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幾講中,我們提到了《輔行訣》收錄的一張圖,名字叫做“湯液經法圖”,或者叫做“五味補瀉體用圖”,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這個圖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它將五臟虛實辨證理論、五味補瀉治療理論和五味配伍化合關係融會貫通在一張圖上,以清晰簡明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原本枯燥、平面化的診病治病原理,一下子立體化了。
我們給大家說的體用哲學關係,也是來源於“湯液經法圖”的記載。
同時,這張圖還展示了另一個新的資訊,即組方配伍的原則。
加上這個資訊,“湯液經法圖”一共展示了4類資訊,第一是五臟虛實辨證理論,第二是五味補瀉治療理論,第三是五味配伍化合關係,第四個是組方配伍的原則。
陶弘景是怎麼評價這張圖的呢?他說:“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於此,醫道畢矣”。意思就是說,如果學醫的同志們,能夠把這張圖看懂,能夠會用這張圖,基本上你就掌握了醫學的真諦。
所以,這張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希望大家都能夠熟記這張圖。我們在中篇和下篇的分析中,也會常常用到這張圖。那麼今天,我們就先來認真學習一下。
學完之後,相信大家就會有一個感覺:只有這個“湯液經法圖”,才能讓真正的中醫精準組方成為可能。
在詳解這張圖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現在的組方配伍理論。
現在一提起組方配伍理論,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君臣佐使理論,對吧。這個理論的含義,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叫做“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這句話的來源,是《黃帝內經》的“至真要大論”篇。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在一個方子裡,應該有君藥,有臣藥,有佐使藥。君藥,就是對主病或主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就是輔助君藥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佐使藥呢?就是治療兼證或者緩和君臣藥毒性的藥物。
君臣佐使理論的這個含義,沒有任何問題,到哪都講得通。君臣佐使理論的問題是,它僅僅是一個配伍框架,而不是一個真正的配伍理論。
中藥組方配伍(圖源Pixabay-Vivian4216)
什麼意思呢?
君臣佐使理論,只是告訴我們,在方子裡要有君臣佐使藥的區別,治療主病或主證的就是君藥。但是,君臣佐使理論沒有告訴我們,對於一個特定的主病或主證,什麼樣的中藥應該是君藥,什麼樣的中藥應該是臣藥。換句話說,在一個方子裡,哪個中藥是治療主病或主證的,哪個中藥不是治療主病或主證的,這個需要學習者自己判斷,君臣佐使理論本身沒有這種判斷。
例如,一個由5味藥組成的治療風寒感冒的中藥複方,A藥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B藥也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C藥也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那麼,君藥是A藥還是B藥還是C藥呢?
這就需要解方的這個人,自己判斷。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
再如,一個由4味藥組成治療脾虛腹瀉的中藥複方,A藥和B藥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C藥具有止瀉的作用,D藥具有既能健脾又能止瀉的作用。那麼,君藥是誰呢?是A藥、B藥、C藥還是D藥呢?
這也需要解方的這個人,自己判斷。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
大家也許會覺得,這個好辦,透過用量,透過中藥的功效特點,就能確定呀。嗯,想法是沒錯的,但實際情況是,沒那麼簡單。因為沒那麼簡單,所以現在很多經典名方的君藥,都沒有最終確定。
舉一個例子,理中丸。
理中丸由人參、乾薑、甘草和白朮組成,一共4味藥,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疼痛脹滿、嘔吐腹瀉、倦怠乏力等。其中,尤其擅長用於陽虛下利、陽虛霍亂的治療。理中丸的君藥,到現在都有爭議,而且這個爭議是直接寫在方劑學教材上的。
