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凌駿
10月21日,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主辦、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百濟神州承辦的“國際研究護士培訓專案”啟動儀式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行。
“對標國際、中國特色”是此次培訓專案的核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何振喜會長指出,要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臨床研究理念,深入挖掘護理崗位的臨床優勢,將臨床與科研相結合。
區別於以提供患者護理服務為主的“傳統護士”,經過培訓的研究型護士可以在經主要研究者(PI)的授權後,參與臨床試驗方案完整、準確地執行,並協調各項事宜,對保證研究順利、高效地開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專案海外承辦方的代表,澳大利亞聖文森特醫院研究中心副主任Tam Nguyen教授告訴“醫學界”,“在澳大利亞的臨床研究體系中,研究型護士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他們是‘離患者最近’的醫務工作者,瞭解患者實時情況,他們的工作既保障了日常診療,也有效推動了臨床研究的有序開展。”
相比研究型護士在歐美已有30餘年的發展,我國研究型護士起步相對較晚,而透過此次專案,過去以護理工作為主的“傳統護士”,將深入學習臨床試驗開展的全過程與具體細節,進一步找到自己在專案過程中的職能定位,並協調各項事宜,以保障研究順利、高效地開展。
師資方面,培訓專案邀請了兩位澳洲臨床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為學員授課,全英文教學,課程主要包括醫學護理與統計基礎、受試者保護與法規依從、研究管理與專科知識、專案實施實踐技能、職業素養等。
比如在課程中,學員將系統地瞭解研究提案與專案資金預算的組成,以及相對應的監管與倫理要求。“醫學界”從參與培訓的百濟神州相關負責人處得知,以“健康風險”為例,過去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認為“風險”僅指身體上的損害,往往容易忽略受試者的心理健康。而此次課程系統地闡述了相關內容以及應對策略,進一步指導護理工作者結合專業特長,在臨床試驗中發揮關鍵作用。
總體而言,本次專案透過學習海外既往相關領域積累的經驗,在合乎現有監管法規的框架下,進一步提升護士制定和實施專案策略的能力,管理或協調所在的專案研究團隊,連通受試者、主要研究者(PI)和行業合作伙伴,提升臨床研究最終的轉化效率。
事實上,不僅僅是“研究型護士”,早在今年5月,在行業合作伙伴百濟神州的支援下,Tam Nguyen教授和國內不少醫療機構的臨床專家、管理者展開過深入交流,雙方就如何推進研究型醫院的建設,促進兩國在醫藥衛生領域創新力量的合作互相分享了各自的經驗。
如今半年不到首個專案就成功落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姜勇教授在啟動會上表示,希望以此次研究護士培養為起點,不斷探索研究護士培養國家標準,設計國際臨床科學家培養路徑,開闢醫院國際化發展道路,助力國家醫學中心建立。
何振喜會長則展望稱,在總結試培訓經驗後,未來該專案還將組織編撰研究護士崗位能力要求相關的團體標準,為後續研究護士、研究醫生等培訓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Tam Nguyen教授告訴“醫學界”,過去多年裡,就相關創新管線的臨床研究,澳大利亞聖文森特醫院曾與百濟神州澳洲團隊多次展開合作,推動了創新療法在澳洲的落地。“這次透過搭建兩國學術交流平臺,我們又得以進一步與中國醫療機構建立了緊密聯絡。”
“在研究型醫院的建設上,中、澳兩國有著各自的優勢,我希望透過與中國醫療科研機構的廣泛合作,進一步促進兩國,乃至全球醫藥創新力量的發展。”Tam Nguyen教授說。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