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董穎鈺)11月12日,據“南京釋出”訊息,東南大學器官晶片大廈實體建設已經完成,預計2024年底前可以實現基本功能的啟用,選址在被譽為生物醫藥谷的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
在不久的將來,走進器官晶片大廈的實驗室,跳動的心臟、代謝的肝臟、呼吸的肺……這些“毫米級”的人體器官在巴掌大小的晶片中,經過2~3周的時間就能被孕育而出。
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南京釋出圖
器官晶片技術是東南大學數字醫學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顧忠澤教授團隊歷經十多年的科研成果,透過幹細胞、生物材料、奈米加工等前沿技術交叉整合,在人體外構建的一套微生理系統。人體“器官晶片”的功能與人體內器官一致,因此科研團隊可以利用器官晶片進行藥物篩選、藥效評價等實驗。
復旦大學附屬醫院與東南大學數字醫學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合作,已在臨床試驗中使用器官晶片技術為患者篩選藥物。一位六旬患者被診斷為腸癌骨轉移,腫瘤嚴重壓迫神經,多次化療和放療均不能遏止腫瘤擴散,該院骨腫瘤科在徵求患者同意後,聯合實驗室採用器官晶片技術為患者再造了一個“腫瘤替身”——腫瘤晶片,篩選了七八組用藥方案後,終於找到了最佳方案。自2023年上半年開展器官晶片臨床研究至今,該科已開展十餘例應用。
器官晶片技術也應用到了我國新藥研發當中。2023年,東南大學數字醫學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與上海恆瑞醫藥合作,使用人體心臟器官晶片在8個多月的時間內篩選了數百種化合物,篩選出的HRS-1893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進入臨床研究,成為國內首個採用器官晶片資料獲批IND(新藥研究申請)的新藥。目前,該實驗室有20餘種、近500塊器官晶片在同步進行臨床試驗。
10月26日,由顧忠澤教授團隊牽頭完成起草的我國首個“器官晶片”領域的國家標準《皮膚晶片通用技術要求》(GB/T44831-2024)釋出。“皮膚晶片”能夠模擬皮膚的生化和生理特性,有望成為有效的毒理檢測、藥物篩選、化妝品評估工具。
目前,多家頭部製藥、化妝品企業正在利用器官晶片技術進行新藥及其它產品的功效和安全性測試,如輝瑞、阿斯利康、羅氏、賽諾菲、歐萊雅、恆瑞、藥明康德等,都已經開始與器官晶片研發機構合作。據全球細分行業調研機構恆州博智(QYResearch)報告,預計2024年至2030年,全球器官晶片市場年複合增長率為31.2%。
“器官晶片技術不僅能作為‘替身’為患者試藥,用於精準治療,還能減少對動物和人體實驗的需求,成為藥物研發的加速器。”顧忠澤教授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表示,器官晶片技術造福人類,這將是一片千億級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