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爺在前天出門時正好碰到商場做活動,領了一個保溫杯,回去後美滋滋剛想要杯子泡茶,卻被家人攔住了。
因為家人看見這個保溫杯上沒有任何標識,且聞起來有一股很刺鼻的味道。
有免費的東西不讓用讓劉大爺十分不開心,但當家人拿出了一篇央視曝光的“毒保溫杯”的文章,他就噤聲了,真怕這個沒有標識的保溫杯用了影響自己的健康。
一、央視曝光不合格保溫杯,重金屬超標嚴重
現階段市面上有許多質量參差不齊的保溫杯,部分商家為了利益會用廉價的劣質不鏽鋼冒充食品級的304不鏽鋼。
早在2018年,央視就曝光過一則由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抽檢的50款不鏽鋼樣本的結果,其中有19款不合格產品。
不合格的產品主要問題為重金屬超標,使用這種保溫杯盛放飲品,尤其是酸性飲品很容易引起重金屬析出。
如錳、鉻、鎳等元素超標,長期攝入會導致身體慢性中毒,損傷肝腎,還會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造成影響,表現為頭暈、頭痛、食慾不振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嚴重的還會導致生命受到威脅。
目前市面上的保溫杯材質主要有三種,分別為201、304和316不鏽鋼。
201不鏽鋼:這類不鏽鋼就是新聞上曝光的不合格保溫杯,這種材質的不鏽鋼不屬於食品級材料,多用於工業、錶帶製作。其內裡的錳含量很高,耐腐蝕性很差,長期使用很容易讓身體重金屬攝入超標,影響健康。
304不鏽鋼:304不鏽鋼是食品級的材質,其具有耐腐蝕性好的特點,且價格相對也便宜一些。
316不鏽鋼:相較於304不鏽鋼,316材質的耐酸性會更好一些,可以說是進階版304不鏽鋼,但它的成本會高一些,價格也更貴。
日常選擇保溫杯時要認準符合安全標準的,內壁有304/316等級或是食品接觸用字樣的不鏽鋼,在安全性上會更有保障。
二、挑選使用保溫杯,牢記“六要點”和“六不裝”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環境化學室林瀟指出,挑選保溫杯有6個小技巧。
①購買時儘量買有牌子的產品,去大型的商超為宜,同時要注意檢視杯子的說明書、標籤以及合格證書;
②聞一下保溫杯內膽是否有異味,質量合格的產品一般不會有異味;
③檢視產品是否有標識材料型別和成分;
④密封圈、杯口以及吸管等部位的材質應該是食品級矽膠;
⑤杯口、內膽部位的銜接處應該是光滑的,摸起來手感較好;
⑥購買後要測試是否漏水,保溫時間是否能>6小時。
需要提醒的是,保溫杯不適合裝所有的飲品,這幾種飲品建議用普通的杯子裝。
茶:保溫杯泡茶容易讓茶葉內的維生素被破壞,且口感也會變澀。如果沒有及時清洗的話,保溫杯壁上會沉積茶垢,出現明顯的異味。
碳酸飲料、果汁、中藥:這些飲品多為酸性,長時間放在保溫杯內很容易引起重金屬遷移,讓保溫杯內膽腐蝕。
高蛋白飲品:如豆漿、牛奶等,長時間保溫很容易變質,飲用後會出現腹瀉等症狀。且飲品內的蛋白還容易附著在杯壁上,很難清洗。
另外,一定一定不要在保溫杯內泡枸杞紅棗。
2020年福州一女孩泡了紅棗枸杞之後忘記了,十幾天後開啟時發生了爆炸,右眼球因此而破裂;
2021年四川也發生了一起保溫杯泡枸杞紅棗爆炸的事件,天花板直接被炸了個洞。
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是因為紅棗、枸杞這類乾果的營養較為豐富,經過浸泡後內裡的糖分會大量溶解出來。而保溫杯內的衛生死角可能存在有大量的細菌,與這些營養結合後會發酵產氣。時間越長產生的氣體越多,而保溫杯內的密閉環境會讓氣壓不斷變大,突然擰開就會導致爆炸。
三、保溫杯暗藏健康隱患,牢記兩點科學清洗
保溫杯的結構很複雜,如果清洗不當的話會有很多細菌藏匿其中,特別是內膽、瓶蓋縫隙等位置。
且人們的口腔是個細菌很多的地方,直接對口直飲會讓杯口附著很多的細菌。一些按壓式的保溫杯,在按壓時也可能會帶著細菌進入到水內。
臺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教授林中英曾進行過一個實驗發現,保溫杯內壁、杯口以及杯蓋內有大量的細菌、微生物,會給健康帶來極大的隱患。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教授沈雁英提醒,清洗保溫杯時一定要注意這幾件事。
首先,有使用的前提下,每天都要對保溫杯進行徹底清洗,不能單單隻清洗外部,內部也同樣需要清洗。
其次,在清洗時要先洗內膽再洗瓶蓋。建議在瓶內放少量食鹽加溫水搖晃後浸泡5分鐘左右,之後將瓶蓋縫隙用牙膏清洗,最後將杯子內外用流動的清水沖洗一遍。
最後,洗完後注意不要馬上把杯子蓋起來,等到都晾乾了之後再蓋上為宜。
保溫杯給寒冷的冬季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我們在購買、使用保溫杯時也有不少的細節需要注意,對此一定要做好哦。
參考資料:
[1]《馬上停止使用這種保溫杯,熱水進“毒水”出!大傷肝腎、滋養癌細胞,很多人還成天不離手》.家庭醫生.2024-01-08
[2]《警惕保溫杯的安全隱患,選購注意這6點》.健康報.2022-01-06
[3]《保溫杯裡不能放的4種飲品,嚇得我趕快去洗了一遍》.生命時報.2017-11-3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