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參會的企業代表中,很多是國內或跨國藥企中國區負責人,釋放了哪些訊號?
撰文 |王曉
責編丨汪航
昨日(11月12日)上午10點,國家衛健委在北京召開醫藥企業座談會,參會企業覆蓋中資外資、國有民營、中醫藥等不同型別的24家藥械企業,以及部分銀行和金融公司。
綜合國家衛健委網站和其他渠道已公開的資訊,本次會議由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主持,國家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出席並講話,諸多國家衛健委和相關司局領導參加了本次會議。
前來參會的企業代表中,包括國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白忠全,羅氏製藥中國總裁邊欣,醫療大中華區總裁王皓等,很多是國內或跨國藥企中國區的負責人。
國家衛健委表示,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聽取醫藥企業對當前醫藥產業發展形勢和下一步工作的意見建議,加強政企交流,推動完善服務支援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
多位醫藥界人士向“醫學界”表示,這是國家衛健委首次以座談會形式,邀請如此多的藥械企業代表進行交流探討,“對醫藥產業來說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圖源:國家衛健委網站
六大重點內容
會議強調了多個“支援”。
支援醫藥企業抓住發展機遇,參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疾病早篩早診早治、多聯疫苗研發等醫藥科技創新工作。
支援外資企業紮根中國,加強研發創新,推進中高階產品本土化生產,支援國內企業“走出去”,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共贏。
支援引導學術交流合作規範開展,合規開展營銷,共同打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生態。
據“山城藥械招商”公眾號披露的資訊,這場座談會主要研究六方面的內容:
1.支援醫療資料脫敏共享推進醫藥產品研發、上市使用後效果監測等政策措施。
2.支援創新藥品、診療手段、器械相關標準制定工作。
3.支援商業保險發展推進高階醫藥產品應用,推進創新藥進醫院等工作部署。
4.支援開展特需醫療、高質量臨床試驗等。
5.支援醫務人員合規參加中外醫藥企業學術會議、合規領取講課費,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交流環境。
6.支援中外企業參與醫藥科技創新、臨床研究等。
今年7月,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作出系統謀劃,明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支援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機制等重大部署。
從上述資訊來看,六大支援內容涉及藥械從研發、標準制定、推廣應用、臨床驗證到國際合作的完整鏈條,或是對今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透過的《全鏈條支援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的進一步呼應。
值得關注的是,雷海潮任國家衛健委主任後,已多次釋放“支援衛生領域創新的訊號”。今年8月,他在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提到,要加強衛生健康領域科技創新,“促進醫工結合,以國產藥物、疫苗、裝置、耗材為創新導向,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
對醫務人員有何影響?
雖然這場座談會面向的是藥械企業,但流傳出的會議內容中,關於“支援引導學術交流合作規範開展,合規開展營銷”的有關表述,則和醫務人員直接相關。
伴隨著醫療反腐的常態化推進,“講課費”話題一直備受醫生的關注,而最新一輪的討論則來源於今年年初在坊間流傳的一份檔案,即《關於印發醫務人員學術講課取酬的工作提示的通知》(下稱《通知》)。
按照社交媒體中流傳的《通知》內容,主要針對醫務人員學術講課並取酬的行為提出了“六個應當”和“六個嚴禁”的要求。
比如,對於醫務人員學術講課取酬行為,會議舉辦方和授課邀請方應當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醫療衛生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會組織,且合規合法舉辦學術活動,並能為醫務人員學術講課提供佐證材料。
再如,醫務人員參與學術講課嚴禁直接接受醫藥行業相關企業給予的講課費,以及貴重禮品和各種有價證券、支付憑證等財物。
但對於取酬的標準、參與學術會議具體規範等,《通知》並沒有詳細規定。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並未在官方平臺公示,僅為業內流傳。
不過,部分省市已經出臺了具體實施細則。今年4月3日,上海市衛健委、上海市醫療保障局、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印發了《上海市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實施細則》,對比坊間流傳的《通知》,上海的《實施細則》對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提出的執業規範更加詳細。
例如,就取酬標準方面,《實施細則》提到,嚴禁以編造學術講課虛假理由或取酬明顯超過本行業學協會推薦的講課取酬標準等方式接受利益輸送。
而從本次座談會透露的資訊來看,雖然衛健委等監管部門對於學術會議中可能產生的變相輸送利益等違法行為仍繼續採取堅決打擊、高壓監管的態勢,但對於合法合規的學術會議和營銷推廣仍然持鼓勵的態度。
一位不願具名的三甲醫院工作人員告訴“醫學界”,“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醫務人員來說,這都是一個積極的訊號,鼓勵大家在合規合法的範圍內進行學術交流活動,促進醫學發展。”
藥械企業最關注什麼?
按照會議流程,國藥集團、輝瑞等部分企業代表分別有6分鐘的發言時間。
雖然目前尚未獲悉各代表具體的發言資訊,但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創始人、執行理事長蔡江南告訴“醫學界”,上述內容提到的資料脫敏、醫保支付、藥品進院以及商業化等,都是創新藥企較為關注的問題,也是行業的長期痛點。
就醫療資料脫敏問題,蔡江南指出,無論是藥品研發還是商保介入,都需要真實世界資料,而醫院的病人隱私資料和醫保資料在脫敏後如何安全應用於產業,是一個難點。要使這些資料透明化使用,需要制定細緻的政策。特別是在跨國臨床試驗中,需接觸中國和國外的臨床資料,這就要求資料共享更為規範。
醫保支付是創新藥企更為關注的話題。會議的其中一項重點就涉及“支援商業保險發展推進高階醫藥產品應用”。
2023年,我國醫保基金對創新藥的支出約900億元,對比四年前已經有了超15倍的增長,但從佔比來看,創新藥佔醫保基金支出的比例只有3.2%,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
基本醫保對創新藥械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大,但醫保基金面對的籌資壓力和基本醫保的定位決定了其對創新藥械的支援力度仍然有限。蔡江南認為,如何透過商業保險對創新藥械給予支援,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等地的醫保商保多元支付促進醫藥創新的機制正不斷健全。比如,醫保個賬專屬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對本市創新藥械實現全覆蓋;“滬惠保”參保人數不斷增加,復星凱特奕凱達®、藥明巨諾倍諾達®等CAR-T產品已累計賠付3300萬元。
天風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醫藥團隊負責人楊松則認為,創新藥企面對的更嚴峻的則是藥品入院的問題。“即使進了醫保,部分醫療機構使用國談藥的動力仍然不足。”他表示。
為什麼醫療機構的積極性不高?蔡江南表示,其中牽涉的原因較為複雜,“部分醫院可能並不需要某些藥物,且每家醫院都有自己的藥品目錄,醫院本身還面臨上級考核等複雜因素,導致目錄更新流程較為繁雜。”
浙江省某三甲醫院醫保辦負責人曾表示,科室醫生對醫保激勵政策的“感受度很差”。該省2021年起對國談藥品實施補償激勵機制,僅補償DRG出現負結算的含國談藥品病例。對於醫院來說,這樣的機制意味著如果有盈餘,醫保不予以補償;但醫院如果不用國談藥,可能盈餘的空間更大。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