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徐詩瑜 楊曉露)通宵加班的護士、批改論文的教授、輔導孩子作業情緒激動的媽媽、熬夜打遊戲的學生……在耳科診室,突發性耳聾的就診人群表現出年輕化趨勢。
“聽不見”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指72小時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純音聽閾至少在相鄰的2個頻率下降不少於20分貝。
在北京同仁醫院耳科主任的診室,一年能接診大約300例突聾患者。根據以往的臨床診療經驗,突聾高發於40~60歲的人群中,但近幾年,突聾正向年輕群體蔓延。
“突聾的很多案例是因為內耳血栓形成,耳朵血管堵住成了‘耳梗’。突聾的急性發作期在3周以內,而黃金的治療時間是48小時到72小時。一旦錯過治療,就可能造成聽力永久性的損失。”李永新介紹。
11月25日,北京同仁醫院耳科主任李永新(中)分析患者耳內情況。楊曉露攝
對於突聾患者來說,多拖延一分鐘就增加了一分聽力損傷的風險。武漢同濟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冰丹2018年進行的一項面向1220名單側突聾患者的研究顯示,突聾患者在發病15天內到院就診症狀好轉的情況佔59.68%,15天后接受治療患者症狀好轉的比例降至20.44%。
冰丹提到,突聾患者如能非常敏銳地捕捉到急性聽力下降,及早就診,則可能獲得更高的恢復機率。不過,也有對聽力下降不敏感的患者,尤其是同時伴有其他症狀時,如耳鳴或天旋地轉地暈,突發的聽力下降很容易被這些症狀遮蔽。有些患者眩暈治療幾周後,暈的狀況大為好轉,才驚覺聽力下降,轉而進行突聾治療,但時間延誤,往往意味著治療效果的大打折扣。“如果出現急性耳鳴或急性眩暈,不要忘了查查聽力。”冰丹提醒道。
突發性耳聾背後有情緒誘因
37歲的林黎(化名)到李永新診室時,已經是左耳突聾的第40天。感受到聽力下降後,她在遼寧當地進行了治療,聽力雖然有所恢復,但她仍然能感受到耳鳴,耳朵裡有低低的聲音在迴旋。她回憶起突聾的前一天,又會感到胸腔處湧起一種上火的感覺:“那天給孩子輔導作業,好多遍都講不明白,講著講著就急了……第二天就覺得聽不清楚,耳朵悶悶的,像被堵住了。”
“急”是李永新迅速捕捉到的關鍵詞。隨著發病的年輕化,突聾的誘因也在悄然變化。李永新介紹,年輕人突聾背後則有更多的情緒誘因,如工作壓力大、過度疲勞、情緒激動等。
李永新在診室中時常兼任著心理疏導者的角色。大學教授王蕊(化名)因連日批改學生論文而誘發了突聾。即使聽力已恢復如常,一旦回到工作場景中,她就能聽到一陣陣嗡嗡聲,即便在商場吃飯也覺得自己像一隻驚弓之鳥,總擔心嘈雜的環境對聽力再次造成影響。在找李永新複診時,她仍顯焦慮:還會復發嗎?對我的生活還有沒有影響?
“情緒導致的供血不足在藥物的刺激下供血足了,也總會遺留一些邊邊角角。對於低頻下降型突聾愈後耳鳴的情況,可以選擇到針灸科治療。”給出新的診療方案後,李永新安慰道:好著呢,多出去轉轉。心情舒緩了,突聾的陰影自然會一點點消散。
長期、反覆的聽力下降可能不僅是突發性耳聾
李永新介紹,只有先舒緩患者的焦慮情緒,讓他們放鬆下來,才有了治療的機會。內耳的血管供應受到情感、情緒的調控,情緒放鬆的狀態下,血管平滑肌也是放鬆的,而一旦情緒緊張,血管平滑肌收縮,血管直徑變細,供血量變少,就可能導致突聾。持續緊張、持續焦慮的人群也可能出現反覆的情況。病毒感染等病理性因素誘發的突聾往往愈後較差,而情緒誘發的突聾一旦把握黃金治療期往往能有較好預後效果。
長期的情緒囹圄導致的反覆聽力下降可能已脫離耳科治療的範疇,而需要心理科或其他科室的介入。值得注意的是,長期、反覆的聽力下降還需要考慮其他疾病,而不只是單純的突聾。
11月22日,武漢同濟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冰丹(左)在門診診療。受訪者供圖
張廣(化名)是因為突然性的聽力下降來到冰丹診室的。但冰丹卻發現,張廣的突聾有些不一樣。據張廣回憶,第一次發生“突聾”後,透過治療有所好轉,但沒過多久聽力再次下降,反反覆覆一直不好。“像張廣這種反覆波動性聽力下降可能是偏頭痛引起的或者是自身免疫性內耳病、梅尼埃病等等,並非突聾,所以治療方案也和突聾不同。”冰丹解釋道。
12歲的佳佳(化名)同樣被反覆“突聾”困擾。儘管已經治療了幾個月,佳佳仍然覺得耳朵有問題,每次聽力測試檢測的結果也都不一樣。冰丹為她做了客觀聽力檢測,發現佳佳完全沒有聽力損失。“佳佳的描述和突聾的症狀也不一致,我們判斷可能是心源性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聾’,更多需要心理上的干預。”
走出耳科診室,焦慮的媽媽決定換一種陪伴孩子的方式,忙碌的教授決定暫時放下工作,加班的護士打算回去補上一覺……當情緒平復了,耳外就又是一片歡聲笑語的生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