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詩瑜)“身邊有親友患上了恐狂症怎麼辦?”12月5日,湖北武漢市民徐先生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留言稱,身邊有朋友非常擔心被狗咬、跟狗接觸,一年打了十幾針狂犬病疫苗,始終處於一種恐慌的情緒中,應該如何解決呢?
12月6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外科副主任王傳林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嚴重恐狂症是心理問題,如果此前注射過狂犬病疫苗仍感到焦慮,可以進行抗體檢測,抗體檢測達標則無需多次注射疫苗。如果仍感到恐慌或焦慮,可以尋求心理科的幫助。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外科副主任王傳林(中)。牛宏超攝
狂犬病恐懼症,簡稱“恐狂症”,是對狂犬病過分恐懼的心理疾病。恐狂症患者因對狂犬病產生認知偏差,由此產生強烈的恐懼和焦慮情緒。恐狂症常常伴有一些軀體症狀,病程可達數月甚至數年,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
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或身邊朋友的恐狂症經歷:“坐地鐵、逛商場都要四處看看有沒有貓、狗,遇到寵物店就離得遠遠的”“經常擔心自己被貓、狗咬傷,拼命剋制自己去打疫苗的心,一次次打疫苗只是為了自己能心安”……
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狂犬病檢測中心孟勝利等2018年11月發表於《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的文章“恐狂症的基本特徵及心理干預”顯示,隨著疾病的發展,患者恐懼的物件開始泛化,從害怕犬,到害怕貓、老鼠、蟲子、一切毛茸茸的東西,甚至來歷不明的液體也會被懷疑是犬的尿液、蝙蝠的唾液而引起患者的強烈恐懼。這種恐懼往往還伴有迴避行為,因為害怕感染風險,有的患者甚至足不出戶,長期把自己封閉在家裡,不與外界接觸,社會功能受損,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抗體檢測是消除“恐狂症”患者心理焦慮的有效方法,我國現行的《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範(2023年版)》也有明確說明,如需檢測抗體水平,應採取快速熒光灶抑制試驗 (RFFIT)、小鼠腦內中和試驗等國家認證認可的檢測方法進行檢測。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檔案中表明,人接種狂犬病疫苗後血清內檢測的抗體水平≥0.5 IU/ml時可認為接種者達到有效保護。
“多數犬傷門診醫生都曾遇到過恐狂症者,浙江溫州市龍灣區海濱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在2016年6~7月就接診了64例恐狂症患者。”上述文章建議,打完疫苗檢測有抗體後,還是沒有“脫恐”,就有必要求助專家進行心理干預“脫恐”。增強身體素質、改變不合理認知、培養樂觀積極心態、增強自身壓力管理能力、以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都有助於症狀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