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韓金序)11月26日,在第十六屆健康中國論壇·全生命週期管理主題單元上,北京腫瘤防治研究會轉化醫學分委會首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李峻嶺表示,“隨著對肺癌分子生物學的深入探索,肺癌的臨床治療已進入全週期管理、精準化治療時代,這讓部分肺癌亞型患者的生存率實現突破。”
北京腫瘤防治研究會轉化醫學分委會首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李峻嶺作作主旨報告。
肺癌作為全球範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惡性腫瘤,其危害性不容小覷。李峻嶺教授介紹,“2024年國際研究機構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已超過106萬,其中約73.3萬人在確診後一年內不幸離世。肺癌的發生與吸菸、環境汙染、遺傳因素等多重因素有關,而早期肺癌往往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是在出現症狀後才被診斷為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李峻嶺教授表示,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深入和精準醫療技術的進步,透過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靶向治療,部分肺癌亞型如攜帶EGFR突變的患者,其生存率得到了顯著提高。特別是對於攜帶19號外顯子缺失或L858R突變的患者,靶向藥物不僅能夠有效控制病情,還能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此外,免疫治療的興起也為肺癌治療開闢了新路徑。李峻嶺教授提到,免疫治療能夠啟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對於某些型別的肺癌,尤其是那些對傳統治療方法反應不佳的患者,免疫治療療效顯著。“化療仍然是肺癌治療的基礎,與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相結合,形成了多管齊下的綜合治療策略,進一步提升了治療效果。”
“隨著對肺癌生物學特性的深入瞭解,我們已經從過去‘一刀切’的治療方式轉變為現在的精準化治療。這一轉變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也讓我們看到了將肺癌轉化為慢性疾病的希望。伴隨新的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的不斷研發,肺癌的治療將更加個性化和精準化,有望為更多患者帶來長期生存的希望。”李峻嶺教授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