有些人認為,理中丸的君藥應該是乾薑,溫中止瀉嘛。也有些人認為,理中丸的君藥應該是人參,健脾益氣嘛。還有些人認為,理中丸的君藥,應該是人參與乾薑共為君藥,既有虛也有寒嘛。是不是還會有人認為,理中丸的君藥,應該是白朮,因為白朮性溫既能溫中,又能健脾補氣,還能燥溼止瀉,再用麩皮炒一下,增強溫燥之性,簡直是全能嘛。
這就是我們說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
所以,單單有君臣佐使理論根本不夠,如果不能將各種特定的主病或主證,與特定的中藥屬性聯絡起來,到頭來還是糊塗賬。
當然,現在學術界已經認識到了這個糊塗賬。大家可以看看國家藥監局釋出的《中藥新藥複方製劑中醫藥理論申報資料撰寫指導原則(試行)》,裡面明確提示“一般可以採用“君臣佐使”的組方分析理論進行分析”,同時,“難以採用“君臣佐使”的方式進行方解的,可以採用其他符合中醫藥理論的組方配伍分析方法”。
這就強有力地證明了一點,現有的君臣佐使理論,在解釋組方配伍原理方面並不是完美的。進一步看,如果解釋組方配伍都不夠完美,那就更別提指導組方配伍了。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君臣佐使理論的地位,應該客觀看待君臣佐使理論的價值。
確定君臣佐使的主觀性很強(AI 生成)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湯液經法圖”。
剛才說了,“湯液經法圖”這一張圖裡面,至少包含了4個資訊,第一個是五臟虛實辨證理論,第二個是五味補瀉理論,第三個是五味配伍化合關係,第四個是組方配伍的原則。
第一個資訊,五臟虛實辨證理論,就是整個“湯液經法圖”的框架,是一個五邊形結構。每一條邊就代表一髒,並且按照順時針方向,以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五行相生順序排列。同時,每條邊都分為“體”和“用”兩部分,其中“用”對應各髒的虛證,“體”對應各髒的實證。
第二個資訊,五味補瀉理論,就是“湯液經法圖”標示的五臟虛實病證的治療藥味。其中,“用”對應的是各髒的補味,用於治療虛證,是幫助五臟功用的藥味;“體”對應的是各髒的瀉味,用於治療實證,是幫助五臟本體的藥味。按照順時針順序,五臟的補味和瀉味都分別構成“辛-鹹-甘-酸-苦”的順序,與《輔行訣》原文的文字記載相同。
第三個資訊,五味配伍轉化關係,就是“湯液經法圖”五邊形外部的“化甘”、“化酸”、“化苦”、“化辛”和“化鹹”的文字,與各髒補味和瀉味共同構成的五味之間的轉化關係。
第四個資訊,組方配伍原則。這方面的內容,實際上是在前三方面資訊基礎上得到的,關於五臟虛實病證所對應的潛在選藥組方思路。
什麼意思呢?
肝木有虛證也有實證,補肝虛的藥味是辛味,瀉肝實的藥味是酸味,而辛酸化甘,甘味能緩肝,既能用於虛證也能用於實證。所以,治療肝木虛證的選藥組方思路,大概就有以下4種:
1. 以辛味藥組方,單純使用辛味藥補肝;
2. 以辛味藥+甘味藥組方,在辛味藥補肝的基礎上,同時用甘味藥緩肝;
3. 以辛味藥+酸味藥組方,在保證辛味藥為主的前提下,補瀉兼施,以補為主;
4. 以辛味藥+酸味藥+甘味藥組方,在保證辛味藥為主的前提下,補瀉兼施,以補為主,同時兼用甘味藥緩肝。
以上4種組方原則,治療的都是肝虛證。只不過,有些治療單純的肝虛證,有些治療虛實夾雜、以虛為主的肝虛證。有些單刀直入,藥少力專,有些協同作戰,應對複雜情況。
換句話說,在所有治療肝虛病證的治療方中,辛味藥是一定要存在的,而且是毫無爭議的君藥。而酸味藥和甘味藥是根據具體病情選擇性的加減的,也就當然不是君藥。實話實說,這種邏輯嚴謹的藥味與病證型別之間的強關聯關係,以往理論中是沒有的。
這種強關聯關係,既然存在於肝木疾病,也就存在於心火、脾土、肺金和腎水等其他各髒的疾病。
所以,“湯液經法圖”在藥味與病證之間建立了一種強關聯關係,是哪個臟腑的虛證或實證,就要用哪一種藥味為主去治療,藥證相應。我們可以用這種聯絡,進行中藥新藥組方合理性的審評。我們也可以用這種聯絡,結合其他藥味,進行中藥的精準組方配伍。
當然,這還只是藥味選擇層面的精準性,是第一步。除此之外,在具體中藥選擇、單藥用量設定等方面,均存在這種精準性。我們會在中篇的具體疾病和具體方劑的講解中,展開這一部分。
綜合以上內容,也就形成了我們的結論,“湯液經法圖”讓中醫真正的精準組方,成為可能。
也許有人會說,金老師,這些都是理論分析,現在的這些肝木虛證治療方中,真的有這樣的組方配伍原則嗎?真的存在剛才說的4種組方配伍形式嗎?
答:有的。以單純的辛味藥構成的補肝方,例如麻黃附子細辛湯。以辛味藥+甘味藥構成的補肝方,例如川芎茶調散。以辛味藥+酸味藥構成的補肝方,例如補陽還五湯。
而以辛味藥+酸味藥+甘味藥構成的補肝方,就是《輔行訣》的小補肝湯,就是《傷寒雜病論》的桂枝湯。
我們將在中篇,繼續解讀這些方子。
好,本節課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