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更多真實世界資料幫助NF1患者獲得更好的診治。
Ⅰ型神經纖維瘤病(NF1)是由於NF1基因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腫瘤性疾病,叢狀神經纖維瘤(PN)作為其特徵性表型,約出現在30%-50%的NF1患者中[1,2]。NF1作為一種罕見病,在我國此前缺乏流行病學資料以及相關疾病特徵和臨床治療現狀的大樣本量研究。
而在今年12月初於新加坡召開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 2024)上,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王智超副教授團隊釋出了一項關於中國真實世界中NF1患者流行病學和疾病特徵的多中心回顧性研究(PROMISE)的中期分析結果,該研究詳細描述了國內NF1-PN的診治現狀,對於指導當前NF1-PN的規範化診治具備較大價值,因此本次醫學界特地邀請到王智超副教授及其團隊中的黃景宣博士、魏澄江醫生,詳細解讀該研究的細節和背後的故事。
上千例NF1患者參與的大型研究,揭示4點流行病學和疾病特徵!
王智超副教授介紹道,PROMISE研究中納入分析的患者主要來自上海九院NF1專科門診,其所在的整復外科是國內最大的NF1診治中心之一,也是全國最早建立神經纖維瘤病專病門診的醫療中心之一,並牽頭成立中國首個NF1臨床診療的全國協作組,並聯合多學科專家撰寫診療共識,推動了NF1在全國同質化、標準化和系列化的醫療規範發展[1]。
此次PROMISE研究是全國首個多中心大佇列的NF1回顧性研究,共納入1235名患者,其中期分析結果揭示了中國NF1患者流行病學和疾病特徵,為NF1的診治提供了極大助力[3]。王智超副教授介紹道,與既往報道相比,此次研究中NF1表現出的流行病學和疾病特徵主要呈現以下4大亮點。
其一,此次研究發現重症表型PN的佔比約為55.6%[3]。其二,此次研究顯示PN的中位診斷年齡是13歲[3]。可以看到,患者的確診時間相對較晚,就診時表型較嚴重,這可能與既往國內臨床上對NF1-PN疾病的認知程度不高、防治和診治意識相對薄弱有關。隨著對NF1這種罕見病認知水平的提高,診斷時間可能會大幅提前,從而實現早診早治的管理目標。
其三,PN可出現在全身各處,最常見於頭頸部(52.1%)、下肢(23.8%),與既往報道一致[3],其中頭、面、頸部出現腫瘤對患者的生命質量和生存健康影響最大,是臨床需要攻克的重點、難點。其四,53.5%的PN患者有一種或多種併發症,包括外貌缺陷(66.9%)、功能障礙(33.3%)、疼痛(25.6%)等[3],同樣值得臨床重點關注。
王智超副教授還談道,本次回顧性分析結果為NF1-PN患者的管理帶來重要啟示。在NF1-PN疾病進展的評估體系中通常包括患者自評、主治醫生對患者進展的評價以及影像學客觀評價,本研究發現患者自評與另外兩種評價方式間存在差異,即往往患者認為自己尚未進展,但醫生和影像學的評價顯示患者出現進展[3],提示患者在疾病逐漸進展的過程中難以察覺自身變化,因此即使患者自覺疾病控制良好,其需要規範進行定期隨訪,方能及時發現疾病進展。
藥物成為PN治療的新選擇,帶來PN治療探索的新方向
手術治療是NF1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本次研究中也發現患者接受手術的比例相對較高,超過25%的患者在就診後接受了一次或多次手術,但由於PN累及的主幹神經無法完整切除,因此術後腫瘤再次生長的機率較高,本次研究資料中術後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24.5個月[3],絕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進展,表明手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狀,但無法延緩腫瘤進展,因此需要採用綜合治療手段,更高效地防止腫瘤進展。
“提到綜合治療手段,就不得不提李青峰教授牽頭的中國首個NF1孤兒藥臨床研究”,在其帶領下,不僅推動了首個孤兒藥在中國的上市,填補了NF1-PN無藥可用的空白,還同步開展了多項針對神經纖維瘤病(NF)的國內1.1類創新藥研究。
靶向藥物和手術治療的聯合為患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綜合治療模式。王智超副教授介紹,對於既往無法手術的NF1-PN患者,可先採用藥物治療控制腫瘤生長、縮小瘤體體積,隨後再聯合手術治療;或透過手術治療使瘤體縮小到相對較小範圍之內,再次進行藥物治療,控制腫瘤復發進展,從而提升療效、改善患者預後。未來仍需進一步探索手術和藥物聯合治療的最佳時機,以指導精準化治療的開展。
在本次研究之外,王智超副教授還與黃景宣博士、魏澄江醫生共同分享了該團隊未來對於NF1的研究方向。王智超副教授表示,請大家繼續期待該研究的最終分析結果,同時九院NF1團隊還將開展多中心、前瞻性佇列研究,並進行跨人種、跨國家的比較,希望基於國內前期工作基礎,能讓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唱響中國之聲,造福全球NF1患者。
黃景宣博士表示,NF1的臨床表現非常複雜,異質性較強,不同臨床表現或許對應著不同臨床結局以及不同治療方式,我們未來仍需進一步探索不同臨床表現患者的診治模式。此外,我們還會建立NF1患者資料管理平臺,並基於該平臺開展前瞻性佇列研究,探索不同NF1患者之間的臨床表現差異及其預後情況。
除卻構建臨床資料庫外,團隊還計劃依託先進的人工智慧(AI)技術開展臨床研究,並致力於解決NF1臨床難題。魏澄江醫生介紹道,我國醫療資源發展不集中,尤其偏遠地區的醫生對罕見病的診療認識不足,我們期望依託大資料建立NF1的診治隨訪模型,跟蹤患者的整個就診週期。未來透過將這種AI模型在全國進行推廣,有望讓偏遠地區的患者也能享受到NF1最新、最全面的全生命週期規範診療模式。
結 語
總的來說,NF1作為一種罕見病,儘管患者診治、預後的改善比常見疾病更加困難,但在多方的努力推動下,也逐漸走向綜合化、規範化和精準化的路徑,希望這些新的證據能夠帶給更多NF1患者幫助,進一步實現生活水平的改善。
專家簡介
王智超 副教授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整復外科
復旦大學醫學博士 MD,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MPH
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獲得者,上海市東方英才拔尖計劃入選者,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啟明星獲得者,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入選,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Cellular Oncology(Q1區)雜誌副主編,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神經纖維瘤病學組副組長及青年學組秘書;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青年工作組副組長;中國罕見病聯盟神經纖維瘤病專家委員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骨與軟組織腫瘤整合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亞太神經纖維瘤指南專家組中國區主席(Steering Committee of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Neurofibromatosis 1 in APAC)
專家簡介
黃景宣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博士生
專注於1型神經纖維瘤病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目前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Neuro-Oncology等國際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專家簡介
魏澄江 醫師
醫學博士,整復外科專業
202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臨床醫學院,曾獲2024年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優秀住院醫師” 稱號,目前已在Frontiers in Oncology、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Front Oncol等國際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參考文獻:
[1]中國Ⅰ型神經纖維瘤病多中心治療協作組, 等.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誌. 2021;35(11):1384-95.
[2]Anderson JL. Gutmann D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Handb Clin Neurol. 2015;132:75–86.
[3]Qingfeng Li, Zhichao Wang, Yihui Gu, Wei Wang, Shijie Zhong.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Epidemiological and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F1 patients in Real World: Promise study.ESMO Asia 2024.2024/12/6-12/8.FPN_755P.
審批編號 CN-150778 ;過期日期 2025-12-20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援,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