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2024年9月30日】
今天,我們給大家講第三階段研究的第4篇文章。為了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起了一個充滿行動力的標題。
目的,是想告訴大家,我們真的需要做出些改變了。
其實在學術雜誌上,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對《輔行訣》中大黃味鹹記載的探討。
文章首頁
(一)
看過《湯液經法圖講記1》的朋友們都知道,大黃是金老師反覆提到的高頻次中藥,在講述中藥五行屬性時,在介紹肺金疾病的治療方時,都少不了大黃。
為什麼大黃如此重要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輔行訣》原文提到了大黃。不僅提到了,而且明確將其歸類為鹹味藥。
這一點,對於一個專注研究中藥藥性的人來說,過於震撼。因為從《神農本草經》開始,大黃就是苦味藥。而且,雖說歷代本草對同一個中藥的藥味記載會有不同,但是大黃,幾乎是清一色的苦味記載。
所以,我們始終關注大黃。
大黃(手機截圖)
而且,也正是因為大黃這個例子,讓我們意識到,中藥的傳統藥味記載是可能出錯的,是需要重新認真審視和探討的。
這就打破了古籍本草記載的藥性不能懷疑、不能更改的神話。從此之後,我們就一發不可收拾地馳騁在希望的田野上,開啟了傳承創新之路。
所以,大黃對於我們的“湯液經法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雖然這篇文章一波三折,今年才發表,但它的確是我們整個研究的起點。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希望大家也可以從大黃的鹹味開始,轉變固有觀念,打破思維定勢,認真思考一下。
可能有朋友會說,現存最早的本草《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大黃就是苦味,這還能有錯嗎?
對,這還真的可能會錯。原因很簡單,《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本草,但它不一定是最早的本草。所以,本草誕生的創始級著作,是哪一本,是怎麼寫的,現在不知道。
也有朋友會說,歷朝歷代的大黃記載都是苦味,為什麼我們不傳承苦味,而要重新思考鹹味呢?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邏輯。邏輯是超越一切學科的底層架構,是不是符合邏輯,比是不是有天花亂墜的所謂依據,更重要。
看看八達嶺長城80年代各種“××到此一遊”字刻的現在模樣,就知道在埃及金字塔表面發現的幾千年前的文字,純屬瞎扯。
這就是邏輯。
那麼,思考大黃藥性的邏輯在哪呢?
比如說,大黃在《中藥學》教材裡是瀉下藥,而不是清熱藥。大黃的主要功效,在《神農本草經》裡叫做“盪滌腸胃”,在《中國藥典》裡叫做“瀉下攻積”。這個主要功效,明顯定位在“肺與大腸相表裡”的肺,而不是“心主火”的心。
再結合到“湯液經法圖”就會發現,入肺瀉肺的是鹹味,而入心瀉心的是苦味。大黃的主導功效錨定在肺,這就是它可能具有鹹味的依據。
又比如說,大黃具有活血通經的作用,在《中國藥典》裡叫做“逐瘀通經”,而按照《神農本草經》的記載,是“下瘀血”和“破癥瘕積聚”。大家看,癥瘕積聚怎麼治療?對嘛,即使是在現在的課本里,鹹味才能軟堅散結,所以,癥瘕積聚是鹹味中藥的主治證。
所以,能夠破癥瘕積聚的大黃,理應具有鹹味。
再比如說,大黃有一個別名,叫做“火參”,而《輔行訣》記載“味鹹皆屬火”,這就又是一個層面的關聯關係。掌葉大黃的新鮮莖葉,斷面口嘗,也是鹹味帶酸的直觀感受。大黃的道地產地,也是集中在四川、甘肅、青海等我國西部地區。這就又是另一個層面的關聯關係。
總結這三個比如,就會發現,無論是從功效藥理還是法象藥理,都在提示大黃的鹹味。
這就像是警察破案,從蛛絲馬跡中尋找關於犯罪嫌疑人的資訊。我們在犯罪現場看到的資訊,是多樣且複雜的,哪些資訊才能用來甄別嫌疑人,這是需要篩選的。同理,我們看到一箇中藥的各種複雜資訊,哪個才是用來甄別其真實藥性的,這也是需要篩選的。
而且這種篩選,是沒有標準可言的,是需要警察根據不同的犯罪現場,好好思考,到底哪一個資訊是有用的。同理,我們做中藥五行屬性的研究也是一樣的。
(二)
想到了大黃的鹹味,定義大黃的鹹味,我們就能對各種含有大黃的方劑,有更清楚的認識。
最經典的,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是常用經方,治療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腹痛拒按,譫語發狂。全方一共4個藥,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如果從《中國藥典》的藥性記載看,在大承氣湯裡,大黃的藥味是苦,厚朴的藥味是苦、辛,枳實的藥味是苦、辛、酸,芒硝的藥味是鹹、苦。這就是說,大承氣湯這個方子,基本上就是以苦味為主,同時兼有一些辛味、酸味和鹹味。
即使不從“湯液經法圖”角度看,我們也會對這個方子有疑惑。
比如說,大承氣湯這個方子是以苦味為主的,能清熱沒問題。但是呢,這麼多苦味藥,為什麼選擇這幾個?為什麼不選擇黃芩?要知道,黃芩可是一個歸肺經和大腸經的苦味藥,這簡直就是為胃腸實熱證專門準備的,比厚朴、枳實更合適。
而從“湯液經法圖”角度看,問題就更直接了。
簡單地說,苦味為主的方子,清熱沒問題,因為苦味入心瀉心。但是呢,苦味不入肺治肺,所以,苦味為主的房子通便且緩解腹痛,就有問題了。
那麼,哪些藥味入肺治肺呢?
對,鹹味、酸味和辛味。其中,鹹味瀉肺,酸味補肺,辛味散肺。
這樣一看,厚朴有辛味,枳實有辛味和酸味,芒硝有鹹味,這都能入肺治肺。而大黃只有苦味,就顯得格格不入了。
實際上,如果按照前面的說法,將大黃恢復成鹹味藥,一切就順理成章了。實際上,在大承氣湯中,大黃、芒硝和厚朴都是鹹味為主,枳實是酸味為主,配伍後構成“三鹹一酸”的組方,以瀉肺為主,瀉中有補。
簡單清晰,一目瞭然。
大承氣湯的組方配伍原理
大家想想,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理論支援,在幾十種苦味清熱藥中只選出4個,然後組成一個能沿用幾千年的承氣湯系列方,無論是依靠臨床經驗還是臨床試驗,有多大可能性實現?
幾乎為零。
所以,請轉變觀念,方劑配伍是有強大的理論指導的,這個理論,不是七情配伍,也不是君臣佐使,而很可能是“湯液經法圖”。
同樣,請轉變觀念,理解並接受大黃的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