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菜式多樣,美食享譽全球,但也因此成為了“吃油大戶”。
央視曾做過一檔節目,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曾表示,我國每年平均要消耗4071萬噸食用油,以14億人為基數,也就是說人均消耗量在29.1公斤,遠遠超過世界人均食用油均值。
要知道吃油太多也有健康風險,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食用油那些事。
一、中國人油吃得太多了,真的很危險
江南大學學者在《營養素》期刊上曾釋出過一篇相關研究,在分析了1990-2019年間的國人食用油攝入與病情況資料後發現,我國國民食用油攝入量大幅增長,植物油從90年5.74公斤到19年代的25.84公斤,而動物油消耗量更是從8.27公斤升到20.56公斤。
研究認為,油脂攝入量的增加對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較強的線性關聯。
除此之外,多吃油還會有什麼影響?
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段洪剛解釋,油吃多了還會導致飽和脂肪酸以及攝入過度,影響血脂水平,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而且油攝入量增加還會腸道菌群變化,增加腸道病變風險。
一項發表在《心臟》上的研究還發現食用過多油炸食品,還會給心臟增加負擔,誘發心臟病、中風等嚴重心血管疾病。
除了這些大家熟知的危害之外,高油脂飲食甚至對男性生育力有一定影響,2016年一項針對男性不孕不育的調查中,發現長期的高脂飲食會導致男性精液質量降低,精子存活率從正常的59.5%降到41.56%。
二、這種常見植物油,竟會加速癌症轉移風險?
植物油如今也是常見的食用油之一,但最近卻有傳言稱棕櫚油飽和脂肪多,多吃還可能增加癌症轉移風險,這是怎麼回事?
棕櫚油其實是棕櫚果中榨出來的油,在非洲和東南亞地區有著非常久遠的食用歷史,作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3種植物油之一,它還常用於食品加工、日化、化妝品等領域。
關於棕櫚油“促進癌症轉移”這一說法其實是從西班牙一位科學家研究中來的,當時科學家為了觀察脂肪酸攝入對癌細胞的影響,最後發現餵養棕櫚油的腫瘤小鼠,體內癌細胞竟然出現了更強的轉移能力。
對此,科信食品與健康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阮光鋒表示這些說法其實誇大了棕櫚油的危害。雖然實驗直觀的呈現了棕櫚油的促進癌症轉移效果,但這個研究還屬於動物實驗階段,不能說明人體實驗有同樣效果,加上實驗還存在很多變數,結果也非常初級,因此不用過分焦慮。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棕櫚油確實含有豐富的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健康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多吃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棕櫚油這種油脂還含有生育三烯酚、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建議每天飽和脂肪攝入不超過總脂肪攝入量的10%。
三、大量“食用油”被檢測出致癌物?還能吃嗎?
去年5月23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釋出了8批食品檢驗不合格名單,其中一批胡麻油查出含有超過國家安全標準4倍之上的苯並芘。
2022年,山東省濟寧市市場監管局公佈的14批次抽檢不合格食物總,2款花生油被查出超標的黃麴黴素,最終被下架。
其實類似新聞還真不少,其中食用油最常見的問題莫過於這3個物質:
黃麴黴素,一種超強的致癌物質,一旦食用油中出現這種物質,加上長期攝入,很可以導致嚴重肝損傷,誘發肝病甚至肝癌風險。
酸價,也就是食用油中游離脂肪酸含量,引起酸價變高的原因往往和食用油儲存不當,質量變差以及過度加熱等原因有關,
苯並芘,食用油生產品質不過關或者加工不當情況下也會導致食用油攜帶苯並芘,長期攝入可能造成致癌、中毒得過風險。
因此,食用油加工過程一定要嚴格按照安全生產指標,從源頭抓起,強化對食用油各個生產環節進行監測,同時選購的時候更要選擇有品牌背書,質量有保障的食用油產品,避免相關致癌風險。
四、 真正需要引起警惕的是這3種油
其實食用油安全問題不是動物油也不是植物油,而是以下3種油:
1、開封太久的油
很多人以為只要食用油還在保質期內,即使開封再久也可以吃,但其實食用油開封長期沒吃完,裡面的油脂會和空氣接觸產生氧化反應,生成一些微生物或者黃麴黴毒素,攝入過多還可能導致一系列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2、小作坊土榨油
雖然取材花生,無防腐劑新增,但自榨油也有風險,比如原材料安全無法保證,一旦花生質量不好,或者已經黴變,土法制作出來後的食用油可能黃麴黴素超標,要知道這種物質可是嚴重的致癌物。
3、反覆使用的油
很多家庭習慣食用油炸完東西都繼續炒菜,但這樣反覆煎炸的又會產生一些如苯並芘、丙烯醯胺、雜環胺等致癌物,加上食用油反覆使用還會產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吃多了容易肥胖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痴呆風險。
總的來說,食用油安全問題還是可控的,注意日常選購一定要認準正規渠道,另外使用過程中也要注意開封后儘快用完,不要吃復炸油,才能有效減少食用油健康風險。
參考資料:
[1]《震驚!一生要吃掉1噸油!高油食物會毀掉全身器官!》.人民網科普.2021-03-17.
[2]《答疑解惑|棕櫚油真的不健康嗎?》 .中國消費者報.2024-02-01.
[3]《注意!這3種食用油最好別吃》.科普中國.2022-12-2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