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益陽市中心醫院產科住院部收治了一位孕33周,羊水過少的孕媽媽徐女士,經過科室補液等對症支援治療後,徐女士羊水指數無明顯改善。經過反覆討論,產科主任劉建娣建議患者進行羊膜腔灌注術來補充羊水。
1月9日,經產科病區副主任曹衛和主治醫生孫亮充分知情告知談話及相關準備,在超聲科主任陳鋒和副主任韓冬進行的B超引導下,曹衛開始為徐女士實施羊膜腔灌注術。
術前徐女士羊水指數30mm,注入溫生理鹽水400ml後,複測羊水指數98mm。徐女士術後一般狀況良好,胎心胎動好,無腹痛腹脹陰道流血流液,複查胎心監測均為反應型。
什麼是羊膜腔灌注術?
羊水過少是導致圍產兒不良結局的主要原因。羊水過少,胎兒過度屈曲和受壓導致肌肉骨骼畸形;由於缺少“聲窗”給B超診斷胎兒畸形帶來了困難;產時子宮收縮,臍帶和胎盤直接被壓迫在宮壁和胎體之間,使胎兒供血、供氧受到影響,出現反覆變異減速、羊水糞染、胎兒窘迫、從而使剖宮產率及圍產兒死亡率升高。
當超聲提示胎兒羊水過少(AFV<3cm或AFI<7cm)或無羊水,排除相關禁忌症,可在超聲引導下經腹行羊膜腔穿刺術,在確定穿刺針在羊膜腔內,用已經預熱至37℃的灌注液(一般用0.9%氯化鈉溶液或林格氏液)進行羊膜腔灌注,灌注總量一般為250-700ml,使AFV達到正常水平(5-7cm)。術後5-7天后再次檢查,如AFV<3cm或AFI<7cm,可重複羊膜腔灌注。
通常的治療方法是採用靜脈輸液法,但往往收效甚微。而羊膜腔灌注術這一技術的應用使上述難題得以解決。透過羊膜腔灌注液體增加羊水量,使羊水量正常,解除胎兒過度屈曲及受壓,提高超聲對胎兒畸形的檢出率;同時恢復羊水對胎兒的保護作用,改善胎兒宮內環境,解除臍帶受壓,使胎心率異常發生率、剖宮產率、圍產兒死亡率降低,減少了新生兒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
對於胎兒畸形合併羊水過少需引產者,可行經腹羊膜腔灌注及乳酸依沙吖啶輔助引產,利於引產藥物在羊膜腔的擴散,同時縮短產程、減少引產者的疼痛感。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益陽市中心醫院 曹衛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