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肝病,不管是想要調理脂肪肝,還是肝囊腫、肝炎等等這些肝病,大家通常都會糾結於肝臟本身。
但是這樣往往療程長還有依賴性,不妨把目光放到大腸。
倪師曾講到治肝,一定要治大腸。
因為中醫上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說肝病很容易影響到脾胃,要注重補脾胃。
而中醫裡所說的“脾胃”,其實指的是包括大腸在內的整個消化系統。
而且我們都知道肝主疏洩,被稱為解毒之髒,那解出來的毒往哪裡排呢?就是透過一根血管和肝相連的大腸。
大腸通暢了,肝氣才能帶著積毒向下排出,那麼也不會再鬱結生溼、生熱、生痰來進一步損傷肝臟了。
並且大腸不通,血液、濁氣就會上逆到肝,把肝充大了就會去頂我們的胃,這也是為什麼的肝病的朋友會出現有噁心、胃痛、食慾差等症狀。
所以說如果你有便秘的情況時,可要當心肝臟了。
那如此說來,我們調理肝病時,還要注重腸胃。
對此和大家分享一個方子,叫做大柴胡湯,是以小柴胡湯為基礎增加了白芍、枳實和大黃,去掉了扶正的人參和甘草。
大柴胡湯由柴胡12g,黃芩、芍藥、半夏、枳實各9g,生薑15g,大棗4枚,大黃6g。用量僅供參考。
柴胡、黃芩和解少陽,疏調少陽樞機。
柴胡升肝,黃芩降膽,一升一降能夠把全身氣機調理通暢,有利於毒素排出,也能防止肝臟再鬱而生火、生溼。
枳實、大黃為承氣類方,通腑降濁、推陳致新,擅長瀉下通便,破積滯。
半夏、生薑健脾養胃、降胃腸之氣,脾胃運化功能強了也有利於大腸的通暢和肝疏洩功能的恢復。
芍藥、大棗為補陰血、陰津之藥,配伍枳實、大黃,防其攻下傷陰之弊,配柴胡、黃芩,木鬱達之而下源不絕。
大柴胡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關於大柴胡湯,歷代醫家多有論述。
其一,提到“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針對大黃用與不用。
《神農本草經》載:“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盪滌腸胃,安和五臟,推陳致新”,指出大黃為下瘀血、推陳致新之品。
條文中大黃的煎服法提示,大黃同煎寓意以下瘀血,如為通導大便,大黃是後下的。
其二:“與大柴胡湯,下之”的“下”不是下法,是和法,是病邪從下而解,從二便而出。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意在說明大柴胡湯可以治療發熱、汗出伴有腹痛、嘔吐等消化道症狀的發熱性疾病。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指出大柴胡湯證腹診的重要性,注意鑑別,腹診是應用大柴胡湯的重要指徵和依據,心下為膈下胃脘的部位,從劍突至兩肋弓下,即腹部,這是大柴胡湯方證的主治部位。
而大柴胡湯的舌診:舌苔有無均可以用,腹診是第一位,舌脈作為輔助參考依據,臨證時需要結合患者整體病情使用。
這樣看下來大柴胡湯以攻為主,提醒大家,如果你體虛,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搭配淮山藥、黨參之類補虛的藥材。
只要中醫藥治療運用合理,辨證施治準確,療效是肯定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一切遵醫囑,切不可給自己妄下診斷。
版權申明:
1、文源:本文內容來源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尊重知識與勞動。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絡協商。
3、責任編輯,微信: 1303112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