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新年快樂。
節日能回家團聚,我非常開心。
但是和閨蜜聊天時,她卻一臉愁容,說自己每次,都很煩躁、焦慮。
我問她原因,她說因為每次回家,總會有那麼幾個特別“關心”自己的親戚,問一些讓人很尷尬、很為難的問題,不回答又怕被說沒禮貌。比如:
“你今年都30了,該考慮考慮結婚了吧?”
“你是不是太挑了啊?要不我給你介紹一個?”
“今年賺得有沒有去年多?沒有的話,還不如回來考個公務員?”
這種“逼問”式的關心,確實挺令人窒息的。
我想起前段時間頻繁登上熱搜的“斷親”一詞,用來形容現在的90後、00後與親戚之間的聯絡,存在客觀弱化的現象。
簡單講就是基本不走親戚,而不是正式宣告斷絕親戚關係。
雖然造成“斷親”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親戚的“過度關心”,肯定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親戚間正常聊天和表達關心,本沒有問題。
但過度關心,其實是一種“控制慾強”的表現,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影響他人的心情,也容易造成關係的破裂。
你也有“過度關心”你的親戚嗎?該如何應對這種親戚呢?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
遇到“過度關心”你的親戚,如何“快速又不失禮貌”地堵住對方的嘴?
過年回家團聚,本應是一個很溫馨的場景,可真遇到“過度關心”自己的人,相信沒有幾個人能笑得出來。
網友小莉,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相關經歷:
“之前過年回家,遇到了一件讓自己特別不舒服的事情。”
因為在深圳工作,放假後她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才回到家。
親戚們知道她回來了,因為平常太少見,都很熱情地去她家做客。
然而對於和親戚聊天這件事,小莉顯然招架不住:
“是不是找男朋友啦?多大了?”
“你男朋友家哪裡的,有沒有房?”
“家裡有幾個兄弟姐妹?父母怎麼樣?”
“打算什麼時候結婚?彩禮多少?”
很不巧的是,小莉剛和相戀2年的男友分了手,心情糟糕到極點。
當親戚們不厭其煩地“逼問”時,小莉再也忍不下去了,直接板著臉起身離開,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任憑她爸媽怎麼喊都不出來,氣氛很是尷尬。
等親戚走後,小莉又陷入了自責:
“是不是自己太小氣、太沒禮貌了?”
“為什麼我會這麼反感?這種心理是正常的嗎?”
其實,人都有一種自然的“隱私防禦機制”,即對個人資訊的保護意識。
在家庭聚會中,這種機制常常被打破,家人間的聊天似乎讓隱私變得更加脆弱,而親戚們卻很少能意識到這一點。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過度的關心,是對他人最大的不尊重。”
過度關心的背後,有時隱藏著別樣的意圖,讓人感到壓力重重。
同事小明最近因為工作壓力太大,產生了抑鬱情緒。
放假回家後,他被親戚們一再追問工作和生活狀況。每一次的打探,都如同一把尖刀,刺痛著他內心的脆弱。
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一位遠房親戚好奇地問:“聽說你最近換了新工作?”
小明微微一笑說:“是的。”
一個簡單的提問,卻引發了其他親戚的一連串“關心”:
“具體做什麼的?”“薪水漲了嗎?”“年終獎發了多少?”“能做長久嗎?”
“還可以啦。”小明試圖以輕鬆的語氣應答,但親戚們似乎並不滿足於此。
TA們開始深入追問一些更為私密的問題,比如幾年可以升職?有沒有合適的同事可以做女朋友等等。這讓本就心情壓抑的小明,直接炸了:
“我過得怎麼樣?跟你們有關係嗎?管好自己吧!”
