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老王,年輕時是個業務員,為趕業績一日三餐有一頓沒一頓,胃腸一直不太好,時常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但他並未特別重視,每次吃點藥就過去了。
如今生活好了,身體卻越發差了,他發現自己消瘦了很多,腹痛腹瀉頻率也多了,偶爾還出現便血,才想著到醫院看看。
在醫生詢問下,老王表示他10年前查出過腸息肉,但因很小所以沒注意。
聽完他的描述,醫生直覺不好,便讓他重新做了個腸鏡檢查,結果顯示,曾經的小息肉已經變大了10倍且表面潰爛,已發展為晚期。
腸息肉通常是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一個“肉疙瘩”,大部分都是良性的。
很多時候它們只會平靜地待在腸道里,不會作妖成癌。
然而,一些不健康的飲食(比如高脂肪、高糖食物)、生活習慣(菸酒、熬夜、久坐)或家族遺傳等因素,可能會誘導它們突變。
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息肉細胞就可能肆意增長,惡變成癌細胞,破壞腸道組織,形成腸癌。
特別是以下幾種病理性息肉,這些小霸王比普通息肉更為猖狂,一言不合就造反。
但大家不必過度擔心,息肉發展為腸癌的過程通常需要5到10年。
只要在此期間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積極干預,是有切斷癌變的可能的!
腸息肉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往往沒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
但如果你平時上廁所時發現一些異常現象,則可能是息肉的訊號。特別是下面這4種情況:
如果你突然開始頻繁便秘、腹瀉或感覺腹脹,可能是腸道出現問題。
比如,你以前正常排便,現在變得不規律,可能就是息肉的早期訊號,長期這樣就需要注意了。
便血是腸息肉的典型表現之一。尤其是較大的息肉,可能會出現在直腸部位,這時排便時可能會發現大便帶血,甚至伴有輕微的肛門刺痛。
當腸道有息肉時,排便時可能會受擠壓,導致大便變形。
比如本來大小適中,最近一段時間便便突然變得很細,像鉛筆一樣,或者有條條溝溝,甚至伴有黏液,這可能是息肉壓迫腸道導致的,應及時就醫診斷。
當息肉阻塞了腸道,排便時或者肚子受到擠壓時,可能會感覺到腹部的不適,甚至出現明顯的腹痛、腹脹。如果經常有這種感覺,也可能是腸道有問題。
雖然大多數息肉在初期是良性的,但不能保證以後不會變壞,特別是以下4種息肉,癌變風險特別高,一定要及時切除。
胃息肉大多是良性的,但如果它們變大或者增多,就可能引發噁心、腹部不適等問題,還可能誘發胃癌,特別是超過2cm,癌變風險會更高。
研究顯示,大約有3%到6%的胃息肉會變成胃癌,所以如果發現有胃息肉,最好儘早干預。
尤其是那種長在腸壁上的腺瘤性息肉,一旦直徑超過1cm,癌變的機率就會上升,達到2cm時,癌變風險甚至可達到50%。
所以有結腸息肉的人,最好也儘早處理,去除掉。
大於1cm、單髮型或者伴隨結石的膽囊息肉,都有可能發展為膽囊癌。如果同時伴有膽囊結石等症狀,癌變的風險更高。
最好儘早去檢查,必要時可以考慮手術去除。
對於絕經後的女性,如果發現子宮內膜息肉,特別需要注意,因為在這個階段子宮內膜的變化較為敏感,息肉有更高的惡變風險。
若絕經後若發現不規則陰道出血或其他異常症狀,應該儘快就醫檢查。
早期息肉症狀較少,很難發現,要揪出“禍根”,關鍵在於定期檢查。
腸息肉:有家族歷史或高風險因素的人群,建議每年進行腸鏡檢查。40歲以後,普通人群也應每隔5-10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及早發現息肉。
胃部息肉:如果有胃痛、腹脹等不適,或曾有胃腸道疾病史,應定期做胃鏡檢查。
膽囊息肉:發現有膽囊息肉,特別是息肉較大或伴隨症狀的情況下應透過腹部超聲篩查。
子宮內膜息肉:女性尤其是絕經後,有月經不調或異常出血症狀時,應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必要時做宮腔鏡或超聲檢查。
同時,還需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減少息肉發生。
限制高脂肪食物: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避免過量飲酒和吸菸,這些行為會增加息肉形成的風險。
補充抗氧化物和維生素: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C、E的食物,以及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和蔬菜,有助於降低息肉的發生率。
戒菸限酒:吸菸和飲酒是息肉形成的重要風險因素,戒菸限酒可以顯著降低風險。
定期鍛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者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有利於維持健康體重、改善血液迴圈,降低息肉生成風險。
參考資料
[1]禹蓉,董衛國,田山,等. 不同病理型別結直腸息肉癌變的臨床研究進展 [J]. 中國全科醫學, 2023, 26 (14): 1790-1794.
[2]陳春燕,朱海杭.胃息肉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8,24(03):543-547.
[3]葉萍.直腸息肉切除術的護理要點分析與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雜誌,2017,4(49):9591
[4]息肉癌變風險有多大,大多都是良性,腺瘤性的要警惕.生命時報.2019-6-30.
[5]腸息肉,切不切?醫生說:85%的腸癌由它引起!.深圳市人民醫院.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