷疑,你就是自己的治癒系。”
把自己的負面思維轉化為正面思維,多給自己一些正面反饋。
肯定自己的優秀,強化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感受到積極向上的能量,會讓我們更容易攻克“嗑瓜子快樂”,一步步走向“內啡肽”。
畢竟,肯定生肯定,否定生否定。
3、確立目標,成就更“快樂”的自己
劉邦在“創業”前,所有的快樂,幾乎均和“高階”無關。
但在他確定人生目標,並開始踏上實現的道路時,他便離“嗑瓜子快樂”越來越遠。
在攻佔咸陽城後,看到無數的寶物和數以千計的美女,劉邦本想在這裡住下。
在張良的提醒下他意識到穩定關中秦人遠比享受寶物要重要得多。
因此他約法三章“殺人者處死,傷人者處刑,盜竊者判罪”,贏得人心,最終迎來真正的快樂。
一個人,擁有了更大追求,才不會被眼前的“嗑瓜子快樂”所誘惑。
當然,確定目標很重要,找到途徑亦很重要。
不管是羊腸小道還是康莊大道,每前進一步,都可以加強堅持的信心,即使困難重重,也能盡力而為。
博物學家布封說:
“最嚴重的浪費就是時間的浪費。”
歲去弦吐箭。
時間最不會說謊,你用它做了什麼,它便會寫出什麼樣的結局。
用來享受“嗑瓜子快樂”,它便會寫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用來追求“內啡肽快樂”,它便會寫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沉心靜氣,讓時間發酵努力,提升內心,成就自我,獲得真正的快樂。
來源:有書(ID:youshucc)
作者:楊槍槍,有書原創作者。
圖片來源:pexels
有書讓閱讀不再孤單,2000萬閱讀愛好者都在關注的公眾號,關注公眾號:有書。本文原創首發於有書,轉載授權請聯絡有書主編,微信:youshu925。
真正的快樂源自內心滿足與自我實現,而非短暫的多巴胺快感。
如果你想提升內心、成就自我,推薦你學習心理學。透過心理學,我們能瞭解心理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從而重塑思維、轉變生活習慣,構建堅韌的內在自我。
不僅如此,學習心理學還可以幫助我們調節情緒,提高自我覺察能力,甚至可以開拓穩定且富有前景的副業之路,成為專業心理諮詢師!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
想要學習心理學,助人渡己
想要成為心理諮詢師,探索第二職業
點選新增壹心理·規劃師
↓ 即可免費領取「1V1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