顯然,這種過度關心已經侵犯了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你的厭煩,是在守護自己的邊界。
如果你感受到了不舒服,產生了焦慮和恐懼的情緒,那不是你的錯,不要自責。
所以說,年輕人和親戚之間的心理隔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過度關心”導致的。
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言:
“太過的關心是對他人自主權的侵犯,會讓人感到壓迫,最終導致心理的隔閡。”
“斷親”的背後,並不是年輕人情感冷漠,而是沒有人願意被長輩打著關心的旗號,對自己進行不平等的說教。
朋友吉安有一次回家,某位平時關係不錯的親戚,問她在外打工辛不辛苦,需不需要幫忙,說自己有人脈。
結果在工作中本就受了委屈的她,情緒猶如開了閘一般,嘩啦啦地把苦水都倒了出來,以為親戚會給她出主意。
沒想到,親戚聽完她的話,便開始分享 “正能量”:
“這種大環境下做什麼都不容易的啦!一定要心態好,正向思考,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她頓時明白了,原來親戚根本沒有要幫忙的意思,反而表面上是關心,實質上是否定與批評,還唱高調,廢話一堆。
更可氣的是,不到一天時間,很多親戚都知道了她的情況,說風涼話的比比皆是。
她這才明白,這種人就是先給人假的希望,等到別人上鉤,再用“正能量”來批判別人,順便否定一下。
關心,分為2個不同的型別,一定要注意區分,避免陷入兩難的境地。
1、真的關心
出於真心的關心,是願意傾聽的,是包容的,是發自內心的。
心理學的“映象神經元”理論這麼形容:
當我們感受到他人真誠的關切時,我們的大腦會映象對方的情感,產生一種共鳴和感激之情。
比如朋友小劉上次回家,一位堂叔問到他的近況,知道他過得不如意後,眼中充滿關切,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
“年輕人還有機會,不要緊的。”
“你遇到的情況,我也遇到過,你可以試試這樣處理……”
真正關心你的人,會在你需要幫助或支援時,提供實際的建議和協助,而不僅僅是追問和打擊你;TA們的關心是全方位的,不僅停留在言語層面。
關心是為了與你分享感受,而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
2、過度打探
表妹小芳之前回孃家,被親戚們不停打探家庭狀況和個人隱私:
“今年你們小兩口掙了不少吧?”“新買的車多少錢?”“啥時候要二胎?”……
這種過度打探,可能是因為TA們更關注於獲取資訊,而非真正的情感交流。
過於具體的問題、過於好奇的眼神和緊張的表情,都可能是過度打探的表徵。
若親戚只關心你的私人事務,而不表現出實質性的回應和支援,通常就是過度打探的訊號。
這些人的表現,可能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心理捲入程度過高”:
即個人在心理上與環境的關聯程度過高,過度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響的心理情緒。
而在“心理捲入程度過高”的原因分析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解釋是:
TA們本身具有不自信的特質,想透過瞭解別人過得好不好,來自我安慰。
或許你會發現:那些過得越不如意,或者自認為比不上你的人,越會來“過度關心”你。
你唯有區別出真關心和過度關心,才能更好地應付自如。
對於親戚的過度關心,總有種隱私被窺視的感覺。
那麼,該如何應對過度關心你的人,保持好心情度過這個春節呢?
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三個方法:
1、清楚對方的動機是什麼
關心本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行為,適度的關心會讓我們感到溫暖,而過度的關心則會讓我們感到痛苦。
如同我們喜歡吃某種食物,在已經吃飽的情況下,朋友或家人讓我們再多吃一些時,我們只會本能地排斥,甚至會心生厭煩。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動機,發現動機後便能更好地應對。
過度關心,隱藏了一個人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
同事圓圓有個阿姨,尤其關心她的戀愛情況,總是打聽她物件的收入、家庭等情況。
原來這位阿姨有一個和圓圓同齡的女兒,她一直將自己的女兒和圓圓進行比較。
因此,阿姨的過度關心,其實是出於“攀比心理”,她想在對比圓圓和自己女兒的過程中,尋找優越感。
2、明確自己的邊界,及時打住
邊界就像房間的大門,若不懂得維護,他人便有可能肆意侵犯,即便你怒火中燒也無可奈何。
在感受到他人的過度關心時,我們需要明晰自己的邊界在哪,及時關閉這扇大門,守護好自己的隱私。
你可以在自己內心確認好:自己需要維護哪些隱私?哪些可以分享、哪些不可以?這件事說了會不會帶來更多煩惱?
一旦發現有人侵犯了自己的邊界,可以透過轉移話題,或找個諸如“需要幫忙做家務”的藉口巧妙脫身。
3、對於故意打探隱私的,直接拒絕
如果有人故意打探你的隱私,並在你明確地表達了不想說的情況下,依舊追問到底,甚至使用各種激將法、人情大法,想逼你說出來。
這時候,如果你拼命證明自己並不是對方說的那樣,就很容易進入對方的圈套。
心理學中的“自我保護原則”告訴我們:
在面對明顯的侵犯時,直接拒絕是最為有效的做法。
這意味著無論對方使用何種手段,你都要堅定地拒絕回答這個問題,明確你的邊界,讓對方知道這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直接拒絕強硬的打探者,是一種健康的自我保護機制。
這不僅有助於維護個人邊界,還能避免被對方打擊和貶低,影響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面對打著關心的旗號,來侵犯我們的隱私和邊界的人,哪怕對方是親戚、是朋友,也要堅守原則,不要害怕發生衝突。
回家過年,本是一件充滿期待和高興的事。
儘管與親友相見,可能會面臨一場無法避免的“靈魂審問”,但因此讓回家過年變成一件焦慮的事,是不值得的。
只要我們學會區分真正的關心和過度的打探,用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人,保護好自己的邊界,“回家過年”就仍然是非常美好的4個字。
回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好奇心和期待,而是一場與家人相擁的慶典。
用心經營屬於自己的幸福時刻,讓每一個回家的瞬間都溫馨而快樂,如此,才是回家的意義。
祝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開心回家,幸福團聚。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青允,用文字激勵自己,同時溫暖身邊人。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隱藏著惡意動機的關心,讓人感到壓力重重。
如果你也時常因為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感到困擾,想要守護自己的邊界感卻找不到正確的方法,不妨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會為你構建一個安全的環境,耐心地聆聽你的苦惱,幫助你分析關係難題,建立健康的邊界。透過心理諮詢,你能看見自己的內心感受,給自己更多的尊重和關愛。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諮詢,壹心理推出了半價諮詢優惠活動。原價¥400~1000的心理諮詢,首次下單低至¥200/次!
點選下方海報,立